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民间的春节林州民间的春节林州民间将春节称为过年,但过年并非专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 年头和年尾一进入腊月便有”年味儿” 了腊月初八这天的早餐,民间要吃”腊八粥”粥用小米、柿块熬制 而成,味道甜香,俗称”柿疙瘩白汤”农妇均要在太阳未出前将粥 做好,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口曰:”腊八粥早些做,扳上南墙一谷堆 儿,小鹄不蹬俺家谷”吃”腊八粥”据文献记载,林州是从宋朝开 始的原来的意思是人们用一年的收获祭祀祖先、 祭祀众神并庆祝丰 收后来,由于林州灾害频繁,逐渐演变为吃”腊八粥”,预祝来年 粱谷丰登目前林州民间尚有”吃了腊八粥,来年好收田”的俗语二十三,打发老灶爷上天人们为了让灶王向玉帝为民请命,好话 多说,就在灶王牌位两边的对子上写道:”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 祥”为了防止灶王汇报假情况,就用芝麻糖当供果,粘住灶王的嘴二十四扫房子民间传说灶王为天帝督使,负责察看家人功过,凡 是有过者,要在墙上划道记号,到年终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禄一五更接天旨后带天兵回民间按墙上记号进行惩罚人们为了消除隐患,待打发灶王爷上天后的第二天,立即动手打扫房子,这就形成了”二 十四扫房子”的习俗二十五磨豆腐是日,人们将浸泡的黄豆磨碎,揉沫过算去渣,煮 沸点浆成块,捞入筛子积压而成。
事后均将豆腐切小块放入加盐的清 水里保存,供春节期间食用二十六去割肉是日,集市上肉架林立,村上支大锅宰杀猪羊,割 肉者,量家财而行,富者备至正月十五;贫者备至正月初五左右二十七蒸着吃是贫家富家都要办的一件事,也是过年的特征之一 每家都要根据人口大小,客人多少,要蒸够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 吃到”破五”的数量二十八大贴刮1949年以前,林州民间大都请人写对联,有个别 农家利用家花来表示白己的心愿,除此之外,六上还要贴门神门神 像多为秦琼、敬德、大刀关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贴对 子讲究”穷签(横联),富对子”,即横楣纸要小,对子纸要肥1980 年以后,农村又兴起了贴双对联,即除在门框上贴一幅外,另在门垛 墙上再贴一幅巨联还有用菱形纸写上一斗方子,上写”福”字,下 竖写一条”出门见喜”,或”迎喜接福”,或”欢度春节”之类,贴在门口或迎壁墙上庭树上贴有”满院春色”,石磨上贴有”白虎大 吉”,石碾上贴”青龙大吉”,车上贴”日行千里”,牲口槽目贴” 六畜兴旺”,粮食屯上贴”米麦满仓”,桌子上贴”日进斗金”,衣 柜上贴”衣服满箱”,床头上贴”身体平安”与此同时,各种神牌 写刷一新,除厨房用绿色纸(意在免火灾)写外,其余均用红纸写成。
里里外外一派红光吉祥二十九撒蜡走是日晚上,以相邻近的大村庄为首,组成数十人提 灯笼、敲大鼓、拍大镜、捧香卷,到各村寺庙神位前,点燃蜡烛,焚 烧香箔,意在祭神驱邪送福音村上的人们集中在圣地,等候着送福 音的队伍到来一村送,另村接,四野灯火辉煌 1950年后,此俗消失,改为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捏仁、出锅捏仁即捏扁食,出锅即用油炸食品这两项是腊月 三十这天最紧张而繁重的活儿是日,从早开始,家中所有的女子一 起动手,盘馅的盘馅,和面的和面,待盘好馅和好面后,就围在炕边 捏扁食婆媳小姑边捏边逗,十分快乐所包的扁食要足够三十晚上 和初一早起食用一直忙到下午5点左右扁食包好后,要先煮一锅, 捞到小盘内,每个盘子两个,由主妇在家烧香点纸祷告列祖列宗:” 有话您先知,有饭您先吃,保佑一家平安,人旺财发另由家中男 人用条盘端着到坟上祭祖,每个坟头放一小盘,燃炮叩头这些事办 完后,开始油炸,凡是该过油的食物都要炸完,酥肉、丸子、刀头(上 供用的猪肋条),菜类食品统统下锅炸,但头一锅都要先拿一点,填 入灶膛里,让灶王初一五更回来吃当然,如果农历腊月小,这一天 的活动就放在二十九了共2页,当前第1页12舞春牛桂西一些地区,世代流传的舞鸡、舞春牛活动,增添了春节的喜 庆气氛。
舞鸡的年青人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到 村中各家各户去贺年舞鸡歌吉庆幽默,使主家喜笑颜开送给贺年 的舞鸡者红包,从“斗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白家的鸡笼上, 以祈 求六畜兴旺舞春牛更为有趣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编织而成,牛头、牛角糊上 绵纸,圆上牛眼,牛身是一块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锣打鼓在村中表 演,钻进布底的两人,一人在前撑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 后面跟着的是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此外,还有敲锣打鼓的,领唱春 牛歌的,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笑声舞罢上村又到下村,从 初一闹到元宵节舞春牛的人们为农家带来了节日的欢乐,同时,也 寄托着对农家丰收、祥和的祝愿陕西春节民俗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 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春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的岁首古代的“年”不是 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 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的“年” 叫作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陕西人如今仍把春节叫作“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的故 事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当寒冬将至新春来临的夜 晚。
出来食人,使得人们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 这种凶残的猛兽最怕火光和响声, 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一旦“年” 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 一见熊熊大火,听见叭叭炸 响的爆竹,就逃遁得无影无踪后来,便逐渐形成了过年团聚守岁、 挂红灯、帖对联、放爆竹、吃年饭的风俗习惯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 农村 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磨面, 做点旦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腊月 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均短几笼子馍馍,要吃到 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 妇女上街为老人 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 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打 扫得于于净净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年三十早,家 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年终于来临了腊月三十夜称“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是全家团圆的日子 在外地的亲属千里迢迢赶回家与亲友团聚。
入夜家家户户明灯高照(有的还在院子、田地坟头燃起运火),燃放爆竹,达旦不眠,谓之 守夜(岁)否则一年都会变做或者不吉利守岁的主要活动内容是 包饺子在城里全家团坐一起擀面皮的擀面皮,包馅的包馅,欢声 笑语,喜气洋洋刚结婚的新媳妇和女婿“回门”,蒸 20个大礼馍, 带4包厚礼(糖、烟、酒、点心)看望父母,当日返回,不在娘家住 宿,有“正月不空房”的习俗过年期间,各乡村都组织起来,敲锣 打鼓,演戏唱曲,进行文艺和体育比赛,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