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四章社会保障的经济效应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14KB
约31页
文档ID:432442270
第四章社会保障的经济效应_第1页
1/31

第四章 社会保障的经济效应重要内容第一节 社会保障与收入分派一、现收现付制的收入分派效应二、储蓄积累制的收入分派效应三、部分积累制的收入分派效应第二节 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一、有关社会保障与否增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争论二、不同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三节 社会保障与劳动力资源配备一、社会保障与劳动力流动二、社会保障与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于社会目的,维持社会稳定是它的基本功能但20世纪70年代后来,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人们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结识,逐渐从它的社会功能转向经济功能有学者干脆提出社会保障制度既是社会制度也是经济制度,并主张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改革过程中,应当设计出它的经济功能,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增进经济的高速增长(李珍: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1998)这就提出许多理论问题: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经济制度的理论根据是什么?社会保障制度从那些方面影响经济?社会保障制度如何增进经济的增长?本章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实现如下目的:⒈理解社会保障与经济的本质联系;⒉掌握社会保障制度是如何与经济发生关系的;⒊把这些理论进一步应用到社会保障的理论研究与制度、政策设计中,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科学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第一节 社会保障与收入分派社会保障制度自身是一种再分派制度,因此,它对收入分派具有直接的作用而收入分派状况如何,又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因此,研究社会保障对收入分派的影响,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科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这里,重要讨论养老保险对收入分派的影响一、现收现付制的收入分派效应(一)现收现付制的收入代际分派功能在养老保险中实行现收现付制,就是由在职一代为已经退休的一代养老,即由在职一代缴费,退休一代受益为了研究现收现付制的收入代际分派功能,不妨写出如下公式:N0=NeWθ其中:N0:退休职工人数:人均养老金Ne:在职(缴费)职工人数W:平均工资θ:费率Wθ:在职职工人均缴费即:退休待遇总额=在职人口缴费总额变形为下式:·=θ这是收支平衡式从以上公式可以看出,在平衡状态下,如果人口构造保持不变,通过代际之间的转移支付实现的收入再分派是公平的如果在职的时候人均缴费高,退休后人均待遇就高⒈人口年龄构造影响代际间收入分派的公平例如,变大了(即老年抚养比提高了),要保持平衡关系,就需要变小,如果不变,Wθ就得变大这意味着,下一代的养老承当就要加重如果人口不断的老化,各代人的承当就会不断的加重。

反之,则相反影响人口构造的因素:人口出生率、就业率、退休年龄、平均寿命这些因素都要影响代际之间的分派⒉替代率影响代际间收入分派的公平例如变大了,在其她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要保持平衡,费率θ必须提高这意味着年轻一代的养老承当将加重反之,则相反影响替代率的因素:经济增长速度、养老金调节措施二)现收现付制的代内分派功能典型的现收现付制,一般是按职工工资收入的相似比例缴费,然后,按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相似原则发放养老金由于不同个人的工资收入不同,必然发生由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转移收入的状况,由此变化初次收入分派的格局设为人均养老金,高收入者的人数及平均工资分别为N1和W1,低收入者的人数及平均工资分别为N2和W2,不考虑收入代际转移的因素,则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Tr为高收入者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与其养老收益的差额低收入获得的转移收入也是这个差额以公式表达为:Tr=N1(W1θ-)=N2(W2θ-)影响代内分派的因素,工资水平的差别外,还涉及工作人口参与工作时间的长短及退休人口退休后的余命的长短一般状况下,高收入阶层的家庭成员享有更长时间的教育而进入工作期较晚,缴费时间缴短;同步,有较好的生活、医疗和保健条件,平均寿命要长于低收入家庭成员。

