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训诂学复习资料全

人***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2.46KB
约18页
文档ID:471583591
训诂学复习资料全_第1页
1/18

贰 练习题 学号 成绩一、填空1、 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被叫做小学,又叫做—汉学—或—朴学—,包括文字学、 音韵学 和训诂学三个分支学科2、 训诂发生于先,始盛于汉,极盛于__清代 ;训诂之为学是由__《尔雅》 建立的,而第一个提出“训诂学”这一名称的学者则是___黄侃 3、 作为术语,“训”、“诂”二字单称最早见于 《尔雅》 一书;而二字连言则最早见于《毛传》一书,此书的全称是《 诗故训传 》;“训诂”复语在__汉__代已经用得很普遍4 、 “谓”这一术语的基本作用是 解释具体义 ;段玉裁认为用来“义隔而通之”的术语是“_犹___”;标志被释词属于名词的术语是“__所以 ”;“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的作用是___声训 5、《说文》:“天,颠也这一训释,从训诂构成看,属于___声训 ,而从训释方式看,则属于___直训(语词式) 6 、训诂学的本体即研究对象是___训诂 ;而训诂学的任务,按黄侃的话说,是“ 论其法式,明其义例 ,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7、 “自”、“止”、“之”、“孔”、“各”、“天”、“朱”、“武”、“叔”、“特”等十字的本义分 别是—鼻、足、到…去、囟门、来到、头(首、)、树桩、征伐、拾取、牛父(公牛)。

8、 《墨子》“野于饮食”《左传》“室于怒而市于色”这两个语句的辞例是___倒文____;《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辞例是___对文____;《论语•述而》“富 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孟子•离娄》“文王视民如伤, 望道而未之见”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变文 ;《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子•主术训》“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_变文___;《礼记•玉藻》“大 夫不得造车马”,《史记•仓公列传》“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孔雀东南飞》“我有亲 父兄,性情暴如雷,,这三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复文 9、 ____《尔雅》____、《说文》、《方言》、___《释名》 是成书于两汉的四大辞书,其中《方言》的全名是《 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著者是__扬雄 10、“三礼注”的著者是东汉的大训诂家__玄 ;所谓“《史记》三家注”是指__裴骃 的《史记集解》、守节的《 史记正义 》和司马贞的《 史记索隐 》;唐代__颜师古 的《汉书注》、陆德明的《 经典释文 》、善的《 文选注 》、孔颖达的《 五经正义 》、释玄应和释__慧琳 的《一切经音义》等,都是重要的训诂著作;所谓“段王之学”的“段王”是指 段玉裁 王念 ,所谓“王氏四种”是指 《广雅疏证》 、《读书杂志》、 《经义述闻》 、《经传释词》这四部书;清代训诂大家很多,如着有《 古书疑义举例(或“群经平议”或“诸子平议”) 》的俞樾、着有《 》和《墨子间诂》的___诒让 。

二、名词解释1. 训诂: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 “解故”等,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 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 法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1.2.2 “训”、“诂”、“训诂”的字面意义和字面形式字面意义就是普通的词汇意义,概念、术语意义通常都是由词汇意义经过专门化、单纯 化而形成的,所以了解相应的词汇意义是理解概念涵义的基础古人的上述解说,《尔雅》、《说文》讲的都是字面意义训”,《尔雅》解释为“道”, 应该读为“导”,就是《说文》的“说教”说教”,段玉裁注解为“说释而教之”,用今天 的话说,就是解释并且传授给别人'诂《说文》解释为“故言”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古 语、古代汉语训诂”,根据《尔雅》、《说文》,的解释,“训”和“诂”组合起来的意思就 是:解释古语这和术语的涵义已经很接近了因此,孔颖达、段玉裁、澧都是由解释字面 意义进而阐述概念涵义的训诂”的字面形式,也就是写法、组合、次序,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而是有一个相 当长的形成过程最初是单称分说的,始见于《尔雅》的篇名“释诂”、“释训”。

组合为复 语,最早见于《毛传》,全称是“诗故训传”,“诂”写作“故”,而且还与“传”并列使用 《尔雅》草创于战国末、定于汉初,《毛传》是西汉初的著作,大约到西汉末,出现了“训 诂”这个字面形式1这个过程大约历经100年就是“训诂”出现之后,学者们也时常使 用之前的形式,上述马瑞辰的解说就是针对这种现象的1.2.3 今人的定义上引古人的解说,是后人认识“训诂”涵义的基础,尤其是郭璞和澧的论说,指出训诂 产生的原因是语言的时空特点即时代性和地域性,为后人定义“训诂”提供了基本依据下 面是今人对于“训诂”的一些定义:这种工作一一顺释故言的工作便叫作“训诂”或“训诂” 2训诂的任务是解释语言3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叫做训诂4 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5解读古书的词句6在古、今人的这些论述中,黄侃的定义,居于古今,承前启后:既深得《尔雅》、《方 言》的精髓,继承郭璞、澧等观点的精华,融通古人精神,确定了训诂的基本容;又具有发 展的前瞻性,特别提示了用来解释语言的“语言”即训诂语言这一新元素,丰富了训诂学的 容现在,我们把以黄侃为代表的古人、今人的有关论述概括为一个定义:训诂就是用今 语解释古语、用通语解释方言。

