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威尔第与格鲁克歌剧《奥尔菲斯》比较研究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蒙特威尔第与格鲁克歌剧《奥尔菲斯》比较研究i摘要希腊神话故事《奥尔菲斯与优丽狄茜》在西方音乐史的各个创作领域被广泛地采用,如交响诗、歌剧、舞剧音乐……其中在歌剧领域中的运用最多从 1600 年最早的歌剧创立者佩里以它为题材创作了音乐史上保留至今的最早的歌剧,到 19 世纪奥芬巴赫对此题材的荒诞性处理,大约有 20 多位作曲家将它搬上了歌剧舞台,可见这个故事在音乐创作中有着怎样的价值了西方歌剧发展史上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蒙特威尔第和格鲁克也分别以这一题材创作了歌剧,它们都是音乐史上的杰作蒙特威尔第的主要贡献是奠定了歌剧的结构,确立了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以及管弦乐序曲等模式,对早期歌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格鲁克则在正歌剧衰落的时候,以大刀阔斧的改革将歌剧艺术引向了新的历史进程,他的一系列举措包括加强音乐与戏剧的结合,去除以炫技为目的的咏叹调中的华彩段落,精炼戏剧结构,采用有伴奏的宣叙调,把序曲作为歌剧的有机部分,使音乐和戏剧融为一体等等,他的改革使歌剧这一体裁重新焕发了生机。
两位大师以同一题材创作的歌剧,不仅是两位作曲家风格成熟时期的力作,同时也是时代精神的典型象征将两部杰作进行对比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歌剧艺术的发展脉络,并且更加清晰地观察到巴罗克时期贵族文化和古典时期启蒙运动不同的文化精神对这两个时期音乐形态、风格所产生的影响蒙特威尔第与格鲁克歌剧《奥尔菲斯》比较研究关键词:蒙特威尔第、格鲁克、歌剧《奥尔菲斯》 、歌剧改革、时代精神、巴罗克、启蒙运动目录摘要 .................................................................................................................................i一.两位大师的历史贡献 ................................................................................................................2二.两部《奥尔菲斯》 (Orfeo)比较研究 ....................................................................................4三.历史文化、时代精神对作曲家创作风格的影响 ....................................................................9蒙特威尔第与格鲁克歌剧《奥尔菲斯》比较研究引言希腊神话故事《奥尔菲斯与优丽狄茜》 (Orfeo ed Euridice)在西方音乐史的各个创作领域被广泛地采用,如交响诗、歌剧、舞剧音乐……其中在歌剧领域中的运用最多。
从 1600 年最早的歌剧创立者佩里以它为题材创作了音乐史上保留至今的最早的歌剧,到 19 世纪奥芬巴赫对此题材的荒诞性处理,大约有 20 多位作曲家将它搬上了歌剧舞台,此外,李斯特曾作有该题材的交响诗、斯特拉文斯基还写有舞剧《奥尔菲斯》 ,可见这个故事在音乐创作中有着怎样的价值了西方歌剧发展史上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蒙特威尔第和格鲁克也分别以这一题材创作了歌剧,它们都是音乐史上的杰作这两位大师,前者奠定了歌剧体裁的基本模式;后者在歌剧改革运动中是卓越的开路先锋,他们采用同一题材创作的歌剧不仅是两位作曲家成熟时期的代表,而且也是时代精神的典型象征本文将通过对这两部歌剧的比较研究,来观察歌剧形式的发展脉络,更重要的是以此来观察不同历史时期歌剧创作中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以及这些文化对音乐风格、形态所产生的影响蒙特威尔第与格鲁克歌剧《奥尔菲斯》比较研究一.