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军区独立师历史沿革辽宁省军区 辽宁省军区独立师/1966 年 7 月改称辽宁省军区独立第一师(81573 部队)/1976 年 2 月改称辽宁省军区独立师/1981 年 1 月改称沈阳军区守备第 11 师/1991 年 5 月沈阳军区守备第 11 旅/1992年撤销 前身是 1948 年 2 月 25 日在营口起义的国民党军暂编 58 师,师长王家善,以前是伪满军官学校校长,该部队是王家善召集伪满军官为骨干拉起来的一只地方杂牌部队起义后,改编为辽东军区独立第 8 师、辽东军区独立第 5 师1949 年 2 月改称第 167 师,隶属东北军区1949年 9 月改为 150 师,编入 50 军,从东北南下1949 年 10 月 25 日随 50 军参加鄂西南战役,12月 30 日参加解放鄂川战役,进军到重庆1950 年 2 月荆江分洪区的筑堤建设1950 年 8 月份到达河南驻马店担任剿匪、肃特、维护交通任务1950 年 10 月上旬北上吉林海龙地区集结,10 月 26 日到达丹东待命 1950 年 10 月 27 日入朝先后先后了确保汉江南岸滩头阵地,掩护主力休整任务和第四次战役汉江五十昼夜阻击任务。
汉江阻击战时,450 团为阻击主力448团为 150 师中最有战斗力的一个团,坚守北汉江 17 昼夜,顶住美军的猛攻,为第四次战役战役反击提供了重要保障1951 年 4 月上旬回国在凤城地区休整,6 月 25 日再次入朝修建顺川机场1951 年 11 月移师定州,渡海解放清川附近的艾岛,并在清川江到达川江一线执行海岸防御任务1953 年 10 月,组建师炮兵团(曾用炮兵 530 团番号). 在赴朝作战四年多的时间,全体指战员发扬了高度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先后参加了第一、二、三、四次战役和渡海攻岛在朝鲜共歼敌 4517 人1955 年 4 月 27 日奉命回国在宽甸县石盆沟地区驻防,为随时准备支援朝鲜的一线部队1960 年 4 月改称陆军第 150 师1963 年 7 月 21 日移防庄河县徐岭杨树房地区担任海防任务根据沈阳军区 1964 年 12 月 28 日和 1965 年 1 月 3 日关于组建地方部队的命令和指示,150 师自野战部队改编为辽宁省军区独立师,于 1965 年 4月 1 日起正式归辽宁省军区建制. 辖步兵第 1、2、3、4 团、高炮营、通信营、工程营,编制表中没有师属炮兵团。
1965 年 12 月 50 军 150 师炮兵 530 团调归沈阳军区守备一师1966 年7 月改称辽宁省军区独立第一师. 1969 年珍宝岛反击战爆发后,为了加强赤峰地区防御作战力量,1969 年 10 月奉命移防内蒙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镇师部机关驻大板镇76 年 2 月改称为辽宁省军区独立师1981 年 1 月 10 日根据辽宁省军区(1981)辽军务字第 2 号命令, 改编为沈阳军区守备 11 师1981 年 11 月 25 日赤峰守备区成立,归属赤峰守备区编制,番号为赤峰守备区第十一师. 1991 年 5 月 1 日缩编为沈阳军区守备第十一旅1992 年随赤峰守备区撤编 师长 王家善 赵国泰 潘宗元 王万金 张志礼 王戒武 胡有发 魏书庆 阎洪喜 丁永耀 政委 谢甫生 张悻真 李冠克 胡若 方段 张希和 张春榆 张本岚 冯建中 刘国君 马国君 王家善 曾任热河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5 年转业到地方,曾任辽宁省政协副主席 原 414 团政委张春榆后来曾任该师政委多年,后又升任辽军省军区副政委,后又升任了 1981年成立的赤峰守备区第一任政委 独立师 1 团:81577 部队 原系国民党暂编第 58 师 499 团,1948 年 2 月 25 日随师在营口起义。
