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兴》中刘高兴的进城悲剧之思摘 要:贾平凹小说《高兴》刻画了一个兼有农民、知识分子和城市人特性的复合形象——刘高兴尽管作者在刻画这个形象时有用力过猛之痕迹,但他却深刻地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身份失落与找寻的尴尬,从而使得这个形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反思色彩本文首先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了刘高兴的人物形象,指出他是一个多重性格的复合体;接着通过分析刘高兴人物形象的意义;接着从刘高兴的高兴和悲哀两个方面论述刘高兴的城市人生,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刘高兴的进城悲剧及其文化反思关键词:刘高兴;农民形象;进城悲剧Abstract: Jia pingwa novel "happy" depicts a, peasants, intellectual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people composite image - Liu Gaoxing. Although the authors have overexert in depicting the image of trace, but he was profoundly reveals the migrant workers identity los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find embarrassing, so that the image has a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reflection color.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novel analyzes the happy character, Liu pointed out that he is a complex multiple personality; The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Liu happy character image; Then from two aspects of Liu Gaoxing and sad Liu to city life, the last on the basis of this puts forward Liu Gaoxing into the city and its cultural tragedy reflection.Key words: liu happy; Farmers image; The city tragedy目 录前 言 4一、刘高兴的人物形象 4二、刘高兴形象的意义 6三、刘高兴的城市人生 8(一)刘高兴的高兴 8(二)刘高兴的悲哀 9四、刘高兴进城悲剧的文化反思 9(一)文化上无奈的宿命轮回 10(二)拥抱现代城市文明意识的精神来源 11(三)刘高兴城市生存悲剧命运的社会及文化批判之思 12结 语 13参考文献 14前 言《高兴》是贾平凹继《秦腔》后最新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高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城市底层的窗口这是一部有着非常饱满的情感力量的小说,贾平凹以朴实而真挚的叙事话语,生动地展示了西安城墙下兴隆街上刘高兴的宿命人生,进城靠捡破烂为生的刘高兴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生存的内心体验和生命景观,凸现了城乡二元对立的壁垒背后所蕴藉着的尖锐的伦理冲突,人性冲突,文明冲突,以及它给人们所造成的巨大的精神创痛这是贾平凹流泪记下的微笑和含笑记下的感伤《高兴》深入到以“乡下人进城”为主题的小说中国乡村社会的肌理之中,演绎了她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被异化的人生梦想,再现了他们对抗现实苦难的罕见品质和勇气发掘出“乡下人进城”极为丰饶的人生景观,表明了贾平凹对社会生活的广泛观察与深入思考贾平凹之所以那么深地走进了西安城墙下拾荒人生活的内心世界,在一定意义上说,其实也是贾平凹更深地走进了自己的内心刘纯.