小麦病害目 录1 小麦全蚀病 22 小麦白粉病 53 小麦纹枯病 94 小麦锈病 145 小麦黑穗病 206 小麦秆黑粉病 247 小麦赤霉病 258 小麦叶枯病 289 小麦颖枯病 3310 小麦黑颖病 3511 小麦黄矮病 3712 小麦黄花叶病 3913 小麦胞囊线虫病 4114 小麦根腐病 4315 小麦细菌性条斑病 4516 小麦雪腐病 4617 小麦冻害 4818 小麦倒伏 491 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1.1 症状只侵染根部和茎基部幼苗感病,初生根部根茎变为黑褐色,严重时病斑连在一起,使整个根系变黑死亡分蘖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重病植株表现稍矮,基部黄叶多拔出麦苗,用水冲洗麦根,可见种子根与地下茎都变成了黑褐色在潮湿情况下,根茎变色,部分形成基腐性的“黑脚”症状(图1.1)最后造成植株枯死,形成“白穗” 图1.1小麦全蚀病为害呈“黑脚”状 图1.2小麦全蚀病为害病健株比较情况图1.3小麦全蚀病后期田间受害症状1.2 病原病原(Gaeumannomyces graminis)称禾顶囊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图1.4)。
匍匐菌丝粗壮,栗褐色,有隔分枝菌丝淡褐色,形成两类附着枝:一类裂瓣状,褐色,顶生于侧枝上;另一类简单,圆筒状,淡褐色,顶生或问生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无性孢子小麦变种(G.g.t)的子囊壳群集或散生于衰老病株茎基部叶鞘内侧的菌丝束上,烧瓶状,黑色,周围有褐色菌丝环绕,颈部多向一侧略弯,有具缘丝的孔口外露于表皮,大小385~71297~505(μm),子囊壳在子座上常不连生子囊平行排列于子囊腔内,早期子囊间有拟侧丝,后期消失,棍棒状,无色,大小61~1028~4(μm),内含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成束或分散排列,丝状,无色,略弯,具3~7个假隔膜,多为5个,内含许多油球,大小53~923.1~5.4(μm)成熟菌丝栗褐色,隔膜较稀疏,呈锐角分枝,主枝与侧枝交界处各生一个隔膜,成“A”形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灰黑色,菌丝束明显,菌落边缘菌丝常向中心反卷,人工培养易产生子囊壳对小麦、大麦致病力强,对黑麦、燕麦致病力弱禾谷变种G.g.g.)的子囊壳散生于茎基叶鞘内侧表皮下,黑色,具长颈和短颈子囊、子囊孢子与小麦变种区别不大,唯子囊孢子一头稍尖,另一头钝圆,大小67.5~87.53~5(μm),成熟时具3~8个隔。
在大麦、小麦、黑麦、燕麦、水稻等病株的叶鞘、芽鞘及幼嫩根茎组织上产生大量裂瓣状附着枝,大小15~22.527.5~30(μm)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初白色,后呈暗黑色,气生菌丝绒毛状,菌落边缘的羽毛状菌丝不向中心反卷,不易产生子囊壳图1.4小麦全蚀病病菌1.叶鞘内的子囊壳2.子囊壳放大3.子囊4.子囊孢子1.3 发生规律小麦全蚀病菌是土壤寄居菌,以潜伏菌丝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腐生或休眠,是主要的初侵染菌源除土壤中的病菌外,混有病菌的病残体和种子亦能传病,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但以苗期侵染为主病菌可由幼苗的种子根、胚叶以及根颈下的节问侵入根组织内,也可通过胚芽鞘和外胚叶进入寄主组织内12~l8℃的土温有利于侵染因受温度影响,冬麦区有年前、年后两个侵染高峰,冬小麦播种越早,侵染期越早,发病越重,全蚀病以初侵染为主,再侵染不重要小麦、大麦等寄主作物连作,发病严重,一年两熟地区小麦和玉米复种,有利于病菌的传递和积累,土质轻松,碱性,有机质少,氮、磷缺乏的土壤发病均重不利于小麦生长和成熟的气候条件,如冬春低温和成熟期的干热风,都可使小麦受害加重小麦全蚀病有明显的自然衰退现象,一般表现为上升期、高峰期、下降期和控制期4个阶段,达到病害高峰期后,继续种植小麦和玉米,全蚀病衰退,一般经1~2年即可控制为害。
