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频电疗(华讲义)

博****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3.57KB
约24页
文档ID:452572237
高频电疗(华讲义)_第1页
1/24

T5 第四章 高频电疗法第一节 高频电疗的理论基础一、概述高频电疗法即利用频率 100KHZ 以上的高频正弦交流电流治疗疾病的电疗 法高频电疗的共鸣火花疗法始于 19 世纪末叶,至 20 世纪上半叶相继出现了 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等高频电疗目前用于临床治疗的高频电疗有共鸣火 花、短波、超短波、微波、毫米波等高频电疗所具有的热效应、热外效应被广 泛的应用于各科疾病的治疗中,成为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二、高频电的物理学特征(一)电磁波特性 高频电流产生的交替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称为电磁场,电磁场向空间的传播称为 电磁波电磁波具有波速和能量,波速近似光速,为300X106m/s根据公式可以 计算波长或频率,V=^ • f,频率愈高,波长愈短,能量愈大高频电磁波波长的 单位为米(m)、厘米(cm)、毫米(mm)、微米(pm)、纳米(nm)频率单位为 吉赫(千兆赫)GHZ、兆赫(MHZ)、千赫(KHZ)、赫(HZ)二)高频震荡电流的类型 高频电磁场由高频振荡电路产生,后者由感应线圈和电容器组成,给电容器充电, 就会在电路中产生高频振荡电流,其振荡的形式有四种: 1.等幅振荡电流:即振幅不变的振荡电流,如:短波、超短波、微波。

2.减幅振荡电流:即振幅逐渐变小致消失振荡的电流,现已不被采用 3.脉冲等幅振荡电流:即有规律性间断时间的等幅振荡电流其间歇时间长于脉 冲时间,峰值功率大于连续振荡如:脉冲短波、脉冲超短波、脉冲微波等 4.脉冲减幅振荡电流:即有规律性间歇时间的减幅振荡电流,其间歇时间长于脉 冲时间如:共鸣火花图4-1 振荡电流的波形三、生物物理学特性(一)无电解作用:高频电疗属于正弦交流电,故无电解作用 (二)对神经肌肉无兴奋作用:引起神经、肌肉兴奋的脉冲电持续时间必须>0.01ms,而100KHZ以上高频电的脉冲持续时间vO.Olms,所以不能引起神经、 肌肉的兴奋三) 电极不必接触皮肤:容抗的计算公式为:Xc=******,即容抗与频率成反比, 高频电流的频率高达100KHZ以上,故间隔空气的电极与皮肤间的容抗小,电流容 易通过,所以高频电疗时电极(辐射器)可以不接触皮肤四) 高频电流作用下人体组织的电磁学特性1 •导体特性:人体组织中的血液、淋巴液、体液中的水分子、电离子K+、Na++、 Ca++、Mg+++、Cl-、HCO2-等)以及带电荷的蛋白质分子为导体,在高频电流的作 用下,沿电力线方向来回移动,产生传导电流。

由于欧姆损耗可以产热,电流密 度愈大或组织的电阻率愈大,产热愈多图4-2 离子在电场中的移动2•电介质特性:人体的肌腱、韧带、骨骼、干燥的皮肤等具有电介质特性其电 学结构为无极分子,在高频电场中,无极分子极化成有极分子,即偶极子而水、 氨基酸等本身就是偶极子偶极子在高频电场中取向运动,产生位移电流由于 介质损耗可以产热,频率愈高、电介常数愈大和电场强度越强时产热愈多图4-3电介子在电场作用下电荷的偏移图4-4偶极子的取向图4-5偶极子在高频电场作用下的取向运动3•电容特性:人体组织中既有导体又有电介质,在高频电场中的同一组织中可以同时存在电阻和电容成分,例如:肌肉组织,其肌细胞膜内外为导体产生电阻, 而肌细胞膜为电介质,与肌细胞内外构成电容体,具有电容特性且容抗小,高 频电疗可以通过细胞膜,使电力线分布均匀图4-6低、高频电疗时,电力线在组织细胞的分布4.磁性:人体组织中的氮、二氧化碳是顺磁性物质,在磁场中被磁化后其磁感应 强度比在真空中大;而氢、水等是逆磁物质,在磁场中其磁感应强度比在真空中 小;铁、钴、锰等为铁磁物质,被磁化后磁感应强度比在真空中大很多所以人 体组织的总的导磁系数近于 1。