1949 年 9 月改称 150 师 448 团1966 年初 1 团移防辽宁省桓仁县雅河地区1968 年 6 月移防宽甸县石盆沟地区1969 年调驻巴彦琥硕镇1981 年 1 月 10 日改编为沈阳军区守备第十一师三十一团1991 年 5 月 1 日缩编为守备十一旅一营 独立师 2 团:81579 部队1969 年调驻幸福之路苏木 独立师 3 团:81581 部队1969 年调驻沙巴尔台苏木 该师老兵网址: 辽宁省军区独立二师(1) 1966 年由辽宁省公安总队改编师长董家义辖 5 团、 6 团抚顺、7 团凌源、8 团、9 团、10团、11 团、12 团著名田径教练马俊仁 1962-1968 年在该部队服兵役1969 年 2 月与黑龙江省军区独立二师对调 辽宁省军区独立二师(2) 1969 年 2 月与黑龙江省军区独立二师对调政委黃廷廉4 团(宽甸)、9 团(后为省军区独立1 团)1976 年该师撤编辽宁省军区独立第二师第八团(1402/81753 部队):1955 年,由健康第二、七团机关和接收公安第二团 2 个营、公安第三团 1 个营、东北公安军警卫团 3 个连、旅大警卫团 1 个连组建,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内 卫第三十三团(3541 部队)。
1957 年 6 月,改编为黑龙江省军区内卫第四团1959 年 1 月,改编为北安县公安局武装警察大队1960 年 3 月,改编 为黑龙江省公安厅武装警察总队第七支队1962 年 4 月,改编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黑龙江省总队第四团1963 年 2 月,改编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黑龙江省总队第四团1966 年 7 月 1 日,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省军区独立第二师步兵第八团(3391 部队)1969 年 3 月,部队调防到辽宁省锦州市, 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辽宁省军区独立第二师第八团(1402 部队)1976 年 10 月,第八团改编为辽宁省军区独立第二团(代号 81753 部队),建制 4 个步兵营、15 个步兵连、1 个警通连、1 个机炮连,拨归营口军分区领导1982 年 9 月 23 日,改称为辽宁省人民武装警察总队独立第二团1983 年 1 月 1 日.根据公安部[1982]公发(武)字第 172 号文件精神,改编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辽宁省总队第二支队吉林省军区 吉林省军区独立步兵师/1966 年 7 月改称吉林省军区独立第 1 师/1976 年 2 月改称吉林省军区独立师/1980 年 12 月改称沈阳军区守备第 10 师/1992 年 10 月撤销 1961 年 2 月 15 日,沈阳军区命令,以陆军第 190 师步兵第 570 团、第 190 师轮训队、通信营和吉林省军区的 3 个独立连为基础组建长白山岳师,3 月 13 日总参谋部批准番号改称“陆军第213 师”。
师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下辖步兵第 637 团、第 638 团、第 639 团,共编 2523 人归吉林省军区建制师部驻安图县二道白河1961 年尚没有省军区独立师编制,这是一个温带山地步兵师的试验】 1964 年 12 月 28 日,沈阳军区命令,陆军第 213 师改编为吉林省军区独立师(驻地未变),将步兵第 638 团、第 637 团、第 639 团依次改称为独立师步兵第一团(3 营制)、第二团(2 营制)、第三团(2 营制)同时,在汪清组建步兵第四团,师直属独立炮兵营全师共编 6920 人 【四团制独立师】 1966 年 7 月 21 日,沈阳军区命令,将吉林省军区独立师改编为吉林省军区独立第 1 师,隶属关系不变 1969 年 8 月 7 日,军委办事组指示,将独立第 1 师步兵第 4 团和师炮兵营合编为该师炮兵团(3营制),并组建师高炮营(4 连制) 【全国的各个省军区独立师都于此时改编为 3 个步兵团与师炮兵团的编制,回归到普通陆军师路子】 1970 年 5 月 7 日,沈阳军区命令,独立第 1 师步兵第 3 团转隶通化军分区建制,并改编为吉林省军区独立第 4 团;将独立第 2 师步兵第 7 团调归独立第一师建制,并改编为该师步兵第 3 团。
