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法律培训基础知识

鲁**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8.53KB
约12页
文档ID:513436873
法律培训基础知识_第1页
1/12

法律基础知识一、法和法律的词源和词义在我国古代,法一字写作“灋”,据《说文解字》记载: “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 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意思是说,法就是刑罚,要象水一样公平,所以法字是三点 水旁(从水);因为(古代传说的一种神兽,可以判断是非 善恶)能够用角去触有罪的人,所以法字的另一边是去(从 去)律,《说文解字》中记载:“律,均布也所谓均布, 就是“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即天下应该一致遵循的格 式、准则因此,法和律最初是分开使用的,含义也有所不 同,后来发展为同义词,合称为法律可见,最早法和律是 有一定区别的到了秦汉,法和律二字已同义,《尔雅》将法和律都解 释为“常也”《唐律疏义》中记载,战国李悝收集各国的刑 法,编纂了《法经》,“商鞅传授,改法为律”在这时,也 出现了将法、律合用的“法律”一词西汉晁错说:“今法 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唐律 疏义》更明确地指出,“法亦律也,故谓之律虽然自秦汉 以来,法和律可解为同义,但其含义仍是有区别的一般地 说,法的范围较广,通常指整个制度,比如宋代王安石变法, 清代戊戌变法中的法就不仅限于刑法;而律则是指具体的行 为规范,尤指刑律。

而把法和律连用作为独立的合成词,却 是在清末民初时由日本输入到了近现代,随着西方法学的传入,汉语中的法律一词 的含义又有所发展,逐渐成为法学的专用术语在法学理论 和现代汉语中,法律既可以指法律的整体,即广义的法律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 律面前一律平等,这里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 法规、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法律也可以仅指全国 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 法律,即狭义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等虽然法律一词已成为法学专用术 语,但是在汉语中,法和律的含义却不仅限于此法还可以 作方法、方式、法术等解,律还可以用于纪律、规律等二、法的起源同许多社会现象一样,法也有产生、发展到消灭的过程 人类社会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 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法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 发展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个人的力量显得极为 弱小,人们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和繁衍因此,原 始社会的生产方式只能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共同生 产和平均分配那时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也 没有国家和法。

但是,没有法并不意味着没有行为规范,人 们在长期生产和共同生活中自发形成了一些带有一定强制 性的习惯,比如禁止在氏族内通婚,相互保护和进行复仇等, 原始社会借助这种习惯来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建立一定的 社会秩序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开始出现了私 有财产,进而出现了私有制氏族成员之间有了贫富差别, 一些贫穷者由于无力偿还债务而沦为奴隶,富有者渐渐脱离 生产,并在经济上使生产者服从自己,社会分裂为利益不同、 甚至对立的阶级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最终导致了国家的 产生掌握了国家政权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使 之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需要一种有别于原始社会行为 规范的“特别的法律”于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也同时 产生了法法的形成首先是对具体人、具体事所确定的行为 方式,调整着人们之间的关系,但是这种调整是一次性的个 别调整;随着某种社会关系发展为经常的普遍的现象时,在 个别调整基础上进而形成了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由个 别调整发展为规范性调整,为某一种社会关系提供了行为模 式;当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裂为利益不同的阶级后, 一般的规范性调整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变化了的社会要求,统 治阶级急需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来维护其利益,迫使全体社 会成员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于是原始社会的一般规范,习 惯,便逐渐转变为习惯法,法律调整从一般的规范调整中分 离出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习惯法又发展为由国家进 行的广泛立法,即成文法。

法从产生之日起至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也就是四 个历史类型,它们分别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 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 义法和社会主义法这四种历史类型的法顺序更替,从较低 类型的法发展到较高类型的法,从一个方面体现了社会的进 步当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人们思想觉悟 极大提高之后,阶级便不可避免地消失了,随着阶级的消失, 国家也不可避免地消失了,与此同时,法这种特殊的行为规 则也同样消失了当然,那时社会中仍存在具有某种强制性 的行为规则,但这种行为规则已与阶级社会中的法不同了三、法的本质法的本质,就是法的根本属性,古今中外剥削阶级思想 家、法学家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神学家认为法是 神的意志;自然法学派认为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 然关系,与之相反,历史法学派认为法是世代相传的“民族 精神”的体现;以康德为代表的哲理法学派认为,法是能够 使每个人的意志依据自由的普通法则和他人的意志协调的 条件之总和以上这些有关法的本质的思想,因其产生于历 史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反映出一定的政治要求,为一定的政 治目的服务,其历史意义各不相同其中有些从不同的侧面 阐明了法的内容和特征,但由于这些思想家和法学家的阶级 立场和唯心主义史观,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揭示法的本质。

