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卧床护理细则

乡****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5.15KB
约15页
文档ID:614446027
卧床护理细则_第1页
1/15

卧床护理细则一、概述卧床护理是指对需要长时间卧床的病人或行动不便者提供的系统性照护,旨在预防并发症、维持舒适、促进康复本细则旨在为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指导,确保护理质量与安全二、基本原则(一)安全第一1. 确保患者所处环境安全,移除障碍物,保持地面干燥防滑2. 使用符合标准的床铺及辅助设备,定期检查设备稳定性3. 做好防跌倒措施,必要时使用床栏或约束工具二)预防并发症1. 定期翻身拍背,避免压疮形成2. 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坠积性肺炎3. 营养支持,预防肌肉萎缩及营养不良三)个性化护理1. 根据患者病情、年龄及身体状况调整护理方案2.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了解需求并提供心理支持三、具体护理措施(一)体位管理1. 每2小时翻身一次,仰卧位时使用枕头支撑髋部,避免腰部受压2. 侧卧位时保持双腿间夹入软枕,防止身体扭曲3. 俯卧位需密切观察受压部位,必要时更换为其他体位二)皮肤护理1. 擦洗皮肤时使用温水,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2. 擦干后涂抹润肤霜,保持皮肤湿润3. 定期检查受压部位,如发现红肿及时处理三)预防深静脉血栓1. 鼓励踝泵运动,每30分钟活动一次,促进血液循环2. 使用弹力袜或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3. 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四)呼吸道护理1. 指导患者深呼吸及有效咳嗽,每日2-3次2. 使用胸部物理治疗仪辅助排痰3. 保持室内湿度在50%-60%,避免空气干燥五)营养支持1. 提供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如鸡蛋、牛奶、蔬菜等2. 少量多餐,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导致消化不良3. 对于吞咽困难者,可使用糊状食物或管饲六)心理护理1. 定期与患者交流,了解其情绪变化,提供安慰2. 组织娱乐活动,如听音乐、阅读等,分散注意力3. 鼓励家属参与照护,增强患者信心四、注意事项(一)观察病情变化1. 注意患者体温、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2. 监测皮肤颜色及完整性,发现异常及时报告二)记录护理过程1. 详细记录翻身、皮肤护理、运动等操作时间及效果2. 记录患者反应及需求,以便调整护理方案三)持续培训1. 护理人员需定期接受体位管理、皮肤护理等技能培训2. 学习并发症预防知识,提高应急处理能力接续之前内容)四、注意事项 (续)(一)观察病情变化 (续)1. 注意患者体温、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1) 体温: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如每日早晚各一次,或遵医嘱),注意观察有无发热或低温发热患者需记录体温变化趋势、伴随症状(如盗汗、寒战)及物理降温效果。

2) 呼吸: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及有无呼吸困难、紫绀注意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清晰,有无干湿性啰音对于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需重点监测呼吸机参数是否与患者情况匹配,连接是否通畅3) 心率与节律:定期测量脉搏,注意速率快慢、强弱及有无心律不齐心悸、胸闷等症状需及时评估2. 监测皮肤颜色及完整性,发现异常及时报告:(1) 定期(如每班次)检查受压部位及皮肤褶皱处(如枕部、骶尾部、足跟、臀部等)正常皮肤应为粉红色2) 注意观察有无红肿、破溃、皮疹、渗液或硬结早期压疮可能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红、皮温升高、按压不褪色3) 对于水肿患者,需特别注意皮肤薄嫩部位的完整性,防止因摩擦而破损4) 记录压疮发生的部位、分期(如I期:局部皮肤红肿、皮温升高;II期:表皮破损、真皮部分缺失;III期:全层皮肤组织缺失等),并及时上报处理二)记录护理过程 (续)1. 详细记录翻身、皮肤护理、运动等操作时间及效果:(1) 翻身记录:记录每次翻身的具体时间、体位(如左侧卧、右侧卧、平卧)、受压部位垫衬情况(如减压垫、气垫床使用情况)2) 皮肤护理记录:记录擦洗、清洁、涂抹保湿剂的时间、部位、使用产品及皮肤状况评估结果(如“皮肤清洁干燥,无红肿”)。

