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要素及体系建构 3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实际效度会直接影响评价结果,更重要的是会给学校的人才培养带来系列连锁反应因此,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科学筛选和设计评价要素,系统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3.1 评价要素根据就业质量的定义,结合高校毕业生就业实情,本文认为就业质量评价要素可以从以下量化指标进行框架性描述1)个体要素首先是就业状况,包括就业单位性质、岗位性质、行业流向、地域流向等方面这些指标虽然无法直接体现就业质量,但是,结合其它主客观影响因素,也会对就业质量评价起到重要影响作用如毕业生在国家重点行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等方面的就业情况,以及在国家政策导向就业方面的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在适应和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促进行业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与价值;其次是劳动报酬,包括收入水平、福利及社会保险等;然后是工作条件,主要包括工作环境(劳动合同、劳动安全等)、社会保障(包括福利保障等)、人际关系、企业文化等方面:最后是职业发展,主要包括学习机会、岗位晋升、才华施展与民主权利4个方面[12]。
2)学校要素主要包括毕业生就业状态是否符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成才,以及是否影响学校社会声誉等方面3)用人单位要素用人单位主要指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军队及其它社会服务公益机构等,其对就业质量的评价主要包括毕业生入职意愿、素质能力、职业道德、工作绩效等方面4)家庭要素家庭对就业质量的评价主要包括“望子成龙”愿望实现度、子女素质能力认可度、十几年教育成本回报率等方面虽然不同家庭与毕业生个体评价可能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冲突,但总的来说,可以提炼出一些主要要素5)社会要素主要包括社会民众对高校人才培养和毕业生能力素质的常识性判断,比如对大学品牌的美誉度、对优秀学生的接受度、对学生社会贡献的认可度等,也包括第三方评价机构对高校与毕业生的客观评价3.2 评价方法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影响要素在评价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它们的作用更多体现为互相影响后的合力,而这种合力也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重要方面1)主客观要素相结合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影响要素中,虽然主客观要素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划分和界限,但是,它们间也存在紧密联系,相互之间不可分割如劳动报酬这一客观影响要素同时也是毕业生个体满意度的基础,劳动报酬高的毕业生往往满意度也较高。
主客观要素由于内在机理相互联系而产生交融作用因此,既能对就业状况进行客观描述,也能对主观感受进行合理评价,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完整性和科学性2)定性定量要素相互补充量和质是事物的两个方面,也是评价指标建构的主要内容,它们之间互为联系和条件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影响要素中,既有定性指标如工作环境、就业状况等要素,也有定量指标如酬金、满意度等要素,定量要素与定性要素之间互为补充,弥补了各自在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时的局限性这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够让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结果具有直接的说服力——数据的体现,也能够具有逻辑的因果说明——事实的阐述,两者相互补充,可以进一步提升评价的准确度[13]3)宏微观要素相互交叉高校毕业生就业既是宏观层面国家和社会关注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又在微观层面涉及每一个毕业生个体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其质量评价也包含宏观的影响要素和微观的影响要素只有从更高层面分析和研究就业质量,才能更好地发现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揭示其内在规律;而从微观层面观察,更能发现社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3个主体在就业过程中各自的行为活动,及其所呈现出来的思考、困惑和情绪,更能展现其思想和行动全貌。
这些互相交叉的宏观要素和微观要素,既丰富了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内涵和方式,也赋予了就业质量评价之外不可估量的价值[14]3.3 评价体系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毕业生个体为中心进行设计,包括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针对每个二级指标有5个满意度等级,分别赋予相应权重,具体见表1表1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满意程度及分值权重(%)分数极为满意很满意满意很不满意极不满意毕业生就业状况6543230劳动薪酬98764工作条件76543高校发展空间8765330专业对口度76543工作与学生匹配度87653培养目标达成度151311106用人单位入职意愿4321020素质能力65432职业道德47653工作绩效65430家庭子女素质认可度4321010子女工作满意度65432社会美誉度4321010贡献度65432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几点说明:①一级指标基本覆盖就业质量评价的5个维度,二级指标基本反映不同群体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客观评价维度,其中既有客观要素,也有主观要素;②毕业生个体是评价的中心,排列第一,权重占30%高校是就业质量的第二关注对象,位列第二,权重占30%。
