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一章贝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构造培训课件

yuzo****123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93MB
约87页
文档ID:140460042
第一章贝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构造培训课件_第1页
1/87

第一章 贝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第一节 贝类的主要特征和分纲 一、贝类学主要特征 贝类有115000多种,它们形态变化、生活方式多种多样,但它们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1、身体柔软不分节,一般由5部分组成,头部、足部、内脏囊、外套膜、贝壳 2、除掘足类和瓣鳃类外,口腔内具有颚片和齿舌 3、神经系统简单,主要由1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和神经索、神经节组成较高等贝类神经中枢由脑、脏、足、侧神经节和这些神经节之间的神经连索所组成 4、体腔退化,只有1个很小的围心腔 5、大多数种类发育要经过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二、分纲,分七个纲(有的分为五个纲:双神经纲、瓣鳃纲、掘足纲、腹足纲、头足纲) (一)、无板纲 为贝类中的原始类型,形似蠕虫,没有贝壳,故称“无板类”这类动物的腹面中央通常有一沟,故又称“沟腹纲”外套膜极发达,表面生有角质层和各种石灰质的骨针,无神经节 世界上总共约有100种,全部生活在海里,如龙女簪二)、多板纲,身上生有8块板状的贝壳,故称“多板类”生活在盐度较高海区,分布广,草食性,全世界约有600种,如石鳖 体呈椭圆形,左右对称,口及肛门位于身体的前后端 有8块板状贝壳,贝壳不能覆盖整个背面,在贝壳与外套膜边缘之间裸露的部分,叫做“环带”。

环带的表面有角质层或生有石灰质的鳞片、骨针或角质毛等鳃位于足部周围的外套沟中 神经系统由环状神经及2对神经索组成四)瓣鳃纲,营水生生活,大部分是海产,少部分 是淡水产全世界大约有15000种 1、主要特征 (1)外套腔发达,内有鳃通常呈瓣状,故称“瓣鳃类” (2)身体左右侧扁、两侧对称,有2个两壳,又名双壳类. (3)头部退化,没有头部,故名“无头类”,无口腔、颚片、齿舌等 (4)足位于身体腹侧,侧扁呈斧头状,故又称斧足类. (5) 神经系统较简单,但已具有明显的神经节,有脑、脏、足神经节3对神经节,感觉器官极不发达四)瓣鳃纲,2、瓣鳃纲分类 分为三目 (1)列齿目:铰合齿多排成1或2列,闭壳肌2个,相似如泥蚶、魁蚶、毛蚶 (2)异柱目:前闭壳肌小或消失,铰合齿退化,鳃丝间由纤毛或结缔组织联系如贻贝、牡蛎、扇贝、珍珠贝 (3)真瓣鳃目:铰合齿少或无,闭壳肌2个,大小相近,鳃丝间以血管相连,有水管如文蛤、蛤仔、竹蛏五)掘足纲,这是一类海产底栖的贝类,全世界约有200种 主要特征:足部发达成圆柱状,用来挖掘泥沙,故名“掘足类”有一个两端开口呈牛角状或象牙状的贝壳,故又称“管壳纲”神经系统主要由脑、侧、脏和足4对神经节及其连结的神经所组成,结构仍较简单。

如角贝六)腹足纲,软体动物种类最多的一纲,世界上已发现有8万多种海洋、淡水和陆地都有分布,遍及全世界 1、主要特征 (1)足部发达,位于身体的腹面, 故名“腹足类” (2)通常有一个螺旋形的贝壳,所以亦称 “螺类” (3)身体不对称,头部发达,通常对称,头上有口、眼及一对或2对触角,口内有颚片、齿舌 (4)神经系统由脑、侧、脏、足4对神经节及其连结的神经组成,结构比较复杂 (5)心脏位于身体的背侧,有1个心室,1个或2个心耳 (6)大多数水声,少数陆生,陆生种类用“肺”呼吸六) 腹足纲,2、腹足纲分类 分3个亚纲 (1)前鳃亚纲 鳃位于心室前方,侧脏神经联结成8字形下分3目 原始腹足目 常见种类鲍 中腹足目 常见种类玉螺、宝贝、风螺等 新腹足目 常见种类红螺、香螺、芋螺等 (2)后鳃亚纲 鳃位于心室后方,侧脏神经联结不呈8字形下分8目,经济价值较大的如海兔 (3)肺螺亚纲 无鳃,用肺呼吸,多栖息于淡水或陆地上下分2目 基眼目:头部触角1对,眼无柄在触角基部,如椎实螺 柄眼目:头部触角2对,眼在后触角顶端,如大蜗牛七)头足纲,化石种很多,现生种仅500余种,全部海产大多数能在海洋中作快速、远距离的游泳。