3) 运动记录:记录主动或被动活动(如踝泵、股四头肌收缩、肢体摆动)的时间、持续时间、患者配合度及有无不适反应2. 记录患者反应及需求,以便调整护理方案:(1) 记录患者的主观感受,如疼痛部位、性质、程度(可使用疼痛评分量表),以及疼痛与体位、活动的关系2) 记录患者对营养摄入的耐受情况,如恶心、呕吐、腹胀等3) 记录患者情绪变化,如焦虑、烦躁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效果4) 记录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需求或疑问,以及已提供的解释或帮助三)持续培训 (续)1. 护理人员需定期接受体位管理、皮肤护理等技能培训:(1) 培训内容应包括不同卧位的适应症与禁忌症、正确翻身技术(强调人员配比、保护措施)、减压用具(如气垫床、减压垫)的选择与使用、皮肤评估标准、预防性皮肤护理措施等2) 培训应包含实际操作演练,确保护理人员掌握正确的操作手法和要点3) 定期进行考核,检验培训效果,对不足之处进行反馈和再培训2. 学习并发症预防知识,提高应急处理能力:(1) 学习常见并发症(如压疮、坠积性肺炎、深静脉血栓、肌肉萎缩、关节挛缩、泌尿系感染等)的发生机制、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2) 掌握并发症初步识别方法及报告流程3) 了解相关辅助设备(如防压疮床垫、呼吸训练器、踝泵器、关节活动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4) 参与案例讨论,学习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经验五、辅助设备使用规范(一)床铺与体位垫1. 选择符合患者体重和体型的床垫,硬度和支撑性应适宜2. 使用气垫床时,根据需要调整充气水平,确保重点部位(如骶尾部、足跟)有足够支撑,同时避免过度充气导致局部受压3. 在骨突部位(如枕骨粗隆、肩峰、肘部、骶尾部、足跟)使用凝胶垫、水垫等减压材料,分散压力4. 枕头应选择高度合适、软硬适中的枕头,仰卧位时支撑颈部和髋部,侧卧位时放置在两膝之间二)活动与功能维持设备1. 踝泵运动器:定时(如每2小时)协助患者使用踝泵器进行踝关节屈伸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指导患者或家属掌握使用方法2. 肢体训练器械:对于病情允许的患者,使用肢体训练器(如脚蹬器、拉力器)进行主动或被动活动,维持关节活动度,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制定每日训练计划并执行3. 关节活动度维持装置:使用可调节的支具或吊带固定关节,同时定期进行轻柔的被动关节活动,预防关节挛缩注意观察固定部位皮肤情况,避免过紧影响血运三)皮肤保护与清洁设备1. 使用温湿度适宜的湿化器,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减少皮肤干燥2. 使用温和、无刺激的清洁用品进行皮肤擦洗。

对于失禁患者,使用防水垫并及时更换,保持皮肤清洁干燥3. 定期使用皮肤保护膜或敷料保护易摩擦或潮湿的皮肤区域(如会阴部、臀部)四)排泄辅助设备1. 使用便盆或尿壶时,确保边缘光滑,操作轻柔,避免损伤皮肤便后使用温水清洗臀部,轻轻拍干2. 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护理,包括定期冲洗、更换集尿袋、观察尿液颜色及引流量,并预防泌尿系感染六、患者与家属教育(一)体位与活动指导1.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定时翻身的重要性及配合要点2. 演示简单的肢体活动方法(如踝泵、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鼓励患者在能力范围内主动进行3. 指导家属如何辅助患者进行体位转换,注意保护患者安全二)皮肤护理宣教1. 讲解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的重要性2. 指导家属如何观察皮肤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护人员三)营养与水分摄入建议1. 根据患者情况,提供个体化的饮食建议,强调营养均衡2. 鼓励患者少量多次饮水,除非有液体限制,以预防便秘和泌尿系感染四)预防感染指导1. 强调保持手卫生的重要性2. 如有留置管道(如导尿管、呼吸管路),指导其注意事项及观察内容五)心理支持与沟通1. 鼓励患者表达感受,提供情感支持,帮助其应对卧床带来的不适和情绪变化。

