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词法和句法古诗词的词法和句法(讲座稿)诗歌是一门精湛的语言艺术,它以精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表现 手法而备受世人青睐,传承千年诗词是以文言(书面语)为表达工具的,古汉语语法是文言 规律的总结一些诗词作者没读过多少古诗文,对古汉语语 法知之甚少,写出的诗词就难免露出破绽因此,了解古汉 语语法,尤其是掌握一些古汉语的特殊词法和句法,对诗词 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想写得一首好诗,不但要注意 到它的格律美和意境美,更要注意炼字和炼句,炼字和炼句 首先要懂得古汉语的特殊词法和句法一、诗词词法举隅1、单音成词现代汉语双音词多,还有不少多音词;古代汉语却是单音词 (一字一音一义)为主明白了这个特点,我们从事诗词创 作时就会尽量用单音词来表现现代生活和现代情感此外, 而今不少双音词,在诗词里经常得看成两个单音词 比如我的一首首绝句《咏笔》: 鼠鬣狼毫各自携,黄绢白壁任凭题江郎才尽非关梦,胸次抛荒意自低其中“任凭”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词,而这里承前应解作“任 (你)凭着(它)”;另,“胸次”是书面语(不用“胸中”、 “胸怀”),有心里的意思以单音词为主来作诗,显然信息容量大,能够在有限的几十 个字里表达更丰富的情感意韵。
有这样一首诗: 服从需要听安排,劳动农村逐队来愿把身心献工作,相期 换骨脱凡胎这首诗从语言形式看,押韵,平仄都做到了,却没有什么诗 味,有点不伦不类,其原因就在于诗中大多是双音词(末句 稍好却是现成话),造成整首诗不具备诗词凝练含蓄的特质, 语言浅露直白,诗味寡淡同样写劳动,聂绀弩就写得别出心裁,他有首《伐木赠张先 怡》,其中两句是这样写的: 百日皆夸茅屋暖,一冬尽与赤松游 大呼乔木迎声倒,小憩新歌信口流由于灵活运用古汉语词汇(其中“赤松”即赤松子,秦汉传 说中的上古仙人),以单音词为主,语言容量大了,形象鲜 明,情感丰富,主题表达到位,让人读来会心一笑2、词性活用“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洲》),一个“绿”字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得别开生面,既形象又凝练地描绘了 一年一度、春到江南的盎然生机据洪迈《容斋续笔》说,他曾亲见诗稿,其中“绿”字改过十几次,先后曾改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满意,最后为“绿”字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咽”,“冷”在这首诗中很精彩,是诗眼这两字绘声绘 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山中的流泉由 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 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一动词, 一形容词,可以对仗,是“冷”活用为动词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 得太过凄惨这里,“寒”活用作动词 岩边树色含风冷,石上泉声带雨秋宋之问《嵩山石淙侍 宴应制》) 传说,宋之问游灵隐寺,见景生情,吟了一句: 楼观沧海 日,但怎么也想不出下联来这时,旁坐念佛的老和尚,却 信口对出:门对浙江潮当夜,宋之问见灵隐寺内月光皎洁, 松筠与泉石互映,树影婆娑,但觉秋气逼人!微有寒意,心 有所触,又吟一句:岭边树色含风冷,然而,任他如何苦苦 思索,总是难得有合适的下联宋之间眉须不展,在寺内踱 来踱去,反复吟哦此番情景,又被一旁打坐的老僧看到了 老僧对宋之问说:“我替你再对下联如何?”接着吟道:石 上泉声带雨秋宋之问大喜,一把抓住老僧的手,请告法号, 两人一见如故,彻夜长谈原来这位老僧,就是隐居在这里 的“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这故事未必属实,却说明了 一点,后一联的名词对动词,古人是认可的,不仅认可,且 奉为佳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一个悦字,既是鸟悦,也是诗人见到青山欢鸟后的那种愉悦 心情的写照.;一个空字,是说潭水涤除了尘世的杂念,使人 心空明。
两字都是使动用法,其效果是让所描绘的情景更加 生动传神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溅”和“惊” 都是使动词:繁花使人泪溅,鸣鸟使人心惊春来了,鸟语 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而由于国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 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了 关于词性活用,王力先生有这样一段话:“因为有对仗的关 系,词性互相衬托,极便于运用变性的词……”这段话可以 加深我们在对仗中理解和使用词性活用技巧 在宋词中,词性活用的例子也不少知否,知否,应是绿 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绿、红”形容词活用为借代 名词,写得生动活泼而含蓄别致总之,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用如 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诗词中屡 见不鲜3、古今异义 古代汉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有很大变化,要注意其区 别古代一些词语与现代词语相比较,有的词义扩大了,有 的词义缩小了,有的完全不是一个意思例如: 臭:可以是气味的总称,也可以指难闻的气味,还可以指香 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 五百字》)床:古代的“坐具”,相当于马架椅子,李白是在 院子里坐在椅子上上赏月,这才能举头望明月。
床前明月 光,疑是地上霜李白《夜思》) 恨:怨、遗憾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 籍《节妇吟》) 去:离开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里用 俩“去”字,意为越离越远柳永《雨霖铃》) 妻子:妻子儿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 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怜:可爱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 居易《暮江吟》) 抵死:总是衣冠人笑,抵死尘埃辛弃疾《沁园春》) 意思是说,权贵们都笑他,总是一身的尘土 掌握古今异义的字词,灵活运用它,诗句就富于古典色彩4、叠词、连绵词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构词法为主的,但为丰富表现力,诗词 中常出现双音的叠词,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诗经《采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 纷纷满天飞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古诗十九首》)连叠四个“行” 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行行”言其远,“重行行”言其 极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 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十四个叠字, 细致地描绘了李清照痛定思痛时“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 心理过程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游子吟》)这“临行密密 缝”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使衣服结实,这是古代的一种风俗。
