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清华,南南工 (欢迎南工人,东大人分享 )北清华,南南工——关于南京工学院曾经是南方第一工 科的一些说明南京工学院的前身中央大学工学院是在解放前是全国 工科的最高学府,师资强,生源好,院系全,经费多民国时期全国名校联考,有资格第一批招生的学校有五 所:国立中央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 学而第一批志愿三分之二的高考生以中央大学为第一志 愿,其中工学院又是热门,而且规模最大而国立中央大学 当时院系数量全国第一,教育部下拨经费比其他四所著名高 校之和还多 (注 :参阅《民国旧影 --老南京》)以上之说不是要躺在老祖宗的功劳簿上炫耀吹嘘,只是 要说明继承了国立中央大学四牌楼校址的南京工学院在解 放之初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称得是国内工科最高学府南工在 52 年院系调整之后虽然已不具备国立中央大学 宏大的规模和完备的学科但是合并了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部 分学科之后的南京工学院不止是四大工学院之首,相比清华 也是有过而无不及被清华和哈工赶超是在 58 年南工再次 被拆分之后(分出现在的江南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工业大 学)即使在复名东南大学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东南的排 名也一直是前十,名次的大幅下滑是在 2000 年前后的高校 合并风潮之后,直接产生的近十个巨无霸大学,使得东南的 排名跌出前十东南在 90 年代的最好排名是工科第三,综合第六,东 南官方文献《梅庵史话》有提到,时间是在 985 工程之前, 书中提到排名的原因是以东南的第六为何没能进 985 一期的 九所,并归因为地域平衡政策 (华东地区当时已有 5 所入选)东南大学(所以很多人以为在福建) ,以前叫南京工学 院(这个是很出名的,有个“北清华南南工”的说法至今流 传,连我爸都知道) ,再往上还有叫过国立中央大学。
可以 说,历史是很辉煌的在八九十年代时更是与南京大学不分 上下——据说当时南京高校搞活动,若列名单里同时有东大 和南大,其中一所学校写第一个,另一所绝对不写第二个而 是写到最后一个去,后来换了校长就……只能说,风水轮流 转有的时候不要过于相信名气这种东西,谁说得清楚呢 只要学校好就行尤其东大毕业出来的在江苏省找工作是很 容易的,东大的招聘会比南大还多——用人单位都喜欢东大 这种工科大学出来的学生勤勉实干另外,东大的学风好也 是出了名的,这和学校的主干科目有关系,毕竟工科学的东西多,而像南大那种偏重文科的学校,自然学风比较散漫这点在清华和北大之间的比较也是一样的北清华,南南工”是 50 年代 -80 年代流传较广的一 种说法,我的生物老师曾经跟我说过,做为江苏人了解得比 较多一些我们放弃“南工”这样一个曾经使东南人无比荣耀的校 名而复名“东南”就是要超越历史,继往开来,为建设一个 高水平的综合大学努力我们不留恋历史,但也不允许任何人篡改历史 东南的工科 :东南的工科是 1923 年在茅以升教授主持下奠定基础的 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专业有 :建筑、信息、自动控制,动力, 电气,生医、交通等其中建筑学和信息工程更是称雄于全 国。
东南大学建筑系 :东大建筑系创立于 1927 年,是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发 源地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杨廷宝、刘敦桢和童寯教授长期在系任教以齐康、钟训正院士为代表的第二代及第 三代中青年教授在教学科研的同时,创作设计了一批在国内 外有较大影响的建筑,获国家金质奖 2 项、银质奖 3 项、铜 质奖 3项;获部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 10 余项, 其它省 部级奖 60 余项 1990 年以来 , 本学科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项目数量一直居国内同类学科领先地位 PS:其实本人还是比较喜欢南京工学院这个名字的,英文是 NIT ( Nanjing Istitute of Technology ),在国外文献上的检索量都 是很大的, 曾有东方的 MIT 之称 我觉得南工人和东大人就 要有那种不甘第二的精神,努力恢复老东大的辉煌其实说 1952 年建校也没关系, 不又有一个百年校庆了么?