用人单位对就业质量有一个过程性、阶段性评价,位列第三,权重占20%此外,家庭所占权重为10%,社会所占权重为10%;③每个二级指标重要性程度不同,权重分配也不一致针对每个二级指标的5个满意度分数分配也存在差异,有的为有序递减,个别特殊项目“极不满意”为0分;④指标体系在指标或权重分配方面还有待完善,需要在实践应用中不断修正4 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4.1 计算公式要构建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质量评价体系,首先要对毕业生个体就业质量进行评估,然后利用个体就业质量分值的总和除以个体数量,即可得出该校就业质量值[15],用公式表示为:Q=Q1+Q2+Q3其中:Q表示一所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质量,Ql表示年度测评中第一年第一次测评的毕业生总体就业质量,Q2表示年度测评中第二年第二次测评的毕业生总体就业质量,表示高校毕业生本次测量个体就业质量的平均值,q表示高校毕业生本次测量的个体就业质量,N表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个体人数4.2 样本确定为了确保样本数据的覆盖面、代表性和可信度,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测试前应对样本基数进行确定[16]毕业生和高校在体系中权重最重,因此,样本量应不低于1000,其中,毕业生需覆盖所有专业学生;用人单位样本量应不低于800;家庭和社会样本量应不低于500。
4.3 样本统计及应用样本确定后,针对5类群体进行测试,各自对照评价指标体系中涉及的问题,分别进行等级评分,最后进行汇总统计5类群体独立评分值相加,得到指标体系测试数据,所有样本测试数据相加再除以样本数量,得到该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最终评价数据该数据既可以纳入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之中面向社会公开,也可以通过高校官网进行公开,供社会各界参考借鉴5 结论与建议本文综合国内外部分研究成果,从满意度角度提出了就业质量评价影响要素,并以毕业生为核心建构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该体系简明扼要、便于操作,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但是,该评价体系也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毕业生就业观念的时代变迁、企业对毕业生素质需求的因势而变、高校办学特色与人才定位的调整等,都可能使评价体系的部分内容失去效度因此,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该评价体系同时,本文认为任何一个评价体系都有自身的一定缺陷,为此提出如下建议:①毕业生对就业质量的判断,应该是短期且存在较大差异的因此,毕业生最重要的还是在专业框架内,根据人才培养定位,不断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和自身综合素质,包括入职适应度,以尽快适应职场,不断提高职业专业度和事业竞争力;②高校不能完全以评价体系反映的测试数据作为唯一依据来评判学生素质、就业工作成效及就业质量,应定期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修正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③企业在毕业生进入职场后应该承担相应责任,努力为他们创设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了解他们的个性化需求,重视他们的表达权和合理化意见建议,根据能力水平高低制定相应的工资和绩效标准,使工资增幅符合预期,建立公平合理的职位晋升机制,让那些真正有能力的毕业生得到提拔和重用,实现自身职业价值和社会价值[11]。
参考文献:[1]楚旋,张莉.国内外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16(4):137-141.[2]杨春.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标准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20.[3]杨河清.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人才,2007(8):28-29.[4]谭璐.地方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方法研究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9(7):119-121.[5]杨益成.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2014(11):94-96.[6]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改革与战略,2007(3):71-74.[7]王广慧.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5(3):31-37.[8]柯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7):82-84.[9]陈静,张其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标准体系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5(2):95-99.[10]陈欢,刘春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2(12):57-60.[11]卫铁林.基于AHP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模型构建[J].教育与经济,2013(2):43-47.[12]宋丽贞.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118-121.[13]马天威,马静涛.国外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经验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73-75.[14]杨芳,樊明方.创新视域中我国大学管理体制改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7):111-113.[15]杨其勇,张杰.“五个满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估体系的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151-155.[16]马永红,刘晓静.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共享能力评价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2):137-139.[17]赵俊英.经济增长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非一致性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5,32(1):160-166.作者简介:吴新中(1970—),男,四川苍溪人,重庆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与就业创业等;董仕奇(1981—),男,山东广饶人,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编辑部助理,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