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视角下高校学生突破信息困境的对策研究 朱世琴 陈红英 苟文静(华东理工大学科技信息研究所,上海,200237)1 引言信息化时代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新阶段在这个时代中,传统的信息传播、交流方式发生改变,人人都可以参与到信息内容的分享与生产中,但同时也很容易造成信息泛滥、信息资源过载等负面现象为降低自身认知负荷,用户通常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长此以往,就会陷入片面化获取信息的困境中[1]算法技术的普及更是助推了这一现象的形成,尽管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进行抉择,但过滤技术却可能将其限制在由同质化信息构成的封闭环境中虽然算法技术在不断地迭代更新,但仍是基于用户过去行为来预测未来偏好,可能无法进行合理推荐,因此从用户自身出发,不断提升公众信息素养水平才可能有效规避算法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突破信息困境通过文献调研,笔者发现学术界对信息茧房等困境现象已经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是鲜有探究信息素养水平对信息困境的具体影响鉴于学生群体在全国网民规模中占比很高[2],且一般高校都开设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相对于其他群体,高校学生更易于接受相关的信息素养教育来突破信息茧房等困境。
因此本文以高校学生群体为例,探究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对其陷入信息困境的影响,并基于信息素养培养角度提出相关对策2 文献回顾2.1 信息困境概念界定信息困境并非是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才兴起的,徐长柱[3]指出在文献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以前被困于“文山书海”到现在被困于信息环境,其本质都会导致用户无法有效获取信息,陷入信息困境而通过前期文献调研,笔者发现国内外学者大多使用“回音室效应”[4]、“信息茧房”[5]、“过滤气泡”[6]来指代信息化时代下用户被困于海量信息中的现象其中,“回音室效应”侧重于指在群体环境中,个体意见强化导致的同质信息重复接收;“信息茧房”侧重于指个体主动的信息选择行为导致的信息视野局限;“过滤气泡”侧重于指信息技术的发展,用户只能被动选择、接收信息导致的信息环境固化由此可见,虽然“回音室”“信息茧房”“过滤气泡”等现象有着不同的形成原因和概念内涵,但最终都会导致用户陷入以个人需求为主导的同质化信息环境中,无法客观有效地获取、利用和评价信息,成为信息时代囚笼中的“困兽”虽然现有研究已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用户受困于信息时代的现状,但缺少全面的描述,因此,本研究整合了相关概念的差异化描述,将其定义为信息困境进行研究。
信息困境是指信息时代的疾速发展并未方便用户对信息的获取和吸收,反而使用户陷入了认知固化、被动获取信息、缺少主观看法、信息焦虑、隐私安全隐患等困境中,从而导致用户视野局限、被禁锢于固有的知识体系和群体圈层中,无法全面接收新内容和新知识,只能片面化获取信息的现状2.2 信息困境应对策略研究基于形成机制,学者们探索了相应的治理策略Shen[7]探讨了社交媒体的传播机制,并提出可以根据文化适应原则,增加信息偶遇以打破信息茧房;Tabrizi等[8]提出了公平搜索的策略,即将识别到搜索主题的不同视角呈现给用户,用户在自主选择视角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其他视角;Herm-Stapelberg等[9]提出可以在推荐系统中加入专家意见,扩大系统推荐的覆盖范围且使用户的满意度不受影响;王益成等[10]基于信息运动的视角,指出要突破信息茧房,就要提升用户自身的信息素养以及提升平台的管理水平;任秋菊等[11]指出技术的发展虽然加剧了信息茧房现象的形成,但是个体因素才是主导原因,因此提出应该加强用户自身对于信息茧房的理解,从而有效破茧2.3 应对信息困境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随着社会网络的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用户自身处理信息的能力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掌握必备的信息素养能力可以帮助其快速适应时代发展,在此背景下,不同学科学者也从自身专业领域出发,阐明信息素养与信息困境之间的关系。
目前传播学科、信息学科、图书馆领域等均提出提高用户信息素养水平、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是突破信息茧房等困境的最佳对策[12]例如,李静瑞等[13]指出网络环境的独特性和用户认知能力的有限性易于形成“奥威尔难题”,而培育用户的网络信息素养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措施;王益成等[14]通过构建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指出强化用户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才是解决信息茧房的长久对策;王阳等[15]通过研究算法推荐技术对移动阅读行为的负面影响,指出提升用户自身的移动阅读素养才可以避免其深陷信息茧房等困境中;Dufva等[16]指出为了把握数字化时代的本质和未来,破除信息困境,需要在教育领域更广泛地理解数字化的重要性,提升自身的能力综上所述,学术界已从多维度提出应对信息困境的对策,但提升用户自身信息素养水平才是适应信息时代快速发展、有效突破信息困境的长久之策,目前的相关研究大多是探讨信息困境相关现象的形成机理,以及从理论层面提出改善措施,并未进行针对性的量化研究因此,本文从用户行为视角出发,以网民规模中占比较高且不断接收信息素养教育的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对信息困境的具体影响,从而为高校学生突破信息困境提供实证参考。
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通过调研已有文献,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和认知失调理论,构建信息困境评价指标体系,并从信息素养视角出发,筛选适合我国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借助于信效度分析和因子分析验证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进而探究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对其陷入信息困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3.1 指标构建3.1.1 信息素养指标构建信息素养是当代高校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提高其学习效率、知识层次、有效应对外界环境变化、适应时代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通过调研国内外已有成果,基于国内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本文主要借鉴我国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信息素质教育工作组提出的信息素养指标体系[17]和学者们提出的[18-21]信息素养指标体系,同时延续了一直以来的信息素养标准分类,最终构建了由信息意识(L1)、信息知识(L2)、信息能力(L3)和信息道德(L4)构成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信息意识是指个人对信息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包括:信息重要性意识(L11)、信息敏感性意识(L12)、个人隐私安全意识(L13)和数据保存意识(L14)信息知识是指对信息有关的理论、方法的掌握,包括:信息来源知识(L21)、信息工具知识(L22)、信息检索知识(L23)、信息分析知识(L24)、信息组织知识(L25)和信息评价知识(L26)。
