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闻过则喜的小故事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0.50KB
约5页
文档ID:6800383
闻过则喜的小故事_第1页
1/5

闻过则喜的小故事贞观十八年,太宗对群臣道:“现在我想听听自己有何过失,你们要畅所欲言,专谈我的缺点长孙无忌等大臣都说:“陛下以恩德教化,使天下太平,有何过失侍中刘洎却说:“ 陛下圣德确如长孙无忌所言,但近来有人上书,陛下觉得不称心,当面诘难,使上书者惭愧退下,这不是褒奖进言之路太宗听后,高兴地表示:“你说得对,我一定改正后人评价说,正因为唐太宗闻过则喜,才取得留名青史的“贞观之治”看看现实生活中,少数领导干部是如何对待的一是闻过则怒动辄训人,给提意见者以难堪二是闻过则辩自以为是,使他人觉得这些意见本不该提三是闻过则惘不敢面对现实,有时感到茫然无措,甚至消极沉沦四是闻过则疑视提意见者为异己,暗中打击报复正确对待自己工作中的失误和别人的批评意见,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应具备的素质修养应当说,群众向我们提意见是好事,有利于我们的工作,有利于树立党在群众中的形象一些人之所以不能正确对待,究其原因,除了心虚以外,恐怕就是怕负责任,怕丢乌纱,说到底,“官本位”思想作祟历史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现实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闻过,就要敢于正视闻过,就要虚怀雅量闻过,就要知错就改听其言,纳其说,方能集他人智慧。

常自警,方能使自己日臻成熟闻 过 则 喜 ( wén guò zé xǐ ) 解 释 : 过 : 过 失 、 错 误 ; 则 : 就 听 到 别 人 批 评 自 己 的 缺 点 或 错 误 就很 高 兴 形 容 虚 心 接 受 意 见 出 处 : 先 秦 ·孟 轲 《 孟 子 ·公 孙 丑 上 》 : “子 路 , 人 告 之 以 有 过 则 喜 用 法 : 紧 缩 式 ; 作 谓 语 、 定 语 ; 含 褒 义 示 例 : 宋 ·陆 九 渊 《 与 傅 全 美 书 》 : “故 其 ~ , 知 过 不 讳 , 改 过 不 惮 近 义 词 : 严 于 律 己 、 知 错 必 改 反 义 词 : 文 过 饰 非 、 知 错 不 改 、 讳 疾 忌 医 示 例 : 现 代 学 生 缺 乏 一 种 闻 过 则 喜 的 精 神 , 这 种 现 象 值 得 人 沉 思 编 辑 本 段 故 事 文 献【 原 文 】     孟 子 曰 : “子 路 , 人 告 之 以 有 过 , 则 喜 禹 闻 善 言 , 则 拜 大 舜 有 ①大 焉 , 善 与 人 同 ② , 舍 己 从 人 , 乐 取 于 人 以 为 善 。

自 耕 稼 、 陶 、 渔 以 至 为帝 , 无 非 取 于 人 者 取 诸 人 以 为 善 , 是 与 人 为 善 ③ 者 也 故 君 于 莫 大 乎 与 人为 善 ” ——《 孟 子 ·公 孙 丑 章 句 上 》 【 注 释 】 ① 有 : 同 “又 ” ② 善 与 人 同 : 与 人 共 同 做 善 事 ③ 与 人 为 善 : 与 :偕 同 【 翻 译 】 孟 子 说 : “子 路 , 别 人 指 出 他 的 过 错 , 他 就 很 高 兴 大 禹 听 到 有 教 益 的话 , 就 给 人 家 敬 礼 伟 大 的 舜 帝 又 更 为 了 不 得 : 总 是 与 别 人 共 同 做 善 事 舍弃 自 己 的 缺 点 , 学 习 人 家 的 优 点 , 非 常 快 乐 地 吸 取 别 人 的 长 处 来 行 善 从 他种 地 、 做 陶 器 、 捕 鱼 一 直 到 做 帝 王 , 没 有 哪 个 时 候 他 不 向 别 人 学 习 吸 取 别人 的 优 点 来 行 善 , 也 就 是 与 别 人 一 起 来 行 善 君 子 最 重 要 的 就 是 要 与 别 人一 起 来 行 善 。

