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复习要点 Lele was written in 2021 第一章.原始美术 1 .原始美术的特征:混沌性 ①原始美术是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物 ②原始美术尚未有明确的门类划分 2.仰韶文化彩陶的分期 1.早期:半坡类型:《人面鱼纹盆》、《鱼纹盆》 2.中期:庙底沟类型 : 3.晚期:马家窑类型 :《舞蹈纹彩陶盆》 3. 玉器刻纹在形式上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左右对称 刻线圆转流畅 构图匀称 形象具有威慑力 4. 陶器的发明具有怎样的意义 陶器的发明,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发明,也是人类由野 蛮状态进入到文明社会的标志,说明人类已经进入了农耕时代;新石器时代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彩陶上,它表明,人类已经有了自觉的审美意识 5.中国古代建筑的萌生时期,是以 定居 为基础的新石器时代 6、 新石器时代 出现的大型公用建筑,被认为是后代宫殿建筑和宗庙建筑的开端 第二章.先秦美术 1.三代青铜器类型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1.武器和生产工具 2.生活用品 3.乐器 2.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有两种基本的方法,即块范法和失蜡法。
3.青铜纹饰的造型特点 首先,纹饰依形而饰,形状与器形完美统一 其次,装饰富有层次感和节奏感 最后,装饰多采用对称的格式 4.青铜器造型和纹饰的演变 1.初期:相当于殷商前期: 还明显具有陶器的某些特点,器形幼稚古朴,简率凝重,尚未脱离原始的风味,有的器表全为素面,无纹饰,大型铜器则以单层凸起饕餮纹和弦纹为主,无底纹 2.盛期:大致为商后期至西周初期: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大都体现出鲜明的“祭器”“礼器”性质,蕴涵着丰富深刻的政治宗教意义 造型特别庄严、古朴,纹饰繁缛精美代表作品:《司母戊大方鼎》、《人面盉》 3.转折期:大致为西周晚期到春秋中期:这时的青铜艺术开始呈现出典雅和谐的美青铜器的形制较以前简便有些器物装饰极为简洁代表作品:《毛公鼎》、《散氏盘》、《颂壶》 4.衰落期:大致为春秋晚期至战国始:青铜艺术所承载的的社会、宗教、政治意义消失了青铜器呈现出世俗化的精巧气象代表作品:《立鹤方壶》、《宴乐攻战铜壶》 第三章 秦汉美术 1.秦始皇陵兵马俑 : 这些兵马俑,排列有序,军容严整,以宏伟浩大的气魄体现了秦始皇率领军队统一中国的辉煌战绩,体现了大国的风范和英勇勃发的时代精神。
2. 霍去病的墓石雕: 这批石雕体现了汉代艺术特有的古拙美雕刻手法采用“因材施雕”,即在无数的自然石料中选择,因石成形,顺势雕凿,赋予顽石以活泼泼的生命力刀法简洁洗练,造型朴拙粗放 3.“非衣”帛画: 整个形状为英文字母“T”形原先覆盖在棺木的盖面上,其作用是导引死者的灵魂升入天国画面基本上由 3 个部分组成,天上、人间和地下 4.汉代美学风格: 力量、运动和速度,气势和古拙就成了汉代艺术基本特征和美学风格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一.人物画的新发展 1.顾恺之:高古游丝描 他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在提出塑造人物最高的要求:“传神写照”,并运用于艺术实践中顾恺之认为,画人物画要想传神,不应该着眼于整个形体,而应着眼于人体的某个关键部位 为了做到传神,顾恺之提出“迁想妙得”的命题 “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所谓“迁想妙得”,迁动画家想象,妙得对象精神 代表作品:《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 2.南朝人物画 1.陆探微:秀骨清像 师承顾恺之,在顾恺之的画风上又有所发展用线“行笔紧细”,气脉贯通,人物造型符合南朝士大夫“秀骨清像”的审美趣味。