5.线圈特性:在高频电磁场中,人体可以被视为由多个大小不同的线圈同心的套 在一起形成的导体,由于电磁感应,在这些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即涡电流五)高频电的生物物理效应 高频电作用于人体时产生热效应和非热效应1.热效应 高频电作用于人体组织时,可以产生明显的热效应1)产热机理① 高频电作用下,组织内产生传导电流的欧姆损耗产生热,如前述(四)之一② 高频电作用下,组织内产生位移电流的介质损耗产生热,如前述(四)之二2)热效应特点① 为“内源”热,即为组织吸收电能后转变的“内生”热,而非体外热辐射的加 热② 热作用较深,可达体内深部组织,其深度依高频电的频率而别③ 热作用较均匀,包括皮肤、组织深部及体内脏器④ 热作用的选择性分布:高频电疗的波长频率、治疗方法不同,其产热的分布不 同例如:短波电感法,在浅层肌肉产热最多,电场法在皮下脂肪产热多;超短 波电场法,在各种组织中产热比较均匀;微波辐射在富含水份的组织中产热多3)热效应的生理和治疗作用① 止痛:高频电疗的热效应可使多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减轻或消失I神经痛:热效应可以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干扰疼痛冲动的传导而止痛II肌肉痉挛性痛:热效应可以缓解肌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致痛物质的排 出,从而缓解疼痛。

Ill肿胀的张力性痛:热效应促进血液循环、静脉和淋巴的回流及渗出物的吸收, 使肿胀消退,组织张力下降,痛减轻W缺血性痛:热效应改善血液循环,氧供增强,疼痛缓解V炎症性痛:适量的热作用,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肿胀的消退和致痛介质的排 出,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从而缓解炎性痛②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热效应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明显增强I通过轴 突反射扩张血管II热作用使血液温度升高时,兴奋血管周围的植物神经间质神经网,直接或通过 轴突反射扩张血管III热引起组织蛋白的微量变性,产生组织胺、血管活性肽等血管扩张物质 2.非热效应即为高频电场作用于人体时,无温热感觉的前提下,引发的生物物理效应非热效应时,体内同样存在离子的移动、偶极子和胶体粒子的转动、膜位的改变、 膜通透性变化等理化过程,只是能量的转换尚未产生明显的热效应非热效应可 以影响机体的生物学过程,例如: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纤维结缔组织、 神经纤维的再生、阻抑急性炎症等等三、高频电疗法的分类高频电疗法的波长与无线电学的波段不同,可按波长(频率)和波形进行分 类一)按波长分类表 4-1 高频电疗的波长分类电疗名称波段波长范围(m)波长(m)频率( MHZ)共鸣火花电疗长波3000〜3002000~300150〜1000中波电疗法中波300~1001841.625短波电疗短波100〜1022.12 11.0613.56 27.12超短波电疗超短波10〜17.37 6.040.68 50.0分米波电疗分米波1〜0.10.69 0.3278433.9 32.78厘米波电疗厘米波0.1〜0.010.12252450.0毫米波电疗毫米波0.01~0.0010.08336000表中的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电疗皆属于微波电疗法第二节 短波电疗法应用波长 100~10m 的高频正弦交流电所产生的高频电磁场作用于人体治疗 疾病的电疗法,称为短波电疗法。