2 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各地小麦产区均有分布为害被害麦田一般减产l0%左右,严重地块损失高达20%~30%,个别地块甚至达50%以上(图2.1)图2.1小麦白粉病为害情况2.1 症状小麦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为害该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表面生一层白粉状霉层(分生孢子),霉层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上生有许多黑色小点(闭囊壳)(图2.2至图2.4)图2.2 小麦白粉病叶片受害症状 图2.3小麦白粉病茎秆受害情况图2.4 小麦白粉病穗部受害症状2.2 病原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称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丝生于寄主体表,以吸器伸入寄主表皮细胞病斑霉层内的黑色小颗粒为病菌的闭囊壳(图2.5)菌丝体表寄生,蔓延于寄主表面在寄主表皮细胞内形成吸器吸收寄主营养在与菌丝垂直的分生孢子梗端,串生10~20个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25~308~10(μm),侵染力持续3~4天病部产生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黑色球形,大小163~219μm,外有发育不全的丝状附属丝18~52根,内含子囊9~30个。
子囊长圆形或卵形,内含子囊孢子8个,有时4个子囊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胞无色,单核,大小18.8~2311.3~13.8(μm)子囊壳一般在大小麦生长后期形成,成熟后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开裂,放射出子囊孢子该菌不能侵染大麦,大麦白粉菌也不侵染小麦小麦白粉菌在不同地理生态环境中与寄主长期相互作用下,能形成不同的生理小种,毒性变异很快图2.5小麦白粉病病菌1.分生孢子梗2.分生孢子3.闭囊壳和子囊2.3 发生规律小麦白粉病菌的越夏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分生孢子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播小麦上继续侵染繁殖或以潜伏态渡过夏季;另一种是以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越夏在以分生孢子越夏的地区,秋苗发病较早、较重,在无越夏菌源的地区则发病较晚,较轻或不发病,秋苗发病以后一般均能越冬病菌越冬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分生孢子的形态越冬;另一种是以菌丝状潜伏在病叶组织内越冬影响病菌越冬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是冬季的气温,其次是湿度越冬的病菌先在植株底部叶片上呈水平方向扩展,以后依次向中部和上部叶片发展(图2.6)图2.6小麦白粉病病害循环过程1.菌丝体越冬2.分生孢子3.早春侵染小麦4.分生孢子经气流传播再侵染5.闭囊壳或茵丝在自生麦苗上越夏6.分生孢子影响春季流行因素有:①菌源,主要是当地菌源大小;②温度,温度高,始病期就早,潜育期短病情发展快;③雨量,春季降雨量较多且分布均匀,病害发生较重;④日照,在春季发病期间日照少,阴天多,病害发生较重;⑤肥料,氮肥过多,发病重;⑥水浇地比旱地发病重,但极旱条件下,发病重;⑦种植过密田块发病严重。