两位大师的历史贡献歌剧(opera )是一种用音乐来表现的戏剧,它的产生是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结果为了真实地表达人的感情,人们有意识地追求一种最富戏剧力量的表演形式,即综合诗歌、音乐和戏剧特点的形式,歌剧就是适应这种时代要求的新体裁而这种将各类姐妹艺术相融合的高度综合特性,以及音乐艺术高度的概括性,使“歌剧”从一开始就成了一种“不明确”的艺术体裁,其创作也带有明显的含混性,它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难题:在歌剧中,应如何处理音乐与诗歌的关系。
最初,歌剧初创者佩里在 1600 年创作的《优丽狄茜》 (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留存下来的歌剧作品)的前言中宣称,这部作品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找到了一种新的歌唱方式” ,即“用歌唱来模仿说话” [1],其目的是使诗歌的朗诵有一种抑扬顿挫的旋律感或韵律感,以此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加深观众对戏剧的印象当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的复调音乐被他们看作是对歌词表达的干扰,因而遭到摒弃,乐队的作用仅仅是歌唱旋律的简单陪衬,可见歌剧诞生时的模式是:诗歌为主,音乐为辅这样的歌剧听上去比较枯燥,远不够悦耳,更不够动人使音乐在歌剧艺术中获得重要地位并使歌剧获得强烈表现力的,是意大利作曲家蒙特威尔第1.蒙特威尔第意大利作曲家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 1567~1643)一直被称为革新者和“新音乐的创造者” ,因为他的音乐以一种新的力量和具有某些真实性的丰富内容表现了人类的情感特别在歌剧创作方面他有着突出的贡献——奠定了歌剧的基本结构,确立了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以及管弦乐序曲等模式,对早期歌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作为文艺复兴末期最优秀的牧歌作曲家,蒙特威尔第精通运用音乐手法来体现诗歌内容的技巧,他曾说:“语言应该是音乐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2]可见,他在歌剧创作中是非常注重对歌词的精确表达的但他与佩里等人的作法不同,他不是通过降低音乐的成份来突出歌词,而是充分运用音乐手段来加强歌词的表现他的歌唱旋律富于语气感,情绪鲜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时蒙特威尔第与格鲁克歌剧《奥尔菲斯》比较研究他也很重视乐队的作用,如采用较大规模的乐队、使用弦乐器的震音、在全剧中增添管弦乐的段落、用具有特性的乐器来描写登场人物的性格、使用类似主导动机那样的简短乐句来预示或表现主要情节和戏剧气氛,等等此外,他的和声与复调写作也相当出色,如在和声中大胆运用不协和音来加强情感的渲染,采用牧歌式的织体丰满的重唱与独唱形成对照,等等这些特色非常完美地贯穿在他的歌剧创作中, 《奥尔菲斯》 (1607) 、 《阿丽安娜》 (1608) 、 《波佩阿的加冕》 (1642)都是他的光辉力作2.格鲁克格鲁克(Gluck 1714~1787)是德国作曲家,他在音乐历史上的地位是以他对意大利正歌剧的改革而确立的巴罗克时期歌剧艺术达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然而,在 18 世纪上半叶已出现了衰颓的趋向这是由于意大利人过于追求演唱的技巧、场面的华丽,对戏剧内容以及人的真实情感则极为忽视,这导致了歌剧艺术变得空洞、虚饰,失去了真正而持久的魅力。