在美国,低收入者的死亡率是高收入者死亡率的5倍;在荷兰,最高收入阶层人口的预期寿命比最低收入阶层人口的预期寿命长7年因此,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在进行代内的收入再分派时,有也许浮现低收入者向高收入者的收入转移,这事实上是一种不公平的收入再分派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的代内分派效应取决于上述三个方面:即工资收入差别、参与工作时间长短的差别和退休后余命的差别的综合影响由于不同收入水平的人口工作时间、退休后余命的差别一般比其收入差别小,因此,总的来说,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一般有助于低收入者固然,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有不同的具体实行措施从缴费看,有累进比例缴费或者类退缴费比例;从受益看,有按退休前工资比例发放、按基本生活需求发放、按老年人的资产状况发放等不同的缴费和发放措施,对收入分派有不同的影响三)现收现付制养老制度可持续运营的条件按照萨缪尔森的分析,在退休年龄和平均寿命不变的条件下,老年人口的比例由人口增长率决定;工资水平以经济增长率为基本,并直接影响工资收入者的生活消费水平如果人口增长率和工资增长率都不发生变化,由下一代承当上一代的现收现付养老制度就可以无限地运营下去在这种条件下,参与现收现付的养老金筹划,每代人都可以获得约等于人口增长率和工资增长率之和的“生物收益率”。

如果人口增长率或工资增长率不断下降(人口老化或替代率提高),要履行向本来缴费人口支付养老金的承诺,就必须不断提高缴费率,否则,就会发生支付危机为了更清晰地理解“生物收益率”概念和现收现付制的养老制度可持续运营的条件,下面做某些简朴地数学推导:设第一代在职工作人口数为P,平均工资收入为W,政府对她们的工资课税税率为θ,则政府对她们征收的养老税金额Pt为:Pt=PWθ在现收现付制下,第一代退休后由第二代提供的养老保险税(费)供养当人口增长率和工资增长率分别为ρ和δ时,第一代工作人口退休后可从政府获得养老金收入Pr为:Pr=P(1+ρ)·W(1+δ)θ当人口增长率ρ和工资增长率δ为正数时,第一代工作人口退休后可从政府获得的养老金收入Pr不小于政府对她们征收的养老税金额Pt这个比率是:Rp=-1=-1=(1+ρ)·(1+δ)-1≈ρ+δ其中,Rp=ρ+δ就是所谓的“生物收益率”,事实上就是上一代人缴纳养老金的回报率在退休年龄和平均寿命不变的条件下,ρ和δ为正数时,每一代参与养老保险的人都能获得大概ρ+δ的回报当ρ和δ下降时,要兑现政府的养老金承诺,就只能提高在职人口的费率,否则,就会发生支付危机。

1966年,亨利·艾伦在萨缪尔森“生物回报率”概念的基本上,应用生命周期消费函数,进一步分析了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制度实现资源配备代际帕累托最优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人口增长率和工资增长率之和不小于市场实际利息率即生物收益率不小于市场实际利率按照艾伦的分析,一种人成年后的生活分为工作期和退休期,如果个人储蓄养老,并按政府的税率进行个人储蓄,个人储蓄的收益率为市场实际利息率r,当生物收益率不小于实际市场利率,即Rp>r时,意味着个人参与现收现付养老保险的收益率不小于或等于个人储蓄养老的收益率,个人参与养老保险可以改善其福利水平,符合帕累托最优原则否则,当Rp<r时,个人参与养老保险的收益率不如个人储蓄的收益率,不仅能改善其福利水平,还会使福利受损,不符合帕累托最优原则二、储蓄积累制的收入分派效应有劳动者或用人单位从各自的收入中向职工的个人帐户缴纳规定数目的供款,由一定的机构集中用于投资,将供款及投资收益作为参与保险的人的养老基金,谁供款谁受益,受益的多少与供款的数量联系如果不考虑财政补贴因素的话,这种制度体现的重要是个人在生命周期的收入再分派,起不到在同代人内部公平收入分派的目的从长期看,储蓄积累制与现收现付制相比较,突出的长处是不会导致代际收入分派的不公平。