但是关于 南工改名东南大学的事情,也不能有过多的责备,也是时代 的需要, 当时南工院长韦钰在这件事上也很有魄力的 附《韦钰与南京工学院复更名》 韦钰与南京工学院复更名 说起来,无论改校名还是建新区都不是韦钰最先提出 来的,但最后完成却是在她任上。
管致中任南京工学院院长 时就提出改校名的问题我记得 1986年 10月,学校给国家 教委打报告,提出更名为东南大学就是管院长让我起草的, 关于改校名的四条理由是管院长亲自修改确定的但改校名 的事一开始就不顺利,教委是同意南工改名的,可它希望它 属下的四大工学院——南京工学院、大连工学院、华中工学 院、华南工学院,统统改为“理工大学” 还有一条教委没 明说,但却是我校更名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历史上我校曾 经是“国立东南大学” ,再叫东南大学便颇有恢复旧校名的 意味,而这在当时是非常敏感的问题,全国有好几所学校也 想改名,都涉及原来的校名问题,教委在这个问题上比较谨 慎,凡是有恢复旧校名之嫌的统统不批,事情拖了很久为 此,学校报告打了好几次,韦钰等校领导也在多种场合向教 委领导反复说明理由 后来,其他三所学校都改了理工大学, 教委也做了一些妥协, 同意我校如不愿改为 “南京理工大学” 的话,也可以叫“东南理工大学”或“东南科技大学” 当 时校内对“学院”改“大学”是一致赞同的,但叫什么名字 有不同意见有的同志认为南京工学院已有 30 多年历史, 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改为“南京理工大学”或“南京工业 大学”较易为社会识别和认同,也可显示其延续性。
也有同 志感到,既然教委迟迟不批,总顶着也不是办法,就叫南京 理工大学算了 对此韦钰坚决不同意, 她在校务委员会上说, 要把学校办成一流大学,必须走综合化的道路,这是国际高 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我们既然确定了这个目标,就不要在校 名上自己约束自己,学校更名是百年大计,不要过了几十年 又要改我们要改名就是东南大学,否则宁可不改当时江苏省的领导对我校更名是积极支持的原 江苏省副省长汪海粟同志, 50 年代曾任我校党委书记兼院 长,他于 1988 年 2 月致函国家教委领导,建议准予南工更 名为东南大学我校前党委书记刘忠德同志,1985年调任国 家教委副主任后一直非常关心学校,在许多事情上给了学校 以及韦钰重要的支持和帮助在改校名问题上,他又起到关 键作用1988年初,他调任国务院副秘书长,临上任前,专 门找了何东昌、朱开轩两位主任谈南工改校名问题,终于得 到他们的同意韦钰得到消息,当即派人去北京,要他们“拿 不到批文就别回来”教委的正式批复是1988年5月7日下达了,喜讯 传来,全校师生及海内外校友无不欢欣鼓舞,可其间曲折甘 苦,非亲历其境者难以体味的更名庆典的盛况不必多说了,我这里只想指出一 点,就是东南大学这个名字对于原东南大学、中央大学的老 校友有多大的感召力。
学校更名后,老校友们表现了极大的 热忱,如严济慈、金善宝、吕叔湘、赵忠尧、任新民、黄纬 禄、闵恩泽等国内第一流科学家,吴健雄、冯绥安、顾毓、 唐德刚等著名华裔学者, 以及目前在台湾的李国鼎、 余纪忠、 虞兆中、楚崧秋等著名人士,都或回母校参加校庆,或致电 祝贺,或设立奖学金,或捐款助学,在他们眼里,南京四牌 楼校园中的大礼堂、六朝松是他们魂萦梦牵的故园,东南大 学才是他们引以自豪的母校作为更名后的东南大学第一任 校长,作为这一决策的主要领导者和执行者,韦钰是深知其中意义的国家教委批文 南乐工学院大门六朝松高大礼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