1、主要特征 (1)头部和足部发达,足生于头前方,故名“头足类” (2)除鹦鹉贝具外壳,具他种类为内壳,或者贝壳退化. (3)神经系统较复杂,神经节集中在头部头部两侧各有1个构造复杂的眼睛 (4)足部特化大多由8条或10条腕及1个腹面的漏斗组成 (5)心脏有2个或4个心耳,多数种类在内脏腹侧具墨囊 (6)雌雄异体,体内受精,直接发生,无变态七)头足纲,2、头足纲分类 分2个亚纲 (1)四鳃亚纲:具外壳,1个平面上螺旋且分室鳃、肾脏、心耳均为4个无墨囊,触腕极多大约90个现存种类仅鹦鹉螺 (2)二鳃亚纲:鳃、肾脏、心耳均为2个腕8条或10条,具墨囊分两目 十腕目:腕10条,4对比胴体短,1对很长,具内壳如枪乌贼 八腕目:腕8条,腕长大于 酮体长,内壳退化第二节 贝类的外部形态,贝类的身体分头、足、内脏囊、外套膜、贝壳五部分,外部形态主要讲贝壳、外套膜和足部 一、贝壳 (一)贝壳的形状、作用、成分和形成 1、形状 无板纲无贝壳,但身体表面有发达的角质层或石灰质的骨针或鳞片保护单板纲具1个帽状贝壳瓣鳃纲具2个瓣状贝壳多板纲具8块板状贝壳腹足纲绝大多数具1个螺旋形贝壳掘足纲具1个牛角状或象牙状贝壳。

头足纲多数退化为内壳,有的完全退化,仅鹦鹉螺具有1个外壳 2、作用 保护作用、支撑作用(乌贼内壳)贝壳的形状、作用、成分和形成,3、贝壳的成分 主要是CaCo3,占95%, 还有少量Mg、Fe、有机物、磷酸钙、硫 酸钙、硅酸钙和氧化物等贝壳根据形 成的方法和组织结构不同,可分为三层: 角质层(皮层):最外面一层,很薄, 由贝壳素(一种硬蛋白,相当于人指甲、 头发)构成,耐酸碱腐蚀 棱柱层(壳层):中间层,比较厚由方解石(角柱状叫疏松的1种CaCo3 结晶体)和少量贝壳素构成 珍珠层:最里面一层,由霰石和少量贝壳素构成霰石是砖状CaCo3 结晶体,每层之间都有极薄的氨基酸充塞其间,较紧密富有光泽贝壳的形状、作用、成分和形成,特殊:江珧贝壳无角质层,乌贼等内壳相当于棱柱层或者角质层 角质层和棱柱层由外套膜边缘分泌而成,随动物生长逐渐增大,但不增厚珍珠层由外套膜整个外表面分泌而成,随动物生长而加厚 贝壳呈现出鲜艳华丽的色采是因为棱柱层中沉淀着各种色素的缘故 贝壳生长是不连续的,繁殖期间生长停止,高温低温及食物不足等影响生长速度,在壳面上形成宽窄不等的生长线 据生长线可判断年龄;生长线不清,可用火烤,断成几处为几年,或用稀酸将角质层溶掉,棱柱层上生长线较清楚。

贝壳的形状、作用、成分和形成,4、影响贝壳生成的主要因素 贝类从海水中吸收碳酸钙以构成贝壳影响碳酸钙生物沉淀的重要环境因素有温度、碳酸钙的饱和度和压力 (1)水温愈高,CO32-的含量就愈多,生物对碳酸钙的吸收愈快,因而大型贝壳贝类仅出现在热带海区或暖流经过的某些海区如砗磲壳长可达1米,重约300公斤 (2)海水中碳酸钙往往是过饱和的,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贝类也可简单看成是碳酸钙从海水中沉淀的催化剂 (3)随着压力的增加,碳酸钙溶解度提高,这也是生活在深海贝类贝壳难以形成的原因之一二)多板纲贝壳,由8块贝壳覆瓦状从前至后排列,贝壳形状、大小和花纹为分类依据贝壳按其形态位置分为3类 1、头板:最前1块,半月形腹面前端有 嵌入片,插入皮肤,上有齿尖 2、中间板:6块,除大小略有差别外,其 形态构造相似前端两侧具缝合片,腹面后端 两侧具嵌入片 3、尾板:最后一块,元宝形,前端两侧具缝合片,腹面 后端具嵌入片三)瓣鳃纲的贝壳,1、贝壳的类型 根据贝壳形状大小可分为两类 左右对称贝壳:两壳大小形状相同如文蛤、贻贝等 左右不对称贝壳:两壳大小形状不一样如牡蛎、扇贝等。

