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古浪县土 壤 普 查 报 告古浪县土壤普查办公室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前 言古浪县第二次土壤普查在甘肃省遥感学会古浪农业区划顾问组和省、地土壤普查办公室的支持帮助下,开始于一九八三年七月,至一九八五年十月结束本次普查是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暂行技术规程》和《暂拟甘肃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分类》﹝修订本﹞的要求进行的普查前,首先进行了土壤路线调查,根据1﹕5万近期航片和1﹕20万卫片影响,编制了1﹕10万土壤类型草图(划分到亚类),制定了土壤分类系统然后以1﹕5万近期航测地形图为底图,转绘了古浪县农业区划土地资源组1﹕5万航片外业调绘的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界线,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剖面布点,以乡为单位,以土种为上图单元,到现场实地调查共挖土壤剖面1173个,其中主要剖面517个,检查剖面602个,定界剖面54个采集整段标本8个,纸盒标本953个调查剖面平均代表面积平川农区为1590亩,山区为1999亩用常规分析法,化验典型剖面132个,分层样504个,耕层农化样404个,典型土种分析项目有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酸碱度、碳酸钙及部分全钾、碱解氮、阳离子代换量、机械分析和盐分农化样分析项目有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
对农业土壤典型土种的容重进行了测定全县共测定剖面样5172项次,农化样1616项次本次普查对各类土壤面积在1﹕5万底图上以图幅控制、分级量算、按比例平差为原则,用求积仪法进行了量算本次普查的主要成果有古浪县土壤普查报告(在验收后铅印前全面进行了修改完善),县级1﹕5万、1﹕10万、1﹕20万土壤图、土壤养分图和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乡级大靖河灌区、古浪河灌区土壤普查说明书及1﹕5万土壤图和土壤养分图本次普查得到了甘肃省遥感学会古浪县农业区划顾问组和省、地、县业务部门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甘肃省农垦勘测设计院承担了部分项目的化验任务和缩图工作该院高级农艺师陈月清主持指导了普查工作的全过程,亲自编写了报告提纲,三次审阅修改了报告甘肃省土办高级农艺师李文学和武威地区土办高级农艺师罗进儒也多次指导了工作,并审阅修改了报告与此同时,省农垦勘测设计院的盛震(高级工程师)、高继(高级工程师)、李明瑞(工程师)、杜宝林(助理农艺师),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陈必寿(副研究员),省土壤普查办公室张茂康(高级农艺师)、冯瑞朴(高级农艺师)、史建华(农艺师)、司宗信(农艺师),甘肃农业大学李朴(副教授),武威地区土壤普查办公室花天崇(农艺师)、武守(农艺师)、王盛林(助理农艺师)、蔡文琴(农艺师)、冯晓琴(农艺师)王建中、周学武(农艺师),古浪县人民政府扬天生(农艺师)、古浪县区划办公室罗华山等同志也指导了普查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报告中错误缺点在所难免,望批评指正古浪县土壤普查办公室一九八七年十二月编 写:李智明(第一、二章) 崔主云(第三、四章) 陈文全(第五、六、七章)编审定稿:陈月清(高级农艺师) 李智明(农艺师)外业调查:崔主云 黄维基 严文窐 李常德 戚育全化 验:陈文全 贾学文 张淑香 刘兴芬资料整理:陈文全 崔主云 李智明 杜永窐 黄维基 朱寿年制 图:杜永窐 杜 才 冯开源 朱寿年参加部分工作人员: 甘国福 李培株 陈文红 黄玉贤 崔显云 于 萍 王素萍 杨小红 白文林甘肃省第二次土壤普查验收证书甘土壤验子第35号古浪县第二次土壤普查,从一九八三年七月起,到一九八五年十月止,完成县级土壤普查各项成果资料,符合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技术规程的要求,经检查合格,予以验收甘肃省土壤普查办公室一九八六年六月十三日检查验收组评语古浪县土壤普查工作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暂行技术规程》和《暂拟甘肃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分类》﹝修订本﹞的要求,在省遥感学会古浪县农业区划顾问组和省、地土办的帮助和指导下,从一九八三年七月至一九八五年十月历时两年多时间,基本完成了本县境内的土壤普查工作。
验收组的同志们通过听取汇报,评审报告资料及图件,听取武威地区土办对古浪县土壤普查预验意见,一致认为古浪县的土壤普查通过野外路线抽查的图斑,图斑界限准确率达87.5%,土壤普查报告、图件齐全,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及其改良利用措施基本符合古浪县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土壤类型图、土壤养分图和改良利用分区图等图件数学基础正确,图斑清晰,基本符合制图要求化验分析项目原始资料齐全,化验室计量工作仪器状态良好,各种记录完整整洁,数据基本可靠,达到了土壤普查规程的要求一致同意予以验收验收组建议在正式定稿铅印时要:1、对报告的文字,用词需修改,进一步科学化2、对剖面理化分析数据应进一步复核补充3、搞好土壤普查成果应用 参加验收成员李文学 甘肃省土地勘测设计院 副院长、高级农艺师陈月清 甘肃省农垦勘测设计院 总工程师 高级农艺师谭伯勋 甘肃省农科院土肥所 副研究员罗进儒 武威地区土壤普查办公室 副主任、高级农艺师李 朴 甘肃农业大学 副教授陈必寿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所 副研究员黄兴勤 甘肃省地矿局地质遥感站 工程师邴如英 