1.2.4 我们的定义上面这个定义是训诂学迄今为止的理论结晶,但是并不是终结,关于“训诂”定义的 理论探讨,看来还有拓展的空间c因为有不少训诂材料的事实,用这个定义解释不了 c比如: 例,《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1 i 一例”《释名》:“腕、宛也,言可宛屈也2 _ 例.,《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疏不熟为馑3例"《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玄注:“同门曰 朋,同志曰友 例.《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水中可居者曰洲5 例”《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6_” ~1 如扬雄《答刘歆书》:“蜀人有严君平、临邛有林闾翁孺者,深好训诂,犹见輶轩之使所奏言又如《汉 书•扬雄传》:“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2 齐佩瑢《训诂学概论》第 6 页,中华书局,19843 洪诚《训诂学》第4 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4 陆宗达《训诂简论》第 2 页,北京出版社,1980.5 郭在贻《训诂学》第2 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6 赵振铎《训诂学纲要》第4 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例"《诗•墉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毛传》:“天谓父也7 * ~ ―例"《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章句:“美人谓怀王也8 ~ 例“《说文•玉部》:“珣,读若宣——9例,“《礼记•明堂位》:“天子皋门玄注:“皋之言髙也10 ~~例,,《诗•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11 - 1—~例”,《诗•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玄笺:“毋,禁辞这些例子都不是用今语释古语或用通语释方言的:例1、2是推求语源的,例3、4是辨析 同义词的,例5、6是界定词义的,例7、8是讲解词的言语义的,例9、10是指出本字的, 例11、12是指明虚词的显然,已有的定义还不能概括训诂的全部容,而定义中“解释”一词的概括度也不够 有的学者可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比如郭在贻定义里“疏通”两个字,不是不经意的,可能 是想弥补“解释”的概括度;陆宗达用“扫除…障碍”来表示,用意在回避“解释”这个字 眼不过靠弥补、回避可能无法彻底解决问题,要彻底解决问题,恐怕还得在问题的根本上 作探讨这个根本就是定义与事物的关系事实上,任何一个定义都只能揭示相应事物某一方面 的性质、特点,换言之,同一事物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止一个的定义的。

训诂”这 一事物也是如此已有的“训诂”定义是从语言的时空性角度对训诂容进行描写的,而语言 除了时空性,还有其它特性,比如形、音、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语言的时空性往往是通 过形、咅、义关系曲折而隐蔽地表现出来的,所以训诂也往往着眼于揭示形、咅、义关系的 曲折性和隐蔽性,上述12个例子,总的来说,就是揭示形、音、义的种种关系的从这个 角度,我们把“训诂”定义为:表述古代汉语的形、音、义关系如果说,已有定义是一个描写性定义,那么我们这个定义可以叫做解释性定义我们认为, 这两个定义从不同角度揭示“训诂”的涵,各有各的价值,它们应该共存互补,而不是互相 否定实际上,还可以从训诂语言的角度考察“训诂”,将“训诂”定义为'用元语言表述 对象语言”,这将在《训诂的语言》一章讨论由于这个定义与已有定义有很大不同,特作 以下说明:(一)定义里用“表述”而不用“解释”是因为并非所有的训诂都以解释为目的比 如熙《释名》:“日,实也日"本来很好懂,熙这么一说,反而不好懂了,所以熙这一条 训诂的目的显然不是“解释”《说文》一书这样的例子也俯拾皆是,如上举例1 “木,冒也” 这样的训诂,如果被看作解释,那是有问题的。

善国批评许慎说:“以冒训木,已犯了声训 的附会,后世经传里面,大约没有把'木'训为'冒'的吧!”7其实推源并非“解释”,雍 长说得很好,声训(推源)“不是为了解释词的所指义”8实际上使用“表述”并不是我们 的创造,而是王宁首先使用的,她说:“训释是对词义的表述9我们认为“表述” 一词很 赅备,既能包括“解释”,又能包括“解释”以外的容,是很合适的训诂定义的理论语言二) 我们在定义里用“古代汉语”作限定,是因为:首先,训诂属于语言学围,毛、 以来的传注,有许多不属于语言学围的容,我们认为不应列在训诂学研究对象里面:其次, 训诂属于古代而非现代的汉语的研究三) 我们说“形、音、义关系”把“形”即字形也包含了,而字形并不是语言要素 这是因为古代汉语的材料毫无例外的都是文献书面语言,都是用汉字记录的:而汉字的基本 特性又恰恰是表意文字.即字形具有表义作用.因此汉语的意义与汉字形体便有了普遍而深 刻的关系,训诂也就必然地要表述形、义关系尽管我们就“训诂”的定义问题作了新的探讨,但是这个定义仍然存在问题主要有这 样两点:1、形、音、义三者在这个定义里似乎具有同等的并列地位,而事实上训诂是以意 义为本位的,即以解决语言意义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

2、语言意义不仅仅是词义,还有短 语、句子、句群乃至篇章的意义,因此训诂实际上也要考虑语法、修辞与语言意义的关系, 这一点,这个定义未能涵盖我们期待能有更理想的定义,这里不揣浅陋,抛砖引玉而已2.注疏: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对一切古书的注解,狭义专指对儒家经典的注解 以使用狭义为多就狭义而言,又有总称和分指的区别分指为“注”和“疏”:注是汉古 注,是对儒家经典的首度注解:疏是唐宋义疏,是对儒家经典的二度注解及对汉古注的再注 解疏有一个不成文的原则,叫“疏不破注”或“疏不驳注”,所以有一定的保守性总体 而言,“注”重训诂而“疏”重义理注疏”还是统称,“注”的别名有“故训传”、“传”、 笺”、“注”、“集解”、“解诂”、“章句”等等,不一而足,统称则为“注”:“疏”也有叫做“正 义”的3.许:指东汉的许慎和玄,是两汉最有成就的训诂学家许慎著有《说文解字》,是“小 学家”训诂的代表:玄今传《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合称“三礼注”,是经学家训诂的代表4.造意:《说文》对汉字形体构造意图。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