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子道的理解“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其含义博大精深在老子《道德经》的不同章句里,“道”有着不同的涵义 归结起来,老子的“道”大约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道是生育天地万物的本原,第二道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第三道具有规律、法则意义, 第四道具有人生准则、规范的意义道具有万物本原的意义,是老子哲学中“道”最重要、最基本的含义作为万物本原的道,它是宇宙自身所固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是物质和精神赖以运行的功能, 所以它超乎形象的, 又是内在实有的换言之,道是一切生命的总源泉,万物来源于道,又内含着道而得其生命之常在老子看来,作为万物本原的道,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不能说它有,因为它无形无象;又不能说它无,因为它时刻化生着万物所以道之体是无,道之用是有,道是无与有的统一,两者同出而异名他说:无,是天地的原始;有,是万物的根本所以经常从无形无象处去认识道的微妙,经常从有形象处去认识万物的终极这两者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都可以说是深远玄妙的,是天地万物、一切玄妙产生的总户通常的事物是有形有象 , 有明确的规定性 , 可以被感知的 , 但道却是一种无形无象的存在 老子指出道超出了人感官的感知范围 , 人的感官无法捕捉道。
他说:道“视之不见名曰夷 , 听之不闻名曰希 , 搏之不得名曰微 , , , 迎之不见其首 , 随之不见其后”道看不见 , 听不到 , 摸不着 , 无法为人的耳目感官所把握 , 是超验的、超感官的道不但不能被人的感官所感知 , 而且也不能用人的语言来表述 具体的事物是可言说的 , 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 , 但老子却强调 :“道常无名”,“道隐无名”道在本质上不可言说 , 不能用语言来表述与界定他说 : “道可道也 , 非恒道也道如果可以用语言来表述 , 那就不是永恒的、 本真的道这样他就把自己所讲的道与其他人讲的可言说的道区别开来 老子认为道无法用言辞来表达 , 是与他认为道超越感官的看法联系在一起的 按他的理解 , 人们平常所使用的语言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 , 是用来指称和描述感官经验领域中的事物 ; 但道是超验的、超感官的存在, 因而我们不能用感官经验领域所使用的语言来恰当地表述这种存在 道不可说 , 但离开人的日常语言又没有别的更好的方式来表述它虽然我们的日常语言并不适合于描述道, 但我们还得求助于语言这种工具老子感到这是出于无奈他说 : “吾不知其名 , 强字之曰道 , 强为之名曰大。
从价值论的角度,老子之道非常重视“德” 他说:道使万物生长,德使万物繁殖,质体使万物得到形状,器物使万物得到完成 因此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重视德的 道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重视,并没有谁来命令,它从来都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使万物生长,德使万物繁殖,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繁殖了万物而不自居其功,这就是最深远的德老子之道,亦具有规律、法则的意义如曰: “反者道之动即指出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其中一个总的规律就是“反” ,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和发展;同时,事物的运动、发展又总要返回到原来的基始状态老子曰: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这就是说,只要掌握了这个自古相传的道,运用它的规律,就可以驾驭所有的一切事物此外,道亦具有人生准则、规范的意义老子曰: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这里的“人之道”,即人生的准则或规范天之道是利益万物而不贼害万物, 那么作为人也应该像天那样帮助人, 而不与人争斗 人间的侯王如果能够遵守道的规范, 则万物将自己生养变化 总之,老子之道的内涵相当丰富, 有时指人生准则,有时指宇宙的根本规律,有时又指万物的本原,但“道”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明确的,即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