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浅析摘要: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马修到一家学校担任学监,这个学校被成为池塘之底,这个学校由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严厉的制度构成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看待这些孩子,对学校残忍的“行动—反应”制度深恶痛绝他热爱音乐创作,他用爱心关怀孩子,在他的执着下,费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为他们谱曲,用音乐引导他们的心灵当然,最后的结果是音乐净化了孩子的心灵,也对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关键词: 放牛班的春天; 音乐; 成长; 教育; 池塘之底;一、正文1、 影片情节介绍1.1、 影片情节内容《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导演,杰拉尔朱诺,狄迪尔弗拉蒙,雅克贝汉等主演的法国影片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世界著名指挥家皮耶尔莫昂奇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蒙马修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在荒郊野外的破旧校舍,自由受到限制,捣蛋和被罚,学习和改造,压抑和等待,生活日复一日,了无新意这一天,来了一位个头不高、其貌不扬的中年秃头男士克莱蒙马修,他的任务是接替一位被顽童们折磨得遍身伤痕的学监。
克莱蒙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只能成为了一个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无望的未来,暴戾,不信任弥漫在四周到任后克莱蒙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蒙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克莱蒙偶然发现班上顽劣的孩子编着小曲骂人时,他脑瓜灵光一现,组织了放牛班合唱团,目的是重塑这一群放浪孩子们的心灵克莱蒙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耶尔莫昂奇,皮耶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谆谆善诱的克莱蒙把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同时他也与皮埃尔的母亲产生了一段微妙感情克莱蒙马修的宽容、善意和爱的教育方式仿佛是一根芒刺,让校长无法忍受,因为从克莱蒙马修这面镜子校长反照出自己的丑陋和失败不久,其它几位老师与学生联合上诉,赶走了坏校长倒叙的手法也告诉人们,那位平凡的老师其实已经获得了幸福的回报:他的弟子如愿成为著名的音乐家,也间接实现了老师平生的梦想他平淡度过余生,可是,留下了一个健全人格的生命光辉。
1.2、影片主要人物分析1.2.1、培皮洛小可爱派皮诺,由于从小失去了父母,派皮诺胆小而寂寞他每个周六都会抱着一只小熊娃娃在学校门口等待爸爸来接他派皮诺是影片对希望的最好诠释关在这种高压制度下的学校中,幼小的心灵里仍然保持着对人生的希望直到有一天跟随着马修离开池塘之底,派皮诺的希望实现了,而这一天正好是星期六,是体现马修老师爱与善良本性的最好对象1.2.2、莫朗奇莫朗奇是一个敏感、内向的孩子他不善言语,有着“天使般的容貌,魔鬼般的心灵”他为了亲眼证明自己的母亲是在工作就冒雨逃学偷偷去了妈妈工作的餐厅的窗外;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小小自尊心拒绝参加合唱团却又在私下偷偷练习唱歌莫朗奇是个唱歌天才,有着极美的嗓音和超强的乐感,这让马修格外惊喜,于是他有意对莫朗奇进行培养不过莫朗奇毕竟性格孤傲,为了维护属于自己的东西,竟然用墨水砸正在和他妈妈聊天的马修为此,马修把他开除出了合唱团在给伯爵夫人表演的当天,马修却意外地让莫朗奇参加了而此时此刻的莫朗奇眼中流露出的是骄傲、喜悦,最重要的是感激1.2.3、马修马修老师到来之前的“池塘之底”是一个到处被阴影笼罩的地方,学生一直生活在恐惧和害怕之中,而院方的高压政策激化了这群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经常发生严重的冲突,但是没有耐心的校长却只懂得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来压制学生,体罚、关禁闭对于他们来说已成了家常便饭。
马修老师的到来无疑是给这群学生带来了希望,虽然一开始的他们并不能理解马修老师所做的一切,还处处和他作对,花招百出的捉弄他,每到上课时间,都吵吵闹闹,一会儿在黑板上乱画,一会儿骂老师秃头、亮光头但是马修老师并不在意,而且用一颗善良的心包容了他们因为他了解这些孩子的心理,知道他们的需求在长期的鄙视与压制下,孩子们迫切渴望受人理解、被人尊重马修老师的教育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人文关怀2、 影片深度剖析2.1影片心理学背景分析2.1.1社会背景美国战后虽然经济,科技发展迅速,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社会矛盾却日益加剧,人们精神压力增大,孤独感,意义性丧失,价值观危机严重所以以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应运而生2.1.2哲学背景主要是西方人道主义传统,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等现代人本主义思潮并受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2.1.3科学背景50年代中期,以生态学,机体整体学为代表的整体主义思想已渗透到实验室,并对包括心理学在内的许多科学产生广泛的影响2.1.4心理学背景既是在批判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也是在德国整体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和美国人格心理学的影响下形成的2.2“问题”少年行为形成的原因《放牛班的春天》中有失去父母一直等不到父母来接的星期六小孩贝比诺,有来自单亲家庭、沉默性、青春叛逆性的莫汉奇,有因为受不了那野蛮的教育而选择结束生命的穆同,又调皮喜欢捉弄人的盖贺克?很到孩子因为家里无法照顾而将他们送进这所非人性化的寄宿学校。