独立第 1 师师部移驻汪清柳树河部队驻扎在汪清县与黑省东宁县境内 【防区由长白山变更为吉林省的中苏国境的二线设防地域】 1972 年 10 月 15 日,沈阳军区批复,独立第 1 师组建相当团级农场和相当营级马场 1976 年 2 月 29 日,沈阳军区命令,将独立第 1 师改称为吉林省军区独立师,其所辖 3 个步兵团和炮兵团依次改称为独立师步兵第 1 团、第 2 团、第 3 团和炮兵团 1978 年 3 月 25 日,沈阳军区通知,独立师组建工程营(6 连制),编 1000 人9 月 15 日.沈阳军区通知,独立师农场正式列编(正团级) 1980 年 10 月 31 日,吉林省军区奉命,由守备 3 师自行火炮团 1 个营扩编组建独立师坦克团,番号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吉林省军区独立师坦克团”共编 867 人12 月 31 日,吉林省军区奉命,将吉林省军区独立师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守备第十师”其辖属的步兵第一、二、三团和炮兵团、坦克团,依次改称为守备第二十八团、第二十九团、第三十团和师炮兵团、坦克团撤销师工程营 1981 年 11 月 1 日,沈阳军区通知,将守备第十师从 12 月 1 日零时起成建制转隶于第六十八军建制。
1985 年 9 月转隶第 16 集团军领导指挥 1985 年 10 月 3 日师部迁到延吉市 1990 年底 守备十师隶属吉林省军区 1992 年 10 月守备十师解散,留守处于 1993 年 9 月撤消 吉林省军区独立第二师 3375/1325/81761 部队1966 年 7 月 21 日,遵照沈阳军区命令,吉林省军区接收吉林省公安总队(计 8986 人),并改编为吉林省军区独立第二师番号 3375 部队,驻长春市西安桥外下辖步兵第五团(驻长春坦克学校番号 3376)、第六团(驻吉林番号 3377)、第七团(驻长春市番号 3378)、第八团(驻镇赉四方坨子番号 3379)、第九团(驻磐石番号 3380)全师编员 7417 人1969 年 3 月 13 日部队代号为 1325 部队,1975 年 8 月 1 日部队代号为 81617 部队1976 年 2月撤销建制,至 8 月 24 日完成撤消所属部队整编为三个独立团、二个独立营、二个独立连,归所在军分区(警备区)领导 师长 杜秀章(1966.08─1969.04) 刘纯仁(1969.04─1976.08) 政治委员 朱改(1966.08─1969.04) 叶萍(1969.04─1972.02) 姚祥(1972.02─1976.08) 副师长 齐连生(1966.08─1976.08) 彭健(1966.08─76.08) 李盛兰(1969.01─1976.08) 渠平时(1969.10─1976.08) 徐金升(1970.01─1976.08) 副政治委员 马奔腾(1966.08─1976.08) 李芳(1966.08─1969.12) 唐克新(1968.12─1976.08) 刘卓亭(1969.10─1976.08) 张绍春(1970.06─1976.08) 李群星(1972.01─1976.08) 石怀祯(1973.11─1976.08) 吴起(1974.01─1976.08) 参谋长 渠平时(1966.08─1969.10) 高振田(1969.10─1976.08) 政治部主任 李群星(1966.08─1972.01) 傅本琛(1972.01─1976.08) 后勤部 部长 任其风(1966.08─1969.03) 孙忠会(1969.03─1973.11) 宋进福(1973.11─1976.08) 政治委员 赵瑞熙(1966.08─1969.11) 宋礼良(1969.11─1976.08)吉林省军区独立第二师 1966 年 7 月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