孕穗末期至抽穗初期,小麦白粉病开始零星发生(图2.7) 图2.7小麦白粉病发生初期在小麦的抽穗扬花期,小麦白粉病发生后期(图2.8)图2.8小麦白粉病为害后期叶片受害情况在小麦灌浆期,小麦白粉病发生比较严重(图2.9) 图2.9 小麦白粉病后期茎秆受害情况3小麦纹枯病分布为害小麦纹枯病发生普遍而严重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平原麦区逐年加重小麦纹枯病对产量影响极大一般使小麦减产10%~20%,严重地块减产50%左右,个别地块甚至绝收(图3.1至图3.2)图3.1 湿度大时小麦纹枯病受害情况图3.2小麦纹枯病茎基部受害情况3.1症状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受害,造成烂芽、病苗死苗、花秆烂茎、倒伏、枯孕穗等多种症状(图3.3至图3.6)①病苗死苗:主要在小麦3~4叶期发生,在第一叶鞘上呈现中央灰白、边缘褐色的病斑,严重时因抽不出新叶而造成死苗②花秆烂茎:返青拔节后,下部叶鞘产生中部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多个病斑相连接,形成云纹状的花秆田间湿度大时,病叶鞘内侧及茎秆上可见蛛丝状白色的菌丝体,以及由菌丝纠缠形成的黄褐色的菌核③倒伏:由于茎部腐烂,后期极易造成倒伏④枯孕穗:发病严重的主茎和大分蘖常抽不出穗,形成“枯孕穗”,有的虽能够抽穗,但结实减少,籽粒秕瘦,形成“枯白穗”。
图3.3小麦纹枯病云纹斑花秆状 图3.4 小麦纹枯病茎基部的白色菌丝体 图3.5 小麦纹枯病茎秆上的菌核图3.6 小麦纹枯病为害后期形成白穗状3.2病原无性世代Rhizoctonia cerealis称禾谷丝核菌,有性世代Rhizoctonia solani称立枯丝核菌,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以前者为主两个种均有各自的菌丝融合群禾谷丝核菌菌丝双核初无色,渐变黄白色,后成褐色,菌核小,菌丝较细,不产生无性孢子立枯丝核菌菌丝细胞多核,菌核色泽较深,菌丝较粗(图3.7)两菌的区别:前者的细胞为双核,后者为多核;前者菌丝较细,生长速度较慢,后者菌丝较粗,生长速度较快;前乾产生的菌核较小,后者产生的菌核比前者大;两个种均有各自的菌丝融合群有关专家研究结果证明:云纹状病斑是由禾谷丝核菌CAG-1融合群侵染引起的;褐色病斑则由立枯丝核菌AG-4菌丝融合群侵染后所引起的有人把小麦、大麦、水稻和棉花上分离到的丝核菌,分别进行交互接种,不仅可以互相侵染,而且还可交叉致病,但各病原菌均对原寄主致病力最强水稻、玉米、大豆、棉花上的丝核菌则属于立枯丝核菌,其中水稻、玉米、大豆为-1A融合群,棉花上为AG-4融合群。
四川省小麦、玉米、水稻纹枯病菌对棉花未表现明显致病性但小麦、玉米、水稻、棉花4种病菌都能侵染小麦、玉米和水稻,且各菌对原寄主致病力最强立枯丝核菌菌丝体生长温限7~40℃,适温为26~32℃,菌核在26~32℃和相对湿度95%以上时,经10~12在,即可萌发产生菌丝,菌丝生长适宜pH值为pH5.4~7.3相对湿度高于85%时菌丝才能侵入寄主图3.7 小麦纹枯病担子梗、担子、担孢子3.3发生规律以菌核和菌丝体在田问病残体中越夏越冬,作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其中菌核的作用更为重要小麦纹枯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带菌土壤可以传播病害,混有病残体和病土而未腐熟的有机肥也可以传病此外,农事操作也可传播土壤中的菌核和病残体长出的菌丝接触寄主后,形成附着胞或侵染垫产生侵入丝直接侵入寄主,或从根部伤口侵入冬麦区小麦纹枯病在田间的发生过程可分为以下5个阶段(图3.8):①冬前发病期土壤中越夏后的病菌侵染麦苗,在3叶期前后始见病斑,整个冬前分蘖期内,病株率一般在10%以下,早播田块有些可达10%~20%侵染以接触土壤的叶鞘为主,冬前这部分病株是后期形成白穗的主要来源②越冬静止期麦苗进入越冬阶段,病情停止发展,冬前发病株可以带菌越冬,并成为春季早期发病的重要侵染来源之一。
③病情回升期本期以病株率的增加为主要特点,时间一般在2月下旬至4月上旬随着气温逐渐回升,病菌开始大量侵染麦株,病株率明显增加,激增期在分蘖末期至拔节期,此时病情严重度不高,多为l~2级④发病高峰期一般发生在4月上、中旬至5月上旬随着植株拔节与病菌的蔓延发展,病菌向上发展,严重度增加高峰期在拔节后期至孕穗期⑤病情稳定期:抽穗以后,茎秆变硬,气温也升高,阻止了病菌继续扩展一般在5月上、中旬,病斑高度与侵染茎数都基本稳定,病株上产生菌核而后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