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论文-跨文化交际[摘要]由于汉英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差异,许多日常行为在两种语言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本文旨在通过比照分析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异同点及常见的语用失误,使大家进一步了解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及语境中被正确使用,才能表达出它们的交际价值,这对我们的日常交际、英语教学及语言研究有极大的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汉英文化差异 褒奖语及应答 语用失误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局部,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语言使用除了受到结构规那么,即语音、词汇、语法等的制约,还会受到使用规那么的制约,这儿的使用规那么即指语言所属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决定语言使用是否得体由于文化的迁移,外语学习者常常会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套入新的语言文化中,而“文化既有其统一性、延续性和共有性,又有其差异性和变化性〞〔胡文仲,1985〕 褒奖行为这种社会现象存在于每个社会群体,存在于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们的交际活动,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联络感情,稳固和加强交际者之间的团结,起到社会润滑油的作用。
美国语言学家Pomerantz指出,褒奖语是一种支撑性行为〔supportive action〕,也是一种评价性行为〔assessment action〕,也就是说,称赞语不仅有称赞的性质,也有评价的性质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汉英文化在褒奖这一言语行为上的相似点及文化差异,并对由此产生的语用失误作一分析,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在跨汉英文化交际时如何恰如其分地称赞对方并知道怎样对对方的称赞做出正确得体的语言回应,这对我们的日常交际、英语教学及语言研究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相似点 1.注重礼貌待人 言语交际中所表达的礼貌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恭敬的态度和礼貌的语言 英语文化中也充分表达了对言语行为中礼貌原那么的表达利奇〔Leech ,1983〕在前人研究的根底上,从语用学和人际交往中修辞的角度,对交际活动中的礼貌原那么进行了新的归纳和分类,即由得体准那么〔tact maxim〕、慷慨准那么〔generosity maxim〕、赞誉准那么〔approbation maxim〕、谦虚准那么〔modesty maxim〕、一致准那么〔agreement maxim〕和同情准那么〔sympathy maxim〕等六个准那么构成。
后来的一些东西方学者相继从不同角度对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探讨,使礼貌成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礼貌原那么反映到行为中,在称赞、感谢等表达上,汉语和英语存在着不少相似之处如, 〔1〕 你做的饭真好吃 〔2〕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2. 提倡谦虚态度 一般认为谦虚是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美德,但是,在英语文化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汉语的谦虚表达中,对于来自对方的称赞和评价,一般不采用全面赞同的应答,而采取“缩小规模〞来表示同意的策略如, 〔1〕 甲:你刚刚唱歌唱得真好听 乙:是吗?不过我觉得我没大放开 〔2〕 A: You have a nice one-room apartment. B: Yes. The rent is expensive. It is a burden. 说话人通过赞同、认可来称赞对方的行为,听话人通过谦虚、礼貌的态度来应答,从而创造出“和〞的气氛,这是汉英语言在会话中的典型表现褒奖行为带上了社交礼节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维持了人们之间的圆满关系 3.讲究协调和谐 很多东方国家包括中国有史以来在社会结构上一直是家族式的,形成一种聚合模式,其特点是从众意识较强,不想突出个人,注重与他人“和为贵〞。
我们不难发现在学校里,有些说话讲究艺术性的老师批评学生时很讲策略,如你的文章写得很好,要是字再漂亮些就更棒了老师把批评书法和称赞文章结合起来,减弱了批评的味道,学生容易接受,对维护和谐的师生关系起到了良好作用中国有以“和〞为轴心的文化,中国人常常无意识地、微妙地运用这种“和〞文化来相互理解,彼此到达和谐的关系 英语国家大都是异族混居的国家,成为一种离散模式,其特征表现为相互疏远,讲究个体独处不过,他们的社会也并非没有在“协调〞上下功夫西方语言哲学家及语用学家格赖斯〔Grice〕在1968年就提出了会话所需要的四个协调原那么:〔1〕说直话,不要说没有十分把握的话;〔2〕掌握信息数量,不要给予超出所需的信息;〔3〕说有关内容的话,不要离题;〔4〕说话要明快、简洁、条理清楚这四个原那么被认为是语言交际的一般会话原那么 三、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差异 1.褒奖方式的差异 一个美国学生和一个中国学生应邀去日本朋友家做客,虽然过后中国学生对美国学生说日本饭菜并不迎合他的口味,但在吃饭及做客后辞别时,他却一直不停地在主人面前说饭菜如何地美味可口美国学生觉得中国学生说了假话,让人听上去很虚伪。
他认为如果是自己的话,他会说一些感谢的话,但同时也会率直地指出饭菜不合口味对此,中国学生的解释是说饭菜可口是感谢的一种表达,并不是虚伪的恭维 英语文化中,人们习惯把对对方的敬佩和感谢用不同的言语行为表现出来,假使要称赞他们,也是采用评论性的、限制性的,而且是高姿态的称赞方式;而中国人面对同一对象时,其称赞、感谢的言辞是不带评价的、全面肯定的、低姿态的,往往被西方人看成过分谦虚了,是虚情假意、恭维奉承的表现 2.褒奖范围的差异及不同观念 汉英文化中不同的传统和价值观念导致了褒奖范围的差异,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宗教信仰、收入、年龄等都是需要避讳的话题,如我们对此类问题进行称赞会使话题陷入为难境地,影响双方的进一步交流和英语中的褒奖话语相比照,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褒奖语涉及到对对方性格、内在品德及精神的赞美和钦佩,如常可以听到以下的应酬语 〔1〕 你脾气真好,对孩子这么有耐心 〔2〕 你起得总这么早! 〔3〕 你学习真努力! 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不同还表达在对于同一褒奖点人们的不同观念一种文化普遍认可或认为是具有价值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得不到成认,或加以摈弃;一种文化认为是文明的、适宜的言语,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被认为是落后的、无礼的行为。