2、各部分名称 (1)壳顶:贝壳背面特别突出的小区,即是壳顶,它是贝壳最初形成的部分,所以又叫胚壳 壳顶一般前倾,通常自壳顶至前部的距离比后部的短,但有少数种类壳顶在最前,例如贻贝,也有壳顶偏后,向后方卷曲,如斧蛤 、湾锦蛤 壳顶位于贝壳中央的称为两侧相等的贝壳,如扇贝 壳顶不在中央的种类都称为两侧不等的贝壳2、各部分名称,(2)小月面:壳顶前方常有1凹陷,一般为椭圆 或心形称为小月面,与小月面相对的一面为楯面 (3)壳耳:扇贝、珠母贝等壳顶的前后具壳耳,前端的称前耳,后端的称后耳 (4)生长线:以壳顶为中心与腹缘平行呈同心排列的线 放射肋:以壳顶为起点向腹缘伸出放射状排列的条纹 (5)铰合部:壳顶内下方,两壳相互衔接的部分 铰合齿:铰合部的齿 原始种类铰合齿数目多,排成1或2列,如蚶 高等种类数目少,为异形齿,分主齿、侧齿2、各部分名称,(6)韧带:壳顶后方,铰合部背面,黑褐色具弹性的几丁质物质它连接两壳并有开壳作用分外韧带和内韧带 这两种韧带,可同时存在(如扇贝),大多数只有1种 (7)肌痕 在壳的内面常具有清楚的外套肌痕(环走肌、水管肌和闭壳肌)和足的伸缩肌痕 外套痕:外套膜环走肌的痕迹。

外套窦:水管肌在贝壳上留下 的痕迹,是外套痕向内弯入的部分 闭壳肌痕:闭壳肌留下的痕迹 足迹痕:足肌留下的痕迹,分前足迹痕和后足迹痕三)瓣鳃纲的贝壳,3、瓣鳃纲贝壳方位的辨别 首先确定前后方位,再辨别左右和背腹前后辨别 (1)壳顶尖端所指的一端通常为前方 (2)由壳顶至贝壳两侧距离短的一端通常为前端 (3)有外韧带的一端为后端 (4)有外套窦的一端为后端 (5)只有1个闭壳肌的,闭壳肌痕所在的一侧为后端 贝壳前、后方决定后,以手执贝壳,壳顶向上,前端向前,后端向观察者,则左边的贝壳为左壳,右边的为右壳,壳顶所在面为背方,相对面为腹方三)瓣鳃纲的贝壳,4、瓣鳃纲贝壳的测量标准 (1)壳高:由壳顶至腹缘的距离 (2)壳长:由前端至后端的距离 (3)壳宽:左右两壳面间最大的距离 例外:有些瓣鳃类如贻贝、牡蛎等,贝壳较尖的一端为壳顶,它的口接近这个部位,故又把壳顶称为“前端”,相对的一端称“后端”,前端至后端最大的距离为壳长靠近鳃的一方称“腹面”,相对的一方称“背面”,背腹最大的距离为壳高,左、右两壳间最大的距离为壳宽四)腹足纲贝壳,腹足纲通常具有1枚螺旋形贝壳,仅个别具双壳(双壳螺)或成体时贝壳小时。

贝壳多位外壳,极少为内壳 1、贝壳类型 腹足纲动物由于演化过程中经过旋转与卷曲,形成了不对称的体制,贝壳也发生旋转变成螺旋形分 右旋贝壳:向右旋转,壳口在螺轴的右侧大部分种类. 左旋贝壳:向左旋转,壳口在螺轴的左侧种类很少 极个别种类左旋、右旋同时存在,如椎实螺 这种旋转特性是由母体的基因型所决定,而 不受个体自身的基因型所决定,这种现象在遗传 学上叫“母性决定”四)腹足纲贝壳,2、腹足纲贝壳各部分名称 整个贝壳可分 螺旋部:是动物内脏盘曲之处,一般分为许多层 体螺层:是贝壳最后一层,容纳动物头部和足部 体螺层与螺旋部的大小比例因种而异,有的螺旋部极小,体螺层极大,例如鲍和宝贝科贝类,有的螺旋部很高,体螺层很小,例如笋螺和锥螺 壳顶螺旋部的顶端,是动物最早的胚壳,常被腐蚀磨损. 贝壳每旋转1周称为1个螺层两螺层间的界线为缝合线. 螺层数目=缝合线的数目+1 螺层上常有各种花纹、刺和突起如棘、肋、疣状突等.,(四)腹足纲贝壳,壳口:体螺层基部的开口,是动物外出的开口 壳口的形状与螺的食性有关 肉食性种类常具有缺刻和沟基部的沟称前沟,上部的沟称后沟这种具前后沟的壳口称为不完全壳口,如骨螺。

有的种类前沟特发达,形成贝壳基部的1个大棘或成为吻伸出的通道,后沟一般不发达 草食性种类壳口大抵圆滑而无缺刻,称为完全壳口,如马蹄螺 壳口内面,即靠近螺轴的一侧为内唇内唇相对的一侧,即壳口的外侧称为外唇四)腹足纲贝壳,脐:是螺轴旋转时在基部遗留下来的小窝,如扁玉螺 有些种类由于内唇向外卷转,在甚部形成假脐,如红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