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关于陶渊明的诗歌鉴赏

1518****093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5.13KB
约12页
文档ID:237049426
关于陶渊明的诗歌鉴赏_第1页
1/12

关于陶渊明的诗歌鉴赏   大家知道,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的诗歌体例,为我国古代诗歌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但又不浅薄,读后使人感到淳厚有味,富有意境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静美画面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陶渊明的诗歌鉴赏,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陶渊明诗歌鉴赏一   《移居 其二》   魏晋-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作品赏析:   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实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尝,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如农家口语,但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却生动显明 苏轼云:“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读有奇趣如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rsquo;又曰:‘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rsquo;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异,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悟体现出“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简单却艰辛”(王安石语)的奇妙构思   注释:   (1)这首诗写移居南村后,与邻居们同劳作、共游乐,建立了密切无间的友情同时,对躬耕自岭的生活也表示了适意与满意   (2)登高:登山,指游赏赋新诗:即作新诗   (3)更相呼:相互招呼斟酌:指饮酒斟:执壶注酒酌:饮酒   (4)农务:指农忙时与下句“闲暇”相对,辄:就,总是   (5)披衣:谓披上衣服去串问   (6)此理:指上述与邻居交往的乐趣将:岂,莫非无为:不要去兹:离开这里   (7)纪:经营,料理不吾欺:即“不欺吾”   译文:   春秋之季多朗日,登高赏景咏新诗   经过门前相呼喊,有酒大家共饮之   农忙季节各归去,每有闲暇即相思   相思披衣去串门,欢言笑语无厌时   此情此趣岂不美?切勿将它轻抛弃   衣食须得自料理,躬耕不会白费劲。

  陶渊明诗歌鉴赏二   《饮酒》 其一 — 其十   其一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这首诗以失群鸟依孤独松,比方自己隐居守志,终身得所   一只惶惶担心的失群鸟,日暮还在徘徊独飞没找到合适的栖息之处夜晚叫声悲切,依依恋恋,不愿远去因遇孤生松,收敛翅归依寒冷的劲风使万木凋谢,而松树独不衰我像这只飞鸟一样,终于找到归所,千载不相违   其二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有些树木,比松树高,遮掩了松树的雄姿但寒冬到来,万木凋零,只有松树更加郁郁葱葱作者要学习松树的风格,为人品行要坚贞,要高尚   青松在东园,杂树没其姿等到严霜降,众树凋零,唯见青松卓然挺立当松树许多连成林时,这种品质不被人看重。

孤松挺立,人才称奇独自饮酒,时复远望想到自己这一生,似乎在梦幻里人生岂能被尘俗的羁绊拘牵!   其三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三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这首诗是说三代以来,人们是非不分,只是顺应时势随声附和作者要与世俗背驰,要追随秦时夏黄公,绮里季等在商山隐居的四隐士,避世隐居   世上人们的行为有千万种,谁知怎么叫是,怎么叫非?有些人只简洁粗略的从事情表面看是非,就随着别人表示赞誉或诋毁夏商周三代以来,这种事情许多,但豁达之士有自己的主见,不随声附和世俗中愚妄之辈盛气凌人,但自己不能雷同,决计归隐   其四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这首诗写作者饮酒食菊,远离世情世情既远,就可以怡然自得   秋天是菊花最佳的时候带着露水,采菊浸酒而饮,菊香和酒香融为一体,极佳。

屈原《离骚》中说:“朝食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因为菊为傲霜之品,所以食菊能修身自洁饮此忘忧之酒,使感情更加超凡脱俗虽说是对菊独酌,但兴致很高,饮之不足太阳落山,群动皆息,飞鸟归林我在东窗下长啸一声,?且舒怀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这首诗写自己心与世俗远离,所以身在尘世,而心能感受超尘绝俗的真趣   自己虽构屋居住人间,但没有世俗车马往来的热闹这是因为自己的心远离尘俗,所以即使身居闹市,也如 同在偏远的地方一样,不受干扰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这两句是说无意中偶见南山,从南山胜境和闲情逸致的心情,与自己隐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日落时分,山景尤佳,飞鸟相伴而还万物各顺其自然,这里有很深的奥妙,欲辨而忘其言不能辨   其六   早晨闻扣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繿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行回!”   这首诗假托田父与自己的问答,来表示终身归隐的坚决看法,以答复那些好心劝他出仕的人   早晨闻见扣门声,没等穿好衣裳就跑着去开,原来是好心的老农,提着酒,打远来问候我,劝慰我,怀疑我的所作所为不和时宜,违反世俗田父说:“破衣茅屋,不是高栖之地,整个社会都崇尚同流合污,希望你也能同流合污屈原在《楚辞"渔父》中说:‘世人皆浊,何不汩其泥而扬其波?’”   诗人回答田父说:“深感父老好心相劝,但自己的天性很少能与人和谐一样重返仕途诚然是可以学的,但违反自己的本性去做,岂非糊涂!暂且一起欢饮吧,我的车驾不行能返回归隐的决心已定,再说也没用   其七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这首诗把醉者醒者加以比较,认为醒者拘与世俗之见,显得愚钝可怜;醉者能勘破虚伪,倒见出他的醒悟。

说明世事昏昏,不堪闻问,只好用沉饮迷醉,以示愤慨   有二客虽同一居处,但取舍看法完全不同一客常独醉,一客终年醒两个人相互讥笑,对方讲的话,谁也听不进去醒者当心拘谨是多么愚钝,醉者颓然狂放倒比较聪慧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说:“醒非真醒而实愚醉非真醉而实颖”告知那些醉酒的人,日落后应当秉烛夜饮   其八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愿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作者感叹自己少年好六经,有济世之志,而世道艰险,淹留无成乃安道守贫,隐居躬耕,甘历饥寒之苦,而又孤独没有知己   少年时很少与外界人事交往,所好者是儒家六经现在已经年岁高了,但学业停滞事业无成自己抱着“君子固穷”的节操隐居田园,历尽饥寒之苦悲风攻击破屋,前庭长满荒草因为饥寒不能入睡,所以披衣起来,坐待天明偏偏晨鸡不愿报晓,夜显更长现在已经没有能理解自己的知己,所以我的所作所为,终将受到掩蔽而无法表明   诗中的孟公,是东汉刘龚的字。

据《高土传》记载,东汉张仲蔚隐居不仕,“常据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生,不治荣名,时人莫识,唯刘龚知之   其九   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作者用幽兰待清风以显其芳香,比方自己怀才待机然而仕途险恶,鸟尽弓藏,所以只好隐居以芳香自守   生长在前庭的幽兰,饱含芳香,等待清风吹来因为清风才能把它的芳香吹到远方,以别蒿艾我现在似乎失去方向,不认旧路我想隐居田园,顺其自然,路子就能走通我觉悟到归田隐居是对的,因飞鸟已尽,良弓该保藏了   其十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愿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这首诗作者借西汉末年扬雄表达自己的志向扬雄字子云王莽篡汉时,那些巧言善辩之士,歌颂王莽称帝是天意,因而都得到封赏扬雄不愿趋炎附势,因而没有封侯   扬雄生来好酒,家贫不能常得,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带着酒肴向他请教释惑,才能有酒喝。

他有酒就饮尽,有疑难问题都能解答当然,你问他攻伐别国的计谋,他不愿说因为仁者考虑问题慎重仔细,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2页 共12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