信息能力是指对信息的利用和处理能力,包括:信息心理控制能力(L31)、不良信息过滤能力(L32)、信息技术适应能力(L33)、信息交流能力(L34)、多途径获取信息能力(L35)和信息处理能力(L36)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领域中规范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包括:数据引用规范(L41)、网络信息道德(L42)和网络信息知识产权(L43)3.1.2 信息困境指标构建(1)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在信息传播中,由于同类型信息的持续反馈和重现,导致用户原有信念在特定方向上不断强化,用户行为倾向也会随之受到影响,而这种影响通常会固化用户已有观点,产生极化现象,使用户不自知地陷入充斥着同质化信息流的困境中因此本研究基于社会认同理论,从类化、认同和比较三个历程解释外界环境对个体获取信息的影响,如群体关系、信息环境等;基于认知失调理论阐释用户通过否认新的认知或寻找与新认知有关的信息代替旧认知,以消除心理不适从而影响其个体偏好的行为过程基于以上理论,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对信息茧房等概念的差异化描述,从算法技术、群体环境和用户自身认知三个角度出发,构建由信息极化(T1)、群体极化(T2)和认知极化(T3)构成的信息困境评价指标体系。
2)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信息极化侧重于指算法技术带来的影响信息化时代下,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成为人们沟通交流和娱乐休闲的主要工具,各大平台为了增加高粘性用户,会根据用户的检索记录进行推送[22],为其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23],以及通过平台自带功能帮助用户快速筛选感兴趣的信息[24]个性化推荐技术的兴起可以帮助用户节约获取信息的成本,但也使用户陷入由技术包围的信息困境中,不利于用户信息获取面的拓宽因此,本文选取困于平台功能(T11)、困于信息推送(T12)、困于信息痕迹(T13)和困于界面设计(T14)四个指标来衡量用户受困于算法技术的程度群体极化侧重于指群体交往带来的影响信息化时代下,社会关系网络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这个社交网不仅会影响用户获取信息的范围,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用户对事物的主观情绪和看法在该维度的指标选取中,笔者从张海学者[23]通过扎根理论构建的信息茧房形成机制模型中提取出社群情绪影响、社群文化影响和意见领袖影响三个因素,同时查阅相关文献,依据群体交往特点,提炼群体压力影响和人际交往影响等因素[25],最终构建了由群体情绪影响(T21)、圈层文化影响(T22)、人际交往影响(T23)、意见领袖影响(T24)和群体压力影响(T25)五个指标构成的群体极化维度体系。
认知极化侧重于指用户的自我认知偏差带来的影响信息化时代下,用户不会对海量信息做到全盘接收,只会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信息[26],在获取信息时,也会受到自身专业知识[27]和固有看法的影响[28],陷入由自我认知偏差导致的困境中,而自身能力不足[29]也会致使用户只能被动接受信息,缺乏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基于用户获取信息的特征,本研究选取专业知识倾向(T31)、个人兴趣倾向(T32)、固化渠道倾向(T33)、价值认同倾向(T34)、获取动机倾向(T35)和能力不足倾向(T36)六个指标作为认知极化维度的二级指标3.2 问卷前测及指标体系优化现有研究中还未出现信息困境或相关概念的量化指标题项,因此为了保证指标体系构建的合理性,本研究以上海市高校大学生作为测试样本对象,借助于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小范围的预调研,共回收98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处理后,笔者发现指标体系存在以下问题1)通过CITC检验发现:①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CITC检验显示“数据保存意识(L14)、信息处理能力(L36)”的CITC在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及回访答题者意见后,笔者对指标体系进行了以下优化1)调整部分指标所属维度:①将个人隐私安全意识(L13)调整为隐私保护道德(L44);②将信息来源知识(L21)调整为信息获取意识(L13);③将信息评价知识(L26)调整为信息评价能力(L35);④将困于界面设计(T14)指标调整为困于系统交互(T14);⑤将群体压力影响(T25)指标调整为社群推荐影响(T25)。
2)删除部分指标:删除数据保存意识指标(L14)、不良信息过滤能力指标(L32)、信息处理能力指标(L36)和能力不足倾向指标(T36)为了保证问卷和变量的有效性,本研究所选取的测量变量和题项均来源于已有文献,同时对测量题项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相关改进,以使问卷更具有针对性通过以上调整和修改,形成了最终的问卷测度项及指标题项,汇总见表1,详细内容见附录一表1 正式问卷调查测度项Table 1 Measurement Items of Formal Questionnaire Survey3.3 正式问卷调查针对表1涉及的变量,正式问卷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基本信息的填写,主要包括性别、教育水平和教育程度等;第二部分是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情况调查,共包括16个测量题项;第三部分是高校学生信息困境情况调查,共包括14个测量题项测量题项皆以二级指标体系为主,并采用Likert 5点量表形式进行测量,1-5表示符合程度(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正式调查问卷采取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