“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 2.张僧繇:面短而艳 张僧繇的艺术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形式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人称“张家样” 3.彪炳千古的“六法论” A 气韵生动:把对象的精神生动地表现出来,使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 (实际上是对顾恺之“传神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B 骨法用笔:在画论中,骨法与用笔相匹配,既指用笔具有书法用笔的骨力之意 C 应物象形:画家无论描绘社会生活,还是描绘自然景物,必须按照客观对象具有的面貌来表现作者可以有取舍,有想象,有夸张,但是不能主观臆造,象形要应物而象 D 随类赋彩:随对象之类,在形象上赋予概括性的色彩 E 经营位置:指构思构图 F 传移模写:传移与模写同义即把原有的绘画作品传移到另一张纸绢上,成为同样的新画 4.北朝绘画 A.曹仲达 :是从中亚来到内地的域外画家,擅长画西域风格的佛像,人称“曹衣出水”,所画衣服紧窄,“其体稠叠” B.杨子华 :北齐宫廷画家,擅长鞍马人物传世作品《北齐校书图》 二.山水画的兴起 1,.顾恺之与山水画 传说顾恺之所画的山水画“人大于山,水不容泛” 《画云台山记》提出从观察具体的自然景物,从生活的真切感受出发 2.宗炳、王微的山水画论 A.宗炳与《画山水序》 :文中探讨了山水画兴起的原因、意义和价值。
澄怀味象(观道):所谓澄怀,就是指扫除杂念,涤荡心胸,使之虚静 卧游:把山水画出来贴在墙上,或者是在墙上画山水,躺在床上观看 “畅神”说实际也强调艺术的重要作用就在于给人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愉悦,从而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征 这是魏晋以来强调艺术的独立价值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畅神”说丰富了中国绘画的理论 B.王微与《叙画》:王微强调了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效果,指出欣赏山水画可以令人精神愉快,热烈奋发,情感和想象飞扬高举 他的观点和宗炳的“畅神”说都是强调主客体的融合,自然和精神的合一他们的山水画理论在当时具有开创性的,对后世产生了持续深远的影响 三、山水画兴起的原因 1.审美意识的发展,绘画题材的扩大,使山水成为画家们的表现对象 2.江南秀丽的山川,激发了艺术家创作山水画的热情 3.玄学的兴起,是山水画形成的最根本原因 第五章 隋唐美术 一. 从总体上看,唐代绘画具有如下几个新特点: 1. 人物画和道释壁画继先代之长而加以发扬 2. 山水画在晋以来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在画法上进一步丰富,开始画分为青绿与水墨 3. 花鸟画脱颖而出,继山水之后以独立的姿态登上画坛,开花鸟画兴旺之先河 4. 传统的壁画仍是隋唐绘画的重要形式,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备了新的气象。
