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语文《语句停顿》知识点汇总

金诺****简谱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7.50KB
约6页
文档ID:352464110
高中语文《语句停顿》知识点汇总_第1页
1/6

高中语文《语句停顿》知识点汇总 语句停顿: 即断句古代的文献典籍是不加标点的,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也被看作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足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历年的高考对断句尤其是文言文断句这块也很重视 给古文断句可分四步进行: (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3)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l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如“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可以根据对称的句式结构断成“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

停顿常用的六种情况: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语句停顿点拨: 总起来说,应把握“两个原则”,遵循“八个规律” 一、两个原则 1.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 如: ①“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今”是一个词,“天下”又是一个词,不能把“天下”断开,“今”和“天”不能连读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中间”是两个词中”是其中,“间”是夹杂,两个词不能连读 ③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可以”为古今异义词,是“可以凭借”之意,中间应稍作停顿 2.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如: 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唐贤今人的诗赋刻在它的上面唐贤今人诗赋”是个短语,不能断开否则就改变了句子的原意 ②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也”表提顿,按意义应归于前 二、八个规律 1.主谓之间要停顿注:主语是单音节人称代词此处停顿可忽略不计) 如: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城/非不高也 ③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⑤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⑥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⑦其一/犬坐/于前 2.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 如: ①必有/得天时者矣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③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⑤余/尝求/古仁人之心 ⑥受任/于败军之际 3.发语词和句首关联词、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如: ①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然则/北/通巫峡 ③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⑤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 ⑥已而/夕阳在山 ⑦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语句倒装处要停顿如: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躬耕/于南阳 ④告之/于帝 5.承前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 如: ①是/进亦忧,退亦忧 ②是/知也 ③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6.句中转折连词“而”前要停顿。

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以上只是文言句子停顿的一般原则和规律,朗读时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重在“语意”上花功夫,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一定看好题目所要求的划分几处,依意群来标示 7.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恒公》) 8.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犬坐于前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八种方法,而这八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三、特殊说明 1.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地名人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错误。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①虞山是山名 ②他姓王名毅字叔远,甫是对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2.停顿应体现出省略成分: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①今齐地/方千里 ②今/天下三分 4.表时间和方位的词后边也应稍作停顿 技巧突破: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 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fú),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 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犬坐于前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