让我们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话题进行探讨,对此会有比拟深刻的理解 ①体重这是一个在两种语言中出现频率都很高的话题过去,中国人见面如果说对方“发福了〞“胖了〞是一种恭维,但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对健康及审美的需求,很多人反倒愿意听别人说自己“瘦了〞,可我们仍不能否认,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说对方“发福了〞“胖了〞仍含有恭维对方生活条件优越的含义,而说对方“瘦了〞一般情况下也表达了对其身体状况的关切;在英语文化中却没有这种含义,人们把体重超标看作是不健康的标志,所以说对方胖会被理解成暗指对方体质下降,而说对方“瘦了〞毫无疑问是句恭维话, ②金钱对中国人来说,称赞对方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是一种恭维,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恭维还会带有羡慕的成分;在英语文化中那么不然,人们更看重个人通过努力而得来的财富,这种观念在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著作中得到了表达——“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 ③友谊汉英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都重视友情,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取向以情感为中心,认为朋友,特别是好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讲义气,所以我们常常会听到“真够意思〞“够哥们〞“够义气〞这样的恭维,这在英语文化中是听不到的。
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人际关系取向以工作、志趣和活动为中心,朋友关系中仍然强调独立、自主和竞争,相互之间没有义务和责任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给他身处困境中的朋友提供帮助是很正常、无可厚非的 ④外貌中国女性在公开场合或丈夫在场时受到异性对自己外貌的褒奖时,多数人会觉得不好意思,有时甚至会觉得不雅,有失体统;英语中人们对女性外貌、化装和服装等的称赞是很普遍、很自然的,而且自由度很大,根本上不受年龄、地位、场合和熟识程度的限制 ⑤家庭成员中国人倾向称赞对方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对方的孩子;英语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倾向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是因为中国人家庭观念浓厚,认为家庭和个人是一体的,所以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有“自我表扬〞之嫌,而称赞对方的家人事实上就是在称赞听话者本人;而多数西方人自我观念意识强,这种独立性往往使他们对自己的家庭成员不吝赞美如, 〔1〕 你女儿长得真漂亮! 〔2〕 这么短时间不见,你儿子长这么高了! 〔3〕〔母亲对女儿〕 You look so lovely in your new dress! 〔4〕〔丈夫对妻子〕What a nice dinner you gave us! 3.应答态度的差异 褒奖语和应答语构成了相邻对〔adjacency pairs〕。
应答语是在一定语言文化背景下,人们完成利用褒奖语进行交际的过程的必不可少的局部因而,在对褒奖语的跨文化研究中,不仅要研究称赞什么、如何称赞,还要研究如何得体地对待称赞在汉英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待恭维称赞所持的态度和反响也大不相同英语文化中多采用直接爽快接受的方式,很少加以否认,以免显露出与称赞者的不一致,令对方难堪;而中国人对称赞的反响却截然不同卑己尊人〞是中国特定环境下“礼〞在交际中的具体表达,意味着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本国文化的谦虚准那么使我们对于他人的恭维通常喜欢用否认或有所保存接受的方式,形成了言语交际中一些特有的客套话,如“哪里哪里〞“过奖了〞“谢谢,还差得远呢〞等等,比拟含蓄、委婉我们常常可以从两人间进行的交谈中发觉不同文化所担负的社会价值如, 〔1〕A: 这件衣服真好看! B: 是我姐姐给我买的 〔2〕C: How was your travel to France? D: Fine, thanks. A和B都是中国人,B对A的称赞无意识地采用了“转移〔reassignment〕〞的策略来作答,这是一种将恭维转向他人或被称赞事物以防止自夸的应答方式,这种行为可以理解是对对方的一种敬意。
C和D是英语文化圈的人,他们按一般应酬的习惯来进行交谈在会话中,敬意的表达是褒奖行为的核心,在英语文化中并不是没有谦让这一点,但西方人更主张自我尊重,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和个性,推崇个人的成就和荣誉,因此,在褒奖语的应答模式中,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人会表现出认同和感谢的心态 四、汉英文化中对褒奖行为的语用失误 对语用失误的研究始于英国兰彻斯特大学的詹妮·托马斯〔Jenny Thomas〕等托马斯〔1983〕对语用失误进行了定义和分类,即语用失误是不能理解话语的含义语用失误可分为语言的语用失误和社会的语用失误在中国,对语用失误的研究始于何自然等,他们从1984年开始采用托马斯的观点对英汉语用差异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出语用失误率相当高这些研究工作对于如何认识和分析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错误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我们在上文已经提到,中国人好用“哪里哪里〞“还差得远呢〞之类的话对来自对方的称赞做出否认的反响,好似不找个托词推却一番便是盲目自满有个例子,说的是由于处在英语文化背景的人不明白中国人的自谦语“哪里哪里〞,结果闹出笑话这个英国人被邀请参加一对中国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