短波电疗以温热效应为主,故又称短波透热疗 法目前短波治疗仪常用波长为22.12m,频率13.56MHZ或波长11.06m,频率 27.12MHZ连续短波输出电压100〜150v,功率250~300w,脉冲短波的峰功率 100〜1000w,脉冲持续时间25~400 s,脉冲周期1ms,脉冲重复频率15〜600HZ 射频治疗的短波输出电压3000~4000V,功率1000〜2000W一、治疗作用、机理(一)治疗作用1.短波的治疗作用以热效应为主(1) 改善组织血液淋巴循环 由于热作用使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继短暂收缩后扩张, 血流加快,组织营养改善,促进水肿吸收,炎症消散2) 镇静、止痛、缓解肌肉痉挛 通过短波的热作用降低神经的兴奋性,缓解平 滑肌及骨骼肌痉挛3) 改善器官的功能① 促进肺内慢性炎症吸收,改善换气功能② 增强肝内代谢,加强肝脏解毒功能③ 作用于肾区,增加肾血流量,改善肾功能,促进排尿④ 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分泌,改善机体的适应能力⑤ 作用于胃肠区,缓解胃、肠痉挛,改善营养、分泌、吸收功能,促进骨折愈合 和神经再生⑥ 增强单核吞噬细胞功能,有利于炎症的控制2.脉冲短波的非热效应73.短波的治癌作用大功率短波透热可以杀灭、阻抑肿瘤细胞的增殖,用于癌瘤的治疗,常与放疗结二、机理 1.电感场法即利用盘绕体表或缠绕肢体的电缆或盘状电极或涡流电极作用于人体,通过 高频交变电磁场使组织产生感应电流。

其机理为:当高频交变电流通过电缆时, 按电生磁的右手拇指法则,电缆周围将产生相应的交变磁场,根据高频电磁场作 用下,人体具有的线圈特性,则圈内感应产生感应电流,即涡流电流涡电 流属于传导电流,主要通过电阻较小的组织其欧姆损耗产生的热,单位时间内 单位体积组织中为:Q=Kf2H2g=Kf2pH2/R, Q——产热量,K——常数,f——电流 频率,H——磁场强度,g——组织导电率,卩——组织导磁系数,R——电阻率由上式可知:组织的导电率愈高,或电阻率愈低,组织产热愈多肌肉组织 的含水量多,导电率高,电阻率低,因此电感场法时肌肉内故产热多,而脂肪组 织产热少2.电容场法 电容场法即利用电容电极间的高频交变电场作用于局部产生生物学效应在 电容场中,人体电介质的特性突出,即产生位移电流为主,其介质损耗产热,单 位体积内产热量为:Q=0.96J2******,Q 产热量,J 电流强度,g 组织导电率,f——电流频率,*——组织介电常数,t——作用时间由上式可知,导 电率和介电常数低的组织产热多脂肪的导电率和介电常数比肌肉低数倍至数十 倍,故电场法治疗时脂肪组织产热是肌肉的数倍,而脂肪组织中血管少,血循环 差,产热后不易散发,因此容易造成脂肪过热现象,而影响热作用的深度。

二、治疗技术和方法(一) 电极法1. 电容场法(1) 电极种类① 胶板式电极:分大、中、小号板极,可对置和并置法 适于较平坦的治疗部位,胶板电极的皮肤面须衬毡或 棉垫② 玻璃电容电极:分大、中、小号电极,可对置或并置, 适于急性炎症、伤口、溃疡等的治疗2) 电极放置方法① 并置法:将两电极置于治疗部位的同一侧,且两电极 间距应大于两电极距体表间隙之和② 对置法:将两电极置于治疗部位的两侧,且两电极的 间距应大于一个极的横径或直径;电极并与皮表并行, 电极端的距离应大于两侧电极间隙之和③ 单极法:将电极置于治疗部位上,另一极接地或置于 远离治疗区之处3) 电极与体表的距离① 衬垫法:在橡胶板电极与皮肤之间放由毛毡或厚毛巾 做成的衬垫,根据剂量要求决定置放衬垫的厚度② 空气间隙法:将玻璃电极置于与体表上一定距离的空 间,根据剂量要求决定距离的大小2. 电缆电极法(1) 盘缆法:根据需要将长约 2~3 米的电缆盘绕成饼形、袢 形、栅形、螺旋形等置于治疗部位2) 缠绕法:将电缆缠绕于肢体上,盘缆或缠绕电缆时,以2〜3圈为宜,缆圈间距为2〜3cm,盘、缠后留下的两端 电缆以分缆夹固定电缆与皮肤间距1〜3cm,以衬垫间 隔。

3) 园盘电极法(鼓状电极法):将有绝缘胶木盒盘状电极 置于局部的治疗法3. 涡流电极法:将有绝缘胶木盒的涡流电极置于局部的治疗法图4-7腹部盘缆法图4-8脊柱盘缆法图4-9上肢缠缆法图4-10。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