武威地区农牧处 处长武 守 武威地区土壤普查办公室 副主任、高级农艺师王 灿 武威市农技中心 主任、农艺师周学武 天祝县农技站 副站长、农艺师孙彭力 武威市农技中心 农艺师李明瑞 甘肃省农垦勘测设计院 工程师司宗信 甘肃省土地勘测设计院 农艺师王盛林 武威地区农技中心 助理农艺师 目 录第一章 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 1一、地理位置和面积 1二、社会经济概况 1第二章 成土因素 6一、气候 6(一)气候特点 6(二)气候对土壤的影响 7二、 地形地貌 10(一)亚高山 10(二)中山 10(三)丘陵 10(四)古浪河洪积冲积平原 10(五)大靖河洪积冲积平原 11(六)风积区 11三、土壤母质 11(一)第四纪黄土 11(二)洪积冲积性黄土 11(三)红土 12(四)坡积残积物 12(五)风积物 12四、水文和水文地质 12五、植被 14(一)亚高山灌丛草甸植被 14(二)云杉林 14(三)山地草甸草原植被 14(四)山地干草原植被 14(五)荒漠化草原植被 14(六)沙质荒漠植被 14六、人为活动 15(一)施肥 15(二)灌溉 15(三)耕作 16(四)平田整地 16(五)烧荒踏荒 16(六)压砂 17第三章 土壤形成、分类和分布规律 18一、土壤形成 18二、土壤分类 19(一)土壤分类原则和依据 19(二)土种划分的指标和分类系统 20三、土壤分布规律 26(一)山地土壤分布规律 26(二)山前倾斜平原土壤的分布规律 26第四章 土壤类型分述 29一、亚高山草甸土 29二、山地灰褐土 29三、山地黑钙土 29(一)黑钙土亚类 30(二)耕种黑钙土亚类 31四、山地栗钙土 34(一)暗栗钙土亚类 34(二)栗钙土亚类 35(三)淡栗钙土亚类 35(四)耕种栗钙土亚类 35五、灰钙土 38(一)淡灰钙土亚类 38(二)沙化灰钙土亚类 39(三)耕种灰钙土亚类 39六、红土 44七、风沙土 46(一)流动风沙土亚类 46(二)半固定风沙土亚类 46(三)固定风沙土亚类 46(四)耕种风沙土亚类 46八、灌淤土 47(一)灌淤土亚类 47(二)盐化灌淤土亚类 56九、潮土 57第五章 土壤理化性质与生产性能 59一、耕地土壤养分概况 59二、土壤的主要理化性质 60(一)土壤有机质 60(二)土壤氮素 63(三)土壤速效磷 65(四)土壤速效钾 65(五)土壤代换量 66三、土壤的主要物理性质 67(一)土壤质地 67(二)土壤容重和孔隙度 68四、主要耕作土壤类型养分概况 70五、土壤结构与作物产量 71六、土壤肥力与作物产量 76第六章 土壤资源的质量评价 77一、土壤资源评价原则和依据 77二、耕作土壤资源的评价 77(一)平川灌溉类土壤 77(二)川滩旱作类土壤 79(三)山地旱作类土壤 80第七章 土壤改良利用分区 81一、土壤改良利用分区的原则与依据 81(一)分区的原则 81(二)改良利用分区的依据和命名 81二、土壤改良利用分区论述 81(一)山地黑、栗钙土水土保持林、牧、农综合利用区。
81(二)平原灌淤土、灰钙土农业利用改良区 83(三)沙漠风沙土防风固沙林牧业利用区 85三、土壤培肥措施 85(一)土壤培肥存在的问题: 85(二)土壤培肥措施 85附:化验分析方法 87第一章 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一、地理位置和面积古浪县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毛毛山东麓,北纬37°09′—37°54′,东径102°38′—103°54′,东接景泰县,南临天祝藏族自治县,西北靠武威县,东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海拔在1550—3469米之间,地势南高北低县境东西长八十八公里,南北宽六十八公里,总土地面积(本报告土资源数据均系本次土壤普查所得)5038.2平方公里(7557374亩),耕地2195888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9.1%,其中河水灌溉45.6%万亩,井水灌溉8.36万亩,泉水地0.9万亩,旱地89.5万亩;林地216999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9%;荒山荒坡2215057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9.3%;可垦荒地336540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5%;沙漠2208969.15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9.2%;河滩93608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2%;水库4306亩,占总土地面积的0.06%;线形地物和工矿居民点占地286007亩,占总面积的3.8%。
农业人均占有土地26.6亩,占有耕地7.7亩二、社会经济概况古浪县是甘肃十八个干旱困难县之一,社会经济条件比较差全县辖二十一个乡(镇),二百二十个村民委员会,一千六百三十八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二十九万八千一百零二人,农业人口二十八万八千一百四十人,农业劳动力一十二万八千六百人,占农业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点六(各乡镇基本情况见表1—1—1、1—1—2)——85.8%———3.3%之间(见表1—2)一九八一到一九八四年四年间,全县的平均总收入为2585万元,人均92元粮食年均总产为12383.5万斤,人均产粮440斤农业内部农作物布局不合理,七十年代后期以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分别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95%和5%;粮食作物内部夏秋比例为84:16,七八到八三年期间,—万亩之间,平均亩产为131—213斤其中小麦占绝大部分,正常年景为52万亩左右全县土地生产率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