当时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临要远行时,母亲或妻子都要密 密地缝衣服"缝"与"逢"同音,希望的是早日相逢,主要目 的是图个吉利叠词作用是增强语言的韵味或起强调作用 还有一种双音的连绵词,在古诗中也是富于表现力的语词, 律诗的中二联经常运用连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有两个 字,却只有一个语素这两个字有的是声母相同,如“慷慨”; 有的是韵部相同,如“窈窕”;还有的两个音节没有什么关 系,如“嘀咕”连绵词的存加强了诗句的音乐性连绵词 一般不能拆开使用,如果是在对仗联中使用,上下联必须呼 应相称,连绵词只能和连绵词相对,不同词性的连绵词也不 能相对① 名词连绵词:鸳鸯 鹦鹉 凤凰 琉璃② 形容词连绵词:酩酊 磅礴荏苒 离披③ 动词连绵词:踌躇 踊跃辗转 觊觎 例句: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自河南经乱》) 外地见花终寂寞,异乡闻乐更凄凉韦庄《思归》) 二、诗词句法举隅 古典诗词的句式是复杂的、灵活而多样的,唯其灵活而多样, 才呈现出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由于表达或韵律的需求,出 现了一些特殊的句式结构,了解这些特殊句式结构,对于我 们学习写作诗词是大有益处的。
1、省略句由于表达的需要,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内容有所 省略,出现了跳脱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 岛《寻隐者不遇 》 这首诗写的是两人对话,却巧妙地把作者问童子的话全省 了从童子的第一句回答“言师采药去”,可知问的是“师 在何处”;从第二句答话“只在此山中”,可知问的是“在何 处采药”;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回答的是“究竟在山里 何处”的问题这是句间省略,或者说情节跳跃 句中省略的例子很多省略主语的诗句俯拾皆是,这里以一 阕小令为例昨夜雨疏风骤,(女主人)浓睡不消残酒早晨女主人)试 问卷帘人(今天景色如何),(侍女)却道“海棠依旧”女 主人纠正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雨疏风 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 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 ) 有些诗句,表面上好像有主语,有动词,有宾语,其实仍是 省略句如苏軾《新城道中》:“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 掛铜鉦这不是两个意思,而是四个意思云”并不是“披” 的主语,“日”也不是“掛”的主语岭上积聚了晴云,好 像披上了絮帽;树头初昇起了太阳,好像掛上了铜鉦 还有一种跳跃式省略这种情况从表面上看,看不出任何叙 述顺序上的联系,诗歌内容的表达,全然是按照作者感情意 念的自然流动(物随心转)而进行的。
例如,陶渊明的《饮 酒》(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 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 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忽而跳 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其间并没有必然的叙述 顺序上的联系(既不是时间,也不是空间),全是为了表现 作者恬淡、闲适、自得的感情需要而安排的跳跃式省略的 基本表现形式是:由甲跳到乙,再由乙跳到丙的过程中,甲、 乙、丙三种事物表面上没有联系,作者在叙述中也没有明确 的叙述顺序,甲、乙、丙三种事物的联系,靠的是作者内在 情感意念的某种追求在诗词中,句子成分省略的情况各种各样,这里不一一阐述 应当指出,所谓省略句,只是从语法上去分析诗歌的诗的 语言本来就像一幅幅的画面,很难机械地从语法结构上去理 解它诗的语言要比散文的语言精炼得多,写诗不能仅仅拘 泥于常规句式2、倒装句即在诗句中,出现了各种成分前置、后置现象 如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话报平安中的“故园东望”正 常的语序应是“东望故园”,诗句将“故园”和“东望”倒 置,突出了作者对“故园”(长安)的无限思念之情。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应为“神游故园,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倒 置的目的在于突出作者因“多情”而使“华发”“早生” 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 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 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 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 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 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霜 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 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 它倒过来理解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 惊草)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 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 春风中笑”的意思这类情况在诗词中很常见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韩愈《江雪》) 蓑笠翁钓的是什么?当然是钓鱼有人却解为“钓雪”这 句子应理解为:在寒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