2. 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解答疑问,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焦虑一、概述卧床护理是指对需要长时间卧床的病人或行动不便者提供的系统性照护,旨在预防并发症、维持舒适、促进康复本细则旨在为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指导,确保护理质量与安全二、基本原则(一)安全第一1. 确保患者所处环境安全,移除障碍物,保持地面干燥防滑2. 使用符合标准的床铺及辅助设备,定期检查设备稳定性3. 做好防跌倒措施,必要时使用床栏或约束工具二)预防并发症1. 定期翻身拍背,避免压疮形成2. 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坠积性肺炎3. 营养支持,预防肌肉萎缩及营养不良三)个性化护理1. 根据患者病情、年龄及身体状况调整护理方案2.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了解需求并提供心理支持三、具体护理措施(一)体位管理1. 每2小时翻身一次,仰卧位时使用枕头支撑髋部,避免腰部受压2. 侧卧位时保持双腿间夹入软枕,防止身体扭曲3. 俯卧位需密切观察受压部位,必要时更换为其他体位二)皮肤护理1. 擦洗皮肤时使用温水,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2. 擦干后涂抹润肤霜,保持皮肤湿润3. 定期检查受压部位,如发现红肿及时处理三)预防深静脉血栓1. 鼓励踝泵运动,每30分钟活动一次,促进血液循环。

2. 使用弹力袜或间歇充气加压装置3. 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四)呼吸道护理1. 指导患者深呼吸及有效咳嗽,每日2-3次2. 使用胸部物理治疗仪辅助排痰3. 保持室内湿度在50%-60%,避免空气干燥五)营养支持1. 提供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如鸡蛋、牛奶、蔬菜等2. 少量多餐,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导致消化不良3. 对于吞咽困难者,可使用糊状食物或管饲六)心理护理1. 定期与患者交流,了解其情绪变化,提供安慰2. 组织娱乐活动,如听音乐、阅读等,分散注意力3. 鼓励家属参与照护,增强患者信心四、注意事项(一)观察病情变化1. 注意患者体温、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2. 监测皮肤颜色及完整性,发现异常及时报告二)记录护理过程1. 详细记录翻身、皮肤护理、运动等操作时间及效果2. 记录患者反应及需求,以便调整护理方案三)持续培训1. 护理人员需定期接受体位管理、皮肤护理等技能培训2. 学习并发症预防知识,提高应急处理能力接续之前内容)四、注意事项 (续)(一)观察病情变化 (续)1. 注意患者体温、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1) 体温: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如每日早晚各一次,或遵医嘱),注意观察有无发热或低温。

发热患者需记录体温变化趋势、伴随症状(如盗汗、寒战)及物理降温效果2) 呼吸: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及有无呼吸困难、紫绀注意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清晰,有无干湿性啰音对于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需重点监测呼吸机参数是否与患者情况匹配,连接是否通畅3) 心率与节律:定期测量脉搏,注意速率快慢、强弱及有无心律不齐心悸、胸闷等症状需及时评估2. 监测皮肤颜色及完整性,发现异常及时报告:(1) 定期(如每班次)检查受压部位及皮肤褶皱处(如枕部、骶尾部、足跟、臀部等)正常皮肤应为粉红色2) 注意观察有无红肿、破溃、皮疹、渗液或硬结早期压疮可能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红、皮温升高、按压不褪色3) 对于水肿患者,需特别注意皮肤薄嫩部位的完整性,防止因摩擦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