5. 唐代的画论、画史着作则显示了唐代美学理论的深度 二 人物画 1.阎立本: 铁线描,用笔劲挺,工笔重设色代表作品:《步辇图》、《历代帝王图》 2.尉迟乙僧 其所画人物“奇形异貌”, “身若出壁”,具有强烈的立体感 3.吴道子 尊吴道子为“百代画圣” 被民间画师尊为祖师自开元以后,寺观壁画多流行“吴家样”所画衣物“吴带当风“传世作品:《送子天王图》 4. 张萱 盛唐时期的宫廷画家,擅长仕女,画妇女是丰颊硕体,服饰艳丽,体现出丰腴华贵的审美情趣 传世作品:《捣练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 6. 周昉 是由盛唐转入中唐时的画家,尤以仕女画最为突出 传世作品:《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调琴啜茗图》等,人物都是“贵而美者”贵妇人,秾丽丰腴,衣饰华美,犹具盛唐仕女画之遗风 7.孙位《高逸图》 随着唐代的衰落,丰腴华贵的审美好尚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魏晋遗风的回归 晚唐的贵族官僚阶层又开始在魏晋名人雅士的生活趣味中找寻精神寄托 三、山水画 隋唐山水画的分期: 隋代及初唐:青绿山水;展子虔、李思训等 唐代中晚期:水墨山水;王维、张璪等 1.展子虔 《游春图》:它一改魏晋时期山水画“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比例失调现象,形成了“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合理比例,不仅表现了一般的空间关系,也注意到了空间的深度。
2.李思训 画史上称其为“大李将军”善画山水、楼阁 尤以金碧山水着称,并被后世奉为青绿山水画的典范李思训推为“北宗”或青绿山水画派之祖传世作品:《江帆楼阁图》 3.李昭道 李思训之子擅长金碧山水,继承家学,“变父之势,妙又过之”,画史上称小李将军 传世作品:《明皇幸蜀图》 4.王维 画史上被尊为文人画的始祖 继承吴道子水墨山水的表现形式,独创“破墨山水”,进一步发挥了水墨在山水画中的重大作用,把山水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传世作品:《雪溪图》 ——表现了“隔窗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的诗境,也别有一种萧疏淡远的禅意 5.张璪 是盛唐至中唐之际在水墨山水画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画家他曾向山水画家毕宏总结自己的创作体会,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深刻地指出绘画创作应是主客体相融而升华的过程 四 花鸟、鞍马与风俗画 1、薛稷 初唐花鸟画家,尤以画鹤着称 2、边鸾 中唐时期最有影响的花鸟画家,折枝花卉、蜂蝶、蝉雀无不精妙 五 鞍马画家 1 韩干 师承曹霸 他所画的马,往往膘肥体壮,精神饱满,具有典型的时代风格 传世作品:《照夜白图》、《牧马图》 2、 韩滉 擅画田家风俗、人物、动物,尤工画牛。
代表作品:《五牛图》 六 绘画史论的发展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是一部划时代的重要着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关于绘画艺术的通史为开创史论结合的绘画史学传统奠定了基础 2、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 =第六章 五代两宋美术 一、 花鸟画 1、五代时期的花鸟画 A、黄筌 