格鲁克正是这个历史关键时刻的“拯救者” ,他以大刀阔斧的改革将歌剧艺术引向了新的历史进程他的改革主旨是让音乐为戏剧服务,一系列具体举措包括:精练戏剧结构,删除与主题无关的内容,使故事和人物具有真实性;去除以炫技为目的的咏叹调中的华彩段落,旋律变得更加朴实亲切;使宣叙调更富情感和歌唱性,并去除以往的“清宣叙调” (即只用数字低音伴奏的宣叙调)而采用乐队伴奏;把序曲作为歌剧的有机部分,预示或概括剧情;使剧中的合唱和舞蹈场面成为戏剧的有机部分而不是为排场而使用,等等他的改革使歌剧这一体裁重新焕发了生机格鲁克的歌剧风格是经过长期的探索逐渐形成的一开始他遵循着以华丽的声乐技巧为基础的意大利正歌剧传统,而后他渐渐找到了自己的道路,他宣称:“我打算把音乐重新归还给她的真正使命:为诗歌服务 ”[3]但这并不意味他把音乐放到了诗的从属地位确切地说,格鲁克严格地缩减了曾和歌剧联系在一起的纯音乐因素,通过实践,提出并解决了长期以来音乐与戏剧相疏离的问题在他的被称为“歌剧改革宣言”的《阿尔切斯特》意大利文题词(维也纳,1769)中,他写道:“我力图使音乐局限于为诗歌服务这一真正功能,在表达蒙特威尔第与格鲁克歌剧《奥尔菲斯》比较研究故事的感情和情景时,不用无益而浮浅的装饰音来打断和放慢情节。
我认为音乐之配合诗歌应如绚丽的色彩和分布得当的光与暗对一幅精确而组织有序的设计图案所起的作用,使人物栩栩如生而不改变他们的轮廓 ”[4]“我还认为我的任务的更为重要部分是追求美丽的质朴,我向来避免为炫耀难度而损害清晰度我认为某些新招的发现毫无价值,除非它们出于情景和表情的自然需要为了效果我愿意考虑牺牲任何一条规则 ”格鲁克分别为维也纳帝国歌剧院、巴黎歌剧院创作的几部作品都体现了他坚守的信念,这几部作品是《奥尔菲斯》 (1762) 、 《阿尔切斯特》 (1767) 、 《帕里德和埃莱娜》 (1770) 、 《伊芙琴尼亚在奥利德》 (1774) 、 《伊芙琴尼亚在陶立德》 (1778) 在这些作品中,他成功地将一些因素融合在一起:法国抒情悲剧中总会出现的宏伟合唱和舞蹈场面、意大利喜歌剧中活跃的重唱、意大利和德国新型器乐风格中的气势和力度,以及作为欧洲歌剧传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宽广的歌唱旋律他的歌剧显示了前所未有的真实的戏剧性和深刻的表现力,对歌剧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两部《奥尔菲斯》 (Orfeo)比较研究正如我们所知,一代又一代的作曲家都被奥尔菲斯与优丽狄茜的神话传说强烈吸引音乐天才奥尔菲斯为他的爱妻优丽狄茜之死悲痛欲绝,终日悲歌不止,令山川百兽不得安宁。
深深同情他的希望女神应允奥尔菲斯去地狱寻找爱妻,并引领他渡过冥河奥尔菲斯以真挚的歌声和琴声感动了冥王,破例答应他领回爱妻,但冥王提出一个条件:在渡过冥河之前,奥尔菲斯万万不可回头看跟在他背后的妻子而奥尔菲斯思妻心切,在优丽狄茜的苦苦哀求下,回头一望,刹时优丽狄茜又一次死去,并且永远无法复生奥尔菲斯悲痛欲绝之际,太阳神阿波罗出现在他眼前,接他升天而去蒙特威尔第与格鲁克分别以这一题材创作了歌剧,但这两位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歌剧大师,在具体写法上有着鲜明的差别,它使我们看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艺术趣味对歌剧形式的深刻影响,对同一题材的不同看法和诠释1.蒙特威尔第《奥尔菲斯》蒙特威尔第与格鲁克歌剧《奥尔菲斯》比较研究蒙特威尔第的《奥尔菲斯》 (L’Orfeo)是他现存最早的舞台作品,1607年在曼图亚宫廷首演脚本为意大利语,作者是意大利诗人亚历山罗德·斯特里齐奥(作曲家斯特里齐奥之子) ,据说是由意大利神话牧歌直接改编而成的在希腊神话中,故事的结局是悲剧,即奥尔菲斯违背了冥王的规定,于绝望中独自走出了地狱后来人们常常将故事改为团圆结局,如前面提到的佩里的同名歌剧但蒙特威尔第的《奥尔菲斯》仍然采用了悲剧结局,只是增添了一个使人欣慰的尾声:太阳神阿波罗(传说中他是奥尔菲斯的父亲)将奥尔菲斯带上天庭,把他变成了一个发出永恒的精神和谐之光的星座。
此剧共分五幕,序幕由音乐之神演唱,歌词除了包括向贡扎加宫廷致敬的内容之外,主要介绍了故事的背景,强调了奥尔菲斯音乐的非凡力量第一幕,仙女们和牧人们在草原上用欢快的舞蹈、合唱祝福奥尔菲斯和优丽狄茜的爱情第二幕,送信人突然传来优丽狄茜被毒蛇咬死的噩耗,打断了刚才甜美谐和的歌唱,奥尔菲斯决定到冥府寻妻,一切被悲哀与叹息笼罩接下来的第三幕和第四幕场景都发生在冥府,奥尔菲斯在希望女神的引领下,用歌声和琴声感动了地狱之门的看守、冥王的妻子、冥王和众幽灵,冥王答应将优丽狄茜还给他,但他必须坚守冥王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