橡皮人与大杂烩[G].韩鲁华.《高兴》大杂评.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一、刘高兴的人物形象首先,刘高兴是一个农民,一个从落后、闭塞的农村进城务工,并且梦想着成为城里人的农民工刘高兴的原名叫刘哈娃,这是一个土得掉渣的陕西农村常见的名字,而出生地则是陕西商州普通的村落——清风镇。
出身农民的刘高兴在离开农村进城之前,同很多当地的农民一样,为了娶媳妇而卖掉了一个肾,当他拿到卖肾钱时,原来的女人却另择他人而嫁尽管刘高兴出身、第一次的感情经历都具有浓厚的农民色彩,但他却不甘于农村生活,鼓动好友五福与自己一起来到了西安打工——捡破烂,梦想有朝一日成为城里人来到城里捡破烂的刘高兴,在很多情况下仍然脱不掉农民的惯性思维他通过是否喜欢大口吃肉这种“土法子”来判断五福、黄八是否传染上了乙肝;他还多次拒绝去孟夷纯的相好韦达公司里做事,不是因为挣钱少,而是因为要去自己“梦中情人”孟夷纯的相好手下做事,对自己面子是一个很大的伤害尽管是农民,但必要的面子还是磨不开的而在同孟夷纯的关系的处理上,刘高兴的农民式思维惯性尤为明显当孟夷纯被抓进派出所后,他单纯地认为,同孟夷纯相好的富商韦达会出五千块钱疏通关系,这体现出农民特有的“重人情关系而轻利益”的思维惯性而事实上是,在以商业利益为重要纽带的大城市,这种思维惯性是非常脆弱的所以,刘高兴不但出身是农民,而且即使是在进城之后,他在生活的很多方面努力要使自己“像”城里人,其农民特有的思维惯性依然明显其次,刘高兴又是具有知识分子特性的人物,无论是在生活细节的讲究上,还是在内心深处。
刘高兴尽管在城里捡破烂,但有时候在生活细节上却像一个知识分子,比如在吃上的讲究,小说写道我吃饭是讲究的就说吃面吧,我不喜欢吃臊子面,也不喜欢吃油泼面,要吃在面条下到锅里了再和一些面糊再煮一些菜的那种糊涂面糊涂面太简单了吧,不,面条的宽窄长短一定要标准,宽那么一指,长不超过四指,不能太薄,也不能过厚面条下进锅,要一把旺火立即使水滚开,把面条能膨起来再用凉水和面粉,包谷面粉,拿筷子迅速搅成糊糊,不能有小疙瘩,然后沿锅边将糊糊倒进去,又得不停地在锅里搅,以免面糊糊裹住了面条然后是下菜,菜不能用刀切,用手拧吃这种面条一定得配好调料,我就告诉石富,盐重一点,葱花剁碎,芫荽呢,还得芫荽,蒜捣成泥状,辣子油要汪,醋出头,白醋最好,如果有些韭花酱,味儿就尖了这是刘高兴在心情高兴时对吃面的讲究,这种讲究恐怕不属于农民工,而属于知识分子韩鲁华.城市化语境下的后乡土叙事——论《高兴》与中国乡土叙事[G].韩鲁华.《高兴》大杂评.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当然,刘高兴知识分子特性更多地体现在他的内心,或者说心灵上刘高兴有着知识分子特有的聪慧:他保护五福不遭受屈辱,他帮助翠花要回了被扣的身份证他也有着知识分子特有的敏感:遭到漂亮的城市女人的冷脸就愤愤不平,当听到城里人谈论捡破烂的职业时就觉得有些挂不住脸,不愿意去富商或者说“情敌”的韦达公司里打工。
他也像知识分子那样喜欢想象:在情感上,他想象了与“梦中情人”孟夷纯各种交往可能产生的细节;在命运里,他想象着在城里找到那个买他肾的人;在吃饭上,他想象着放了各种配料的好吃的糊涂面他还像知识分子那样自负:他看不起五福胸无大志、土头土脑;他看不起黄八满嘴脏话、骂骂咧咧;他在内心深处喜欢五福、黄八等人的崇拜,希望维护自己的“权威”他又有知识分子特有的才华:他会吹箫,会吹经典的《二泉映月》,他吹箫的才华能帮助石热闹讨要更多的钱,能感染周围人群,以至于有人将其视为“大隐隐于市”、到下层体验生活的大知识分子他喜欢像知识分子那样“浪漫”:在忧伤的时候吹箫,在平静的时候看城市上空的鸽群,将吃豆腐乳视为一种精神享受,将妓女孟夷纯同锁骨菩萨联系起来,从而让自己的爱情充满古典浪漫色彩此外,刘高兴又具有一些城里人的特征他尽管是捡破烂的,但喜欢整洁,喜欢穿西装,因为这样跟城里人就接近了;他在饭馆吃饭,也跟城里人一样细嚼慢咽,而屡次教育五福不要吧嗒嘴;他走路时,也喜欢像城里人那样迈着四方步,而多次教育五福不要像农民那样步子太大、抬腿太高;他喜欢逛西安城,看西安的城墙、街道,回想西安伟大光辉的历史;他喜欢尖跟皮鞋,喜欢穿着尖跟皮鞋的城市漂亮女人,所以拒绝了更像农村女性的翠花的好感。