花鸟每以宫中珍禽异兽、奇花名草为题作画,以勾勒设色法表现,以精细的墨线勾出轮廓,然后配以柔丽的赋色,线色相融,几不见墨迹,具有工整富丽、细腻逼真的艺术效果,体现了宫廷的审美趣味,因此被称为“黄家富贵” 传世作品:《写生珍禽图》 B、徐熙,性格放达,情趣闲逸,擅长以粗笔浓墨写江湖汀花、果蔬、虫鱼,略施杂彩,不隐笔迹,有“落墨花”之称 “清新洒脱”的风格特点,因此有“徐熙野逸”之称 2、宋代的花鸟画 A、黄居寀:《山鹧棘雀图》 B、赵昌,自号“写生赵昌”他画花极有生意,色彩最好,喜画折枝被誉为能“与花传神” C、易元吉,易元吉画猿猴最有名,”他为当时被评为“徐熙后一人而已” D、崔白,勇变时尚,打破黄家规范,开体貌自然而诗意饱满的工笔花鸟新境界传世作品:《双喜图》;《寒雀图》弟弟崔悫和学生吴元瑜的画风都和崔白相似 E、 赵佶,对画院制度之隆盛起了重大作用。
他还组织编纂了一部《宣和画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关于绘画的着录性文献赵佶还擅长书法,他那行笔坚挺,风格秀丽的“瘦金体”,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传世作品:《芙蓉锦鸡图》、《瑞鹤图》、《红蓼白鹅图》、《腊梅山禽图》 F、 文同,他主张“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墨竹图》画出了竹枝在风中凌空倚势的劲傲之态 G、 苏轼,是文同的表弟,也擅长画墨竹和枯木窠石,挥写以书家笔法,出笔奇古苏轼是北宋文人画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也是文人画理论的重要阐述人苏轼本人的绘画更突出写意的精神,喜欢画枯木竹石,用以表现心中的郁勃之气传世作品:《枯木怪石图》 H、 墨梅,在北宋据传始自华光和尚,传世作品:《四梅花卷》、《雪梅图》 I、 郑思肖,他作墨兰疏花简叶而不画土,以示“故国之思”,赋予了对象以道德品格,有力地提升了花鸟画的思想意境和精神内涵 J、 法常,法常用笔恣肆而形神兼备,不拘泥于形似格法,意之法对后世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K、 陈容,怀壮志但不得伸展,故常画墨龙以抒豪情他画墨龙云蒸雨飞,腾骧夭矫,极有气势 二 、 人物画 A、 顾闳中,南唐画院待诏,擅长人物画。
传世作品: 《韩熙载夜宴图》 B、 周文矩,善画人物、仕女人称“战笔描”传世作品:《宫中图》、《琉璃堂人物图》、《重屏会棋图》 三 、宗教画 1.五代时期的宗教绘画 A、号称“禅月大师”的西蜀和尚贯休,传有水墨《十六罗汉图》,“胡貌梵像”,甚为奇特 B、由西蜀入宋的画家石恪“多为古僻人物”,笔墨纵放,开南宋梁楷减笔人物画之先声,今有《二祖调心图》传世 2.宋代的宗教画 武宗元,字总之,河南人,是吴道子之后最有影响的宗教画家 《八十七神仙卷》 四 、宋代的文人画 李公麟的最大贡献在于开创了“扫去粉黛,淡墨轻毫”的白描画风传世作品:《五马图》、《临韦偃牧放图》、 《维摩诘图》 五 、宋代的风俗画 A、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B、李嵩,《货郎图》,表现货郎来到农村,带给村童和农妇以喜悦的好奇,生活气息浓厚 C、苏汉臣,画婴戏 六 、宋代历史故事画 陈居中的《文姬归汉图》,李唐的《晋文公复国图》和《采薇图》堪称代表 七 、减笔人物画 A、梁楷,画风草简,世称减笔曾被赐金带,擅画人物、山水、花鸟、道释、鬼神等 代表作品:《泼墨仙人图》、《太白行吟图》、《六祖斫竹图》、《八僧故事图卷 B、法常,也是一位擅长减笔画法的画家有《观音像》、《布袋和尚图》、《老子像 八 、山水画 A 荆浩 自号“洪谷子”,对北方山川之瑰伟了有心得所绘《匡庐图》完整地展现了巍峨山峰和山脚下幽居的景象;“远取其势,近取其质”,以全景式构图完成了宋人所谓“全景山水”。