只 有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后,才真正地揭示了法的本质马克思指出,法的关系,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 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根源于物 质的生活关系,应当由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加以说明马 克思认为,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的,而是法律应该以社会 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 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人的行为《共产党宣 言》阐述了资产阶级法的本质:“正象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 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 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可见,法的最本质 属性是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不是任何个人的意志,也不是什 么超阶级的共同意志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于统治阶级的物 质生活条件,这种物质生活条件构成了法的基础把握法的本质,必须明确以下两点:(一)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一命题包含着丰富 而深刻的思想内容第一,法是“意志”的体现或反映意志的形成和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受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归根到底受制于客 观规律意志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和过程、一种精神力量,本 身并不是法,只有表现为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等规范 性文件才是法所以说,法是意志的反映,意志的结果、意 志的产物。

正因为法是意志的产物,所以才可以说法属于社 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第二,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所谓“统治阶级” 就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虽然统治阶级意志由统治阶级的 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所决定,但其形成和调节也必然受到被 统治阶级的制约统治阶级在制定法律时,不能不考虑到被 统治阶级的承受能力、现实的阶级力量对比以及阶级斗争的 形势统治阶级上升为国家意志、被奉为法律之后,在其实 施过程中还会遇到来自被统治阶级的阻力在任何情况下, 被统治阶级的意志都不能作为独立的意志直接体现在法律 里面它只有经过统治阶级的筛选,吸收到统治阶级的意志 之中,转化为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才能反映到法律中所 以,归根到底,在阶级对立社会中,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 现第三,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 为,法不论是由统治阶级的代表集体制定的,还是由最高政 治权威个人发布的,所反映的都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代 表着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而不纯粹是某个人的利益,更不 是个别人的任性当然,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并不是统治阶 级内部各个成员的意志的简单相加,而是由统治阶级的正式 代表以整个阶级的共同的根本的利益为基础所集中起来的 一般意志。

第四,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马克思、 恩格斯说,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这意味 着统治阶级意志本身也不是法,只有“被奉为法律”才是法 “奉为法律”,就是经过国家机关把统治积极的意志上升为 国家意志,并客观化为法律规定这里,他们之所以用“法 律”,是由于法律是法的“一般表现形式”但通观法的历史, 法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只有法律这一种除法律之外,还有最 高统治者的言论,由国家认可的习惯、判例、权威性法理、 法学家的注解等所以可以把马克思、恩格斯所用的“法律” 普遍化为所有法的形式这样就可以说,统治阶级的意志只 有表现为国家有权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才具有法的效力(二)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把法的本质首先归结于统治阶级的意志,开始触及到了 统治阶级对立社会的法的本质但如果认识停止于此,仍摆 脱不了唯心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功绩之一,就是发 现了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因素的决定意义生产方 式之所以是根本因素,在于它一方面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使自然界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使生物的人上 升为社会成员,创造了社会;另一方面,生产过程发生的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根本的社会关系,其他一切关系包括法律 关系在内都是从这里派生出来的。

地形、气候、土壤、山林、 水系、矿藏、动植物分布等地理环境因素和人口因素一般说 来只有通过生产关系才能作用于法除了物质生活条件以外, 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历史传统、民族、科技等因素也 对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法律制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四、法的特征法的特征具有以下几点内容:1.法是调整人们的行为或者社会关系的规范,具有规范性法的规范性,是指法所具有的规定人们的行为模式、指导人们行为的性质法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包括三种:①人 们可以怎样行为(可为模式);②人们不得怎样行为(勿为模式); ③人们应当或者必须怎样行为(应为模式)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体现了国家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具有国家意志性国家的存在是法存在的前提条件一切法的产生,大体 上都是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过制定和认可这两种途径法的制定,是指国家立法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创制规范性文件的活动法的认可,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方式承认其他社会规 范(道德、宗教、风俗、习惯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活动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为最后保证手段的规范体系,具 有国家强制性法不同于其他社会规范,它具有特殊的强制性,即国家 强制性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的。

在此意义上,法的国家强制性就是指法依靠国家强制力 保证实施、强迫人们遵守的性质也就是说,不管人们的主观愿望如何,人们都必须遵守法,否则将招致国家强制力的干涉,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国家的强制力是法实施的最后 保障手段4.法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普遍有效,因而具有普遍性法的普遍性,也称“法的普遍适用性”、“法的概括性”,是指法作为一般的行为凡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均具有普 遍适用的效力和特性具体而言,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法的效力对象的广泛性在一国范围之内,任何人的合法行为都无一例外地受法的保护;任何人的违法行为,也都 无一例外地受法的制裁法不是为特别保护个别人的利益而 制定,也不是为特别约束个别人的行为而设立其二,法的 效力的重复性这是指法对人们的行为有反复适用的效力 在同样的情况下,法可以反复适用,而不仅适用一次法具有普遍性,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普遍有效,是从 法的属性上来讲的就一个国家的具体的效力而言,则呈现 出不同的情况,不可一概而论有些法律是在全国范围内生 效的(如宪法、民法、刑法),有些则是在部分地区或者仅对 特定主体生效(如地方性法规、军事法规)而那些经国家认 可的习惯法,其适用范围则可能更为有限。

因此,不能将法 的普遍性作片面的理解5.法是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