而他那知识分子般的灵魂与内心世界更属于城市正如贾平凹谈《高兴》时所说的:“刘高兴的灵魂更靠近城市因此,从出身、思维惯性上看,刘高兴更像农民;从内心深处看,刘高兴更像知识分子;而从梦想、择偶方面看,刘高兴却又像城里人二、刘高兴形象的意义从理论上说,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在形象、性格上应该是统一的,他可以是立体的、多维的、丰富的,但不能是冲突的、杂糅的从这个角度看,复合体的刘高兴在形象刻画上不免有用力过猛的痕迹从题材选择上看,小说《高兴》选择的题材就是刘高兴从农村到城市谋生的底层城市生活,并且这种生活在城市里时间并不长,因此,刘高兴从根本上来说就应该是农民,农民性格应该成为其主要性格,而知识分子和城市人的性格、形象特征应该处于从属地位然而,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刘高兴和城市人的刘高兴却被塑造得更为鲜活、逼真,更能拨动人的心弦无论是刘高兴的聪慧、敏感、多才多艺、追求浪漫,还是由此支配而发生的故事,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本质上本应是农民的刘高兴,他的爱整洁、喜欢穿西服、喜欢四方步走路、喜欢打车逛西安、一心要娶穿尖跟皮鞋的女人等等特征,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知识分子形象和城市人形象的凸显,使得本质上应该属于农民形象的刘高兴,成了一个多重形象糅合在一起的复合体,从而不免有些性格、形象冲突之嫌疑。
而当这种形象刻画用力过猛之后,人物承担了超出自身应该承担的特征之后,小说写作背后隐含的作者之声音就会无形地凸显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小说中刘高兴的言语、行动、心理活动有时候不像刘高兴,而更像贾平凹本人正如有评论者所说的:“作品的隐含作者才是小说主人公最大的原型而通常情况下,隐含作者的声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现实作者的声音,从这个角度说,刘高兴更像是现实的作者贾平凹对农村、农民看法的一种投射贾平凹在谈到《高兴》时说:“毕竟我是农村出来的,真正去接触了那些城市边缘人的生活后再写,很容易就想为他们愤愤不平,写着写着,自己那种根深蒂固的农民意识就出来了,好像在替这些破烂人在厌恶城市、仇恨城市也就是说,贾平凹在小说叙述时经常不由自主地加入自己的声音事实上,贾平凹正具有以前农民、现在市民和知识分子的多重身份,这与刘高兴的复合体形象非常接近吴义勤,张丽军.“他者”的浮沉:评贾平凹长篇小说新作《高兴》[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9).如果说这种用力略显过猛的人物形象刻画,使得作者的声音凸显的话,那么刘高兴的复合形象蕴涵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呢?刘高兴的复合形象,其实集中体现为一种“身份的失落”,即刘高兴所代表的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迷失自己、找寻不到自我身份的一种尴尬。
首先,进城务工的许多农民工已经不再是原有的农民,他们同刘高兴一样,希望能够成为城市人,能够像城市人那样吃饭、穿衣、恋爱、享受生活,将身心融入到所奉献的城市中去,并且在打工的生活中也确实脱去了农民的一些特征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他们为城市做了奉献,就像刘高兴将肾捐给了城里人,并且通过捡垃圾美化着城市,但他们由于出身、经济、户籍等现实因素,以及城市中那些在经济、权利上较高的人对他们的鄙视,他们融入城市的道路异常艰难,他们的理想甚至最终只能成为一个美丽的梦想所以,他们既不像是农民,却又无法顺畅地成为市民,自我无法定位,自我身份无处找寻从这个意义上说,刘高兴的复合形象恰恰反映了当下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这种身份找寻、失落的尴尬正如评论者韩鲁华所说:“乡下人在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失掉的不仅仅是土地,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