荆浩对山水画理论也有独到贡献,他撰写的《笔法记》是古代第一部系统论述山水画创作方法与审美准则的着作 传世作品:《匡庐图 B 关同 长安人人称“关家山水传世作品:《山谿待渡图》、《关山行旅图》 C 董源 南唐画家,兼擅青绿和水墨山水,影响尤在水墨体现了对“写”的状态的真正理解传世作品:《潇湘图》 D 巨然,传世作品:《层岩丛树图》、《秋山问道图》 E 郭忠恕,但最擅长于工整细润的屋木台阁宫室的界画传为他的作品的《江行雪霁图》尚存残部,一只大船可见他界画的精工 F 李成 ,传世作品:《读碑窠石图》、《晴峦萧寺图》 G、范宽 ,传世作品: 《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 、《雪景寒林图》 H 、郭熙,是来自民间的院画家熙宁年间任画院艺学,传世作品:《早春图》、《窠石平远图 林泉高致》十分重视画家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对真山水的体验,强调画家要对自然山水的体貌特征及其在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中的变化有深刻了解,画家要“山形面面看”,“山形步步移”,从不同角度认识山川自然的千姿百态及变化 他认为“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山水画要创造出“可游可居之境”才算好。
郭熙认为画家要有丰富的修养和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要做到“所养扩充”、“所览淳熟”、“所经众多”、“所取精粹”,强调画家要“神于好,精于勤,饱游沃看”才能胸有丘壑 《林泉高致》的出现,标志着经唐五代至北宋,我国山水画理论已进入成熟阶段 I、 米芾、米友仁 创造了一种清润空灵的山水画风格,被称为“米氏云山”他们借鉴董源南派画法,水墨渲淡,点染烟雨林木;不以形似为工,信笔挥写而自谓“墨戏”;水色淋漓,极尽烟云空蒙之态;用笔创“落茄法”(米点皴) ,卧笔横点,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线条陈规,称“米点山水米友仁有《潇湘奇观图》《云山得意图卷》 九 、南宋“四家”的山水画 李唐 是北宋院体风格向南宋院体风格过渡的画家传世作品:《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 刘松年: 代表作品:《四景山水图卷》 马远 被认为是“独步画院”在构图上,马远变全景之法为边角之景只画山水的一角半边,被当时人称之为“马一角”, 传世作品:《踏歌图》、《寒江独钓图》 夏圭 作构图上往往留出大片空白,或大胆地截取边角之景,故有“夏半边”之称 传世作品:《风雨山水图》、《山水十二景》 综观两宋的山水画,总的来说,北宋以雄浑、辽阔、崇高胜,南宋则以秀丽、工致、优美胜,两美(壮美,优美)并峙,各领风骚。
第七章 元代美术 元代的绘画特征 元画简率灵动,形似被看得无足轻重,元画空灵在艺术形式方面,诗书画印结合已成为元代画家普遍采用的艺术形式综合艺术形式的出现,标志着文人画已走向成熟 一 .元代前期画坛 画坛上形成一种颇有“古意”而又风采独具发画风 赵孟頫 提出被认为是“托古改制”的“古意”和“书画同法”的理论 “古意”是赵孟頫一生的绘画思想,也是他绘画理论的核心部分 强调以书入画,认为书画同笔同法 融合了李思训父子为代表的青绿勾勒派和以董源、巨然、李成等为代表的水墨派,形成了自己的技法特色(以线为主,以墨为辅)和“古意”的境界 代表作品:《鹊华秋色图》、《水村图》 钱选 与赵孟頫并称为“吴兴八俊”代表作品:《山居图》、《浮玉山居图》 他的人物画多历史故事《柴桑翁图》、《归去来辞图》、《太真上马图》等 二、元四家与中国文人山水画 元四家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修养与笔墨情趣、性灵表现与师法自然相结合的中国文人山水画传统已经形成 1..黄公望 他是元代最负盛名的山水画家,被称为“元四家”之冠两种风格 ,一种为浅绛,代表作品为《富春山居图》 第二种风格是水墨山水,皴纹甚少,笔意简远。