从货币形态上看,由于是自己为自己提供保障,不管人口比例如何变化,都不会发生强制性的代际收入转移正由于如此,被用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实行基金积累制的条件即局限性:⒈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制过渡过程中的两重承当问题⒉从资源配备角度看,基金积累制在一定条件下才干优于现收现付制从货币形态上看,如果集中投资的收益率不小于市场利率,它可以实现帕累托配备;如果集中投资的收益率不小于生物回报率,它优于现收现付制由于投资具有风险性,因此,基金积累制也具有风险性从实物形态上看,无论何种养老制度,都不也许用自己发明的产品为自己养老,而只能如下一代发明的产品为上一代养老只有当储蓄积累制可以在微观方面实际增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宏观方面有助于实现总供应和总需求平衡时,储蓄积累制才故意义⒊基金制的管理和运营是需要成本的据米切尔等人的研究,基金积累模式的管理成本要比现收现付制高⒋基金积累制也许是有助于富人的政策它有助于增长高收入者老年期的收入一是高收入者缴费多;二是国家的税收减免和承当通货膨胀风险三、部分积累制的分派效应⒈代际、代内、生命周期三方面的再分派⒉兼顾代内公平分派和应对人口老化⒊双重承当问题四、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在封闭经济的条件下,一种国家的社会最后产品价值——国内生产总值(GDP),从使用的角度看,最后形成消费和投资两大部分为了研究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我们把消费划分为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两部分,再把居民消费划分为在职劳动者消费(涉及在职劳动者本人消费与抚养子女的消费)和老年人(退休人员)消费两部分设定下列符号:α=,β=,γ=这样,有国民经济总量的恒等式:GDP=消费+投资=在职人员消费+退休人员消费+政府消费+投资=在职人员人均消费(在职人员人数+γ退休人员人数)(1+β)(1+α)两边同除以在职人数,上式成为:劳动生产率=在职人员人均消费(1+γ老年抚养比)(1+β)(1+α)将上式动态化,如下标1表达报告期,下标0表达基期,则:劳动生产率指数= (1)假设γ、β、α不变,且δ=为在职人员人均消费指数,则上式可以简化为:劳动生产率指数=δ· (2)如果劳动生产率不变,即劳动生产率指数等于1,则有:=上式表白,老年抚养比变大,在职人员消费就变小,且由于假定γ不变,退休人员的消费也要变小第二节 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一、有关社会保障与否增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争论 (一)现收现付制对储蓄的影响⒈马丁·费尔德斯坦的观点:“储蓄挤出论”哈佛大学的马丁·费尔德斯坦1974年提出,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再分派功能,也许会挤出个人储蓄,从而,减少国民储蓄率,减少经济增长所需的资金积累,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保障的挤出效应①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一国的生产总量可以从两个方向计算。

从收入方面看,它是工资、利润、利息、地租等生产要素的收入的和;从支出的方向看,它等于消费和储蓄的和消费涉及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因此,储蓄等于GDP与消费的差 一国经济的增长来源于劳动和资本,而资本是由投资转化而来的,投资又来源于储蓄,因此,储蓄是资本增长的必要条件马丁·费尔德斯坦觉得,社会保障会通过两个方向相反的力量影响个人储蓄一种力量是“挤出储蓄”的,即人们既然可以从公共养老金筹划中获得养老金收益.就也许减少为退休期消费而在工作时期积累财产的需要.这叫做“资产替代效应”;另一种力量则是“挤进储蓄”的,即由于现收现付制提供了较为安全的退休待遇,也许会诱使人们提前退休提前退休则意味着工作期的缩短和退休期的延长,这反过来又规定人们在工作期有一种比较高的储蓄率,这叫做“引致退休效应”个人储蓄的净效应就取决于这两个方向相反效应的力量对比如果资产替代效应不小于引致退休效应,个人储蓄就会减少;如果引致退休效应强于资产替代。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