在这所称为“池塘之底”的学校,有着阴森的建筑,有着一群被社会腐化的教育工作者,也有着一群可爱、调皮、孤独、寂寞、的孩子在孩子本该去触摸感受着世界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给孩子们却是恐慌、丑陋、猜疑、惩罚所以这样就出现我们世人眼中的问题少年影片中以音乐为背景,马修发现了具有音乐天分的莫汉奇,听着莫汉奇的嗓音,马修确信那就是一个奇迹有着天使的脸庞魔鬼的心之称的莫汉奇,青春的反叛、敏感、内向因为屡次逃学而被公立学校开除而这道理是什么事莫汉奇沦为一个问题少年?2.2.1家庭原因首先莫汉奇来自一个单亲家庭,母亲薇欧蕾作为一个单身母亲,背负着生活的重担工作、家庭、生活的压力已经让一个女人疲惫不堪,因此她只能给莫汉奇生活上有所保障她无法再有其他精力去关注这个孩子如何成长,以及他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那些更深沉的东西影片中莫汉奇的母亲称说过这样一句话:“至少在池塘之底他每天中午晚上都能够吃上热菜热饭这样一句很简单的话语道出了这位母亲的所有期待,也许从莫汉奇的某些行为可以推断出,他需要关注、爱,也许莫汉奇的心中缺少爱的安全感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母亲的认可以及鼓励,只是他不知道如何去做才能引起母亲的关注当莫汉奇做出一系列被母亲视为蠢事的举动时,非但没有引起母亲的关注,反而让母亲更绝望。
他偷窃、打架、逃学,母亲并没有深层次的去理解关心,只是认为儿子的行为让他感到羞耻,以及他对学校管理的默认家庭没有给予孩子对安全、归属与爱的需要当孩子们这种对于稳定、安全秩序、保障,免受恐吓焦虑和混乱的折磨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产生威胁感和恐惧感,以及孩子没有家的归属感,他就会感到孤独2.2.2学校原因学校是少年经历的重要阶段,很早的就进入了学校,莫汉奇经历了孤独、猜疑、虐待、疯狂的丧失理智的管制,以及它自身的叛逆,也许他就像一匹脱了缰绳的马,漫无目的的奔跑,对周边环境有着一种仇视的目光也许这源自他内心缺乏对周边环境安全感恐怖的哈善院长的对孩子实行“行动——反应”的管制原则以及他所认为的惩罚和奖励并不能激发孩子真正的学习兴趣、他只是把孩子当做犯人一样看管,他以世俗的价值观去评价一切孩子,他的教育规则完全将孩子置于一种恐慌的氛围,对孩子的惩罚有着残酷非人性的一面,他自己只是把教育当做晋升和获得勋章的一种功利手段,这完全脱离了教育的本质在这“行动——反应”的教育模式下,有着一批缺乏理性的世俗帮凶,他们将孩子所做的一切是为魔鬼的行为,在他们的眼里一切都是坏事他们麻木缺少善良理解以及丧失了人类最基本的微笑,他们将教育单调化、枯燥化、形式化,他们只重视智育,不重视整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认为自己是知识与权力的拥有者,只是单纯的灌输知识。
学生只能接受和服从,师生关系不平等,缺乏民主和信任感,是孩子经常处于怀疑和恐惧的状态之中在这样的一种交流教育方式下,学习只是机械的刺激和反应连结的总和,用安排好的各种强化教育去控制,塑造孩子的行为所以学校并没有满足孩子对安全的需要以及对受到组织团体认同的需要,更不用谈满足孩子的尊重需要2.2.3社会原因社会忽视了孩子真正价值的存在,没有及时的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这样社会就间接的成为了帮凶二、观后感看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感谢陈老师的安排,使我又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师德教育看完这部影片,我为哈珊校长的粗暴残忍而愤恨;为孩子们曾经不幸的遭遇而惋惜;为孩子们遇到马修而庆幸;为马修的善良真诚而感动;为杭莫治的改邪归正而释怀;为佩尔诺的执著坚守而欢欣我的记忆深处从此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情节:当马修神情黯然地离开学校大门时,收到了曾经是顽劣甚至邪恶的学生在卡片上写满了的思念与祝福,那一双双挥舞着的手诉说着留恋与不舍,这一刻,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脸;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平凡的小人物马修之所以如此令我们感动,恰恰正在于马修的平凡和普通他给予我们学习的可能性,而并不简单是当作一个偶像或榜样而远远的膜拜敬仰。
池塘底”在“铁血”校长的统治下仿佛罩上了一面密不透风的铁幕,任何的变革和尝试仿佛都是不被允许的,而马修在这种“制度下”进行了自己的探索当他发现这群孩子有唱“歪歌”的爱好后因势利导,成立了合唱团,并在被发现后冒着丢掉饭碗的危险进行了“制度内”的抗争,而成效是显著的:当皮埃尔内心深处对音乐的爱好被唤起,而独自在角落里唱歌;当那一群散漫不羁的孩子被音乐俘虏,而驯服的听从了马修的指挥,并大大减少了捣乱和恶作剧;当皮埃尔平生第一次懂得了感激,并因为获得原谅而窃喜……这时候,在我们感慨音乐的神奇力量的同时,也不能不想到,无论多么叛逆、任性、看起来无药可救的孩子,其实都有一把可以打开他们内心之门的钥匙,关键是教育者有没有这种愿望、有没有这种耐心来寻找这把钥匙参考文献[1]高登怀;;感悟人性化的教育——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06期[2]朱国忠;;不该遗忘的春天——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给我们的启示[J];基础教育课程;2008年12期[3]李肖仙;;重视音乐教育 培养美好心灵[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