《九峰雪霁图》 2..吴镇 曾写诗云:“一叶随风万里身”,“只钓鲈鱼不钓名”他最喜欢画渔隐题材的作品,借此表达其隐逸避世、放浪江湖的思想感情 3..倪瓒 个性最为突出所作多为一河两岸式构图,惜墨如金,一幅画上用墨很少,处处都是空白,极为空灵萧疏 倪瓒风格以简取胜,风神淡远,人所不及对其画日益推崇,甚至以家中有无倪画来分辨雅俗 4..王蒙 其山水画写景繁密,富有层次变化,郁然深秀《青卞隐居图》 三、元代水墨梅竹与花鸟画 王渊 陈琳,在水墨淡着色花鸟方面,也取得突出成就其传世《溪凫图》 张中,花鸟画有水墨《芙蓉鸳鸯图》 柯九思<双竹图》 王冕代表作品:《墨梅图 四、人物画 刘贯道, 传世作品《消夏图》笔法劲健,风格近吴道子、李公麟《元世祖出猎图》结构精谨,设色淡雅 颜辉 是一位擅长水墨道释画的民间画家,有些作品又吸收了梁楷的简笔与泼墨,在元初有较大影响传世作品有《李拐仙像》、《蛤蟆仙人图》等 任仁发 《二马图》画一肥一瘦二匹马,隐喻为官者的廉滥不同 五、壁画 山西永济永乐宫(今迁芮城)是元代全真教圣地,其三清殿壁画《朝元图》绘神仙行列,以 8 个主像为中心,集 280 多个神只为一画,气势非凡,堆金沥粉犹存瑰丽唐风。
第八章 明清美术 一、浙派与明代前期的绘画 1.明代宫廷绘画 宫廷画家虽然同皇帝接触的机会较多,但地位和处境都无法和宋代院画家相比在习惯上,明代这部分画家和他们的绘画作品,被称为院画家和“院体画” 2.浙派 戴进:擅长用精妙的笔墨来表达主观意念,重视画面的经营,极富生活情趣代表作品:《春山积翠图》 吴伟:号小仙,但吴伟生性狂放,傲视权贵,尤看不惯官场的腐败与争斗,毅然离京是继戴进后浙派中影响最大的画家代表作品:《长江万里图》 3.明初其他重要画家 王履:根据自己游历太华的真实感受创作了《华山图》四十幅,并写了《画华山图序》,总结了自己实践经验提出“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去故而就新”等艺术见解与主张这些强调写生、重视自然,反对一味摹古的见解,甚为可贵 二、吴门画派及明中叶的文人画家 1..沈周 沈周早年师董、巨但作品多做盈尺小幅,精工细致中年以黄公望为宗,作品始做大幅,风格转向粗放简括晚年醉心于吴镇,画风走向苍劲沉着、纯朴天真,意境幽远,墨色浑厚代表作品:《庐山高图》 2..文徵明 是继沈周后苏州文坛画界又一中心人物.并且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 从笔墨风格上看,文徵明的山水画有“粗文”和“细文”两种风格,早年作品比较细谨,中年作品比较粗放,晚年则是粗细兼备。
作品多闲居、听雨、独吟、客话一类文人雅士悠闲生活情调 3..唐寅 号伯虎,刻图章“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流露出对功名利禄和封建礼教的嘲弄 山水画取法宋代诸家,又融入元代文人山水画的笔墨意趣,画中常用人物点缀主题,使作品意境得以拓展 唐寅的人物画除了表现文人雅士的生活追求外,仕女题材,尤其是一些表现歌伎生活的作品 4..仇英 由于特殊的生活经历,他在艺术上受到了民间画家和文人画师的双重影响,并且还受到南宋院体画风的影响,所以他的画风比较严谨工致,但是又时时闪现出妍雅温润的文人气息,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 三.明代后期绘画的发展 1..陈淳 他改变了传统花鸟画中常见的奇花怪石、珍禽异鸟内容,而经常描绘自己所熟悉的梧桐、芭蕉、荷花等内容,并籍助于题诗抒发情感,使作品寄寓着高洁洒脱、幽香自赏等人格理想 2..徐渭 被誉为“天下第一徐青藤”在绘画上,他开拓并发展了泼墨大写意花鸟画法,用笔放纵,水墨淋漓.《杂花图》《牡丹蕉石图》、《黄甲图》、《墨葡萄图》 徐渭是继陈淳以后,从根本上完成了水墨写意花鸟画变革的一代大家,其画风有力地推进了写意花鸟画的发展,画史称为“青藤画派” 3..董其昌 艺术思想和理论主要保存在他的《容台集》、《画禅室随笔》等书中。
强调笔墨表现,主张书画融合;提倡士气,反对作家气 主张学习书画要以古人为师,进一步以造化为师 其中影响最大、也是最集中体现董其昌艺术思想的是“南北宗论”有了“正宗邪派”之分,缩小了画家的眼界和创新意识,给中国画坛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消极影响 北宗画的表现技法:多用勾斫之法→重视面的表现→多以斧劈皴→侧锋用笔,显刻露→崇尚写实,重摹取物象→喜用青绿重彩→多“匠气” 南宗画的表现技法:多用渲淡之法→重视线条的运用→多以披麻皴→中锋行笔,空灵含蓄→尚意,重气韵,重书法情趣→多用水墨、淡彩→多“士气” 4..陈洪绶 号老莲,他笔下的人物,无论老者还是少女,面庞总是方中带圆,脸颊偏长,下颌丰满,丑中见美. 是一位有突出成就的版画家,曾为当时流行的戏曲、小说等画了大量插图,如《西厢记》、《九歌图》、《水浒叶子》 5..崔子忠 对南唐周文矩“战笔描”多有体会,常作铁线描并加以“战笔描”表现《伏生授经图》 6...曾鲸 明代晚期着名的人物肖像画家. 他的肖像画,继承以墨骨为主的传神传统,又吸收当时西洋传入中国的以明暗表现立体的方法加以改,取得中西画法有机地融合,称“墨骨”. 传世作品有《葛一龙像》、《顾梦游像》、《张卿子像》、《王时敏像》等。
四、清代前期的绘画 一.四王画派 王一致的艺术倾向是:致力摹古,崇拜元四家,虽然丰富了传统山水画的表现力但忽视体察自然,缺乏生活感受,也大大地桎枯了艺术的创造性 1.王时敏,在“元四家”中,最服膺黄公望,所以其画风,主要脱胎于黄公望在董其昌之后,王时敏广泛布扬传统文人山水画成就,为“娄东派”的开创者,被誉为“国朝画苑领袖” 2..王鉴,对董巨山水用功尤深,又擅长青绿着色,画风较王时敏有变化,但同样以仿古为人所称道,为“娄东派”代表画家之一 3..王翚 ,他在“四王”中是变化较多而技巧熟练的一个当时学王翚的画家很多,号称“虞山派” 4..王原祁,追随王原祁者人数众多,人称“娄东派”,实为娄东派之首 二.四僧画派 他们大都是由明入清的遗民,普遍具有较强的反清意识,主张艺术革新,反对崇古摹古,其作品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个性,在山水、花鸟画坛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与当时占主流地位的正统派画风大异其趣 1.渐江,法名弘仁,渐江虽出家为僧,而心怀故国,题画诗中常流露出家国身世之感,富有民族思想感情 他画作的特点是:境界荒寒冷寂,笔墨清刚简远,尤以擅画黄山着称 2.髡残,出家后号石溪。
为人刚正,人品高尚,在当时有口皆碑 3.朱耷,用八大山人的名号 ,他笔下的花鸟特征经过有意的夸张,呈现出独特的表情八大山人的用笔疏放而含蓄,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丰富《河上花图》 4.石涛,着有《苦瓜和尚画语录》、《题画诗跋》等,发表了一系列切中时弊并带有美学原则性的见解,特别是对艺术与生活、学习传统与发挥独创,主观与客观关系问题的阐述,尤为精辟石涛长期坚持独创和探索,成为中国绘画史上最富创新精神的艺术大师之一 五、扬州八怪 他们受到“四僧”等画家的影响,强调抒发作者主观性情,表达对现实的诸种观念,山水、花鸟、人物都有新的面貌,而以竹石花卉最有特点,浓烈的感情和世俗倾向是其主要特点 “扬州八怪”主要是指李鱓、汪士慎、金农、黄慎、李方膺、郑夑、高翔、罗聘等八人 1.郑燮 号板桥,在绘画上,他的创作题材比较狭窄,特别喜欢画兰竹石,笔下之作往往就是自己思想和人格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