” 战 国 时 期 , 孟 子 对 他 的 弟 子 们 谈 到 勇 于 接 受 批 评 的 问 题 时 , 举 出 历 史 上三 个 善 于 接 受 别 人 意 见 的 人 , 即 子 路 、 禹 和 舜 春 秋 时 期 鲁 国 人 子 路 是 孔子 的 弟 子 之 一 , 他 为 人 诚 实 , 刚 直 好 勇 , 别 人 指 出 他 的 缺 点 时 , 他 虚 心 接 受 ,并 且 十 分 高 兴 现 在 很 多 领 导 者 , 他 们 所 倡 导 的 都 是 三 个 字 : 德 、 才 、 胸 胸 怀 的 大 小 往 往 是 决 定 一 个 人 成 功 多 少 的 关 键 虚怀若谷 大赢若绌——《道德经》成功密码之四十五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的内容是:“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其意思是指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躁动战胜寒冷,心静战胜燥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在这里老子精辟地指出了 “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处人、处事、处世的哲学这是一种虚怀若谷、大赢若绌的成功哲学,是我们破解的《道德经》第四十五个成功密码 道德之学是探寻大道、超越自我的成功学说道德有成之人,虽有“大直”之德,“大巧”之能、“大辩”之才,却从不自我炫耀,留给别人的印象是“若屈”、“若拙”、“若讷”,这充分体现了有道之人一切自我行为都完全遵循客观规律,绝不盲从主观情感,妄作妄为这正是自我的无为之德,不争之德,是虚怀若谷、大赢若绌的成功之德老子的这种哲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表现形式,比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大智若愚”、“月满则缺”等等,这些常挂在人们嘴边的俗话、成语里都蕴涵了老子的这种人生哲学古往今来,许多成大事者都有这样的人生哲学 唐朝著名军事家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 84 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像郭子仪这样位极权重的人,连守门的家丁都没有,任何人都可以径直到内宅来找他这正是“大成若缺”的表现,正因为如此,满朝文武才没有人嫉妒他。

秦始皇时代的老将王翦,率领倾国之兵 60 万去伐楚国,征战前向秦始皇三索其封地,就是“大盈若冲”的表现,正因为如此,秦始皇才会放心大胆的把军队交给他 古今中外的例子不胜枚举,其实中华民族的文化都融入了这种哲学思想在我们周围,哪些“虚怀若谷”、“沉稳持重”、“不苟言笑”的人往往会被交口称赞,这些都是老子的这种哲学思想在起作用 “虚怀若谷”,这个成语,往往用来称扬非常谦虚、“不耻下问”、“从谏如流”的伟大人物其实对任何人都适合,在人群中往往虚怀若谷的人都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决定的,本身虚怀若谷就是成大事的必要储备条件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他写诗,要先念给老婆婆听,只有老婆婆能听懂,他才定稿,这可以算不耻下问、虚怀若谷了吧?担任杭州太守的白居易,去拜访著名的鸟窠道林禅师,请教“如何是佛法大意?” 鸟窠道林禅师回答他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这时候可没有“虚怀若谷”地表示“承教”,而是不以为然,颇为失望地说:“这是三岁孩儿也知道的道理呀!” 鸟窠道林禅师再次点悟他:“三岁孩儿说得出,八十老翁做不到哇!”白居易恍然大悟文人学士如此那些君临天下的统治者,需要选贤任能,帮助他治理天下,更需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

唐太宗下朝回到后宫,还在气鼓鼓地自言自语:“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连忙迎上去,询问怎么回事唐太宗咬牙切齿地说:“还不是魏征这个乡巴佬,又在朝堂上当面顶撞朕!” 长孙皇后马上跪下,给唐太宗磕头,笑吟吟地连称:“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唐太宗问她,何喜之有? 长孙皇后说:“只有明君,才能有直言谏诤的忠臣,也才能保住江山永固!” 唐太宗这才幡然醒悟,扶起皇后说:“幸亏有皇后提醒,免去朕一次过失呀 虚怀若谷,就是既要有自己的思想文化,同时又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满招损,谦受益”,这是老子所说的“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其意是说,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这也是忠告世人要经常保持虚怀若谷的心态孔子为警省自己,曾在身边的座位左侧放一个欹器,欹器是古代用来汲水的陶罐,因提绳位于罐体中部,所以一旦装满了水就会翻倒,当水满一半时能端正直立,当水空了就倾斜把这种器具用来警省自己的言行心态,的确是一个聪明的办法 要知道一个人的内心如果充满了妄想和杂念,便会失去真心,代之而起的是骄狂傲慢之心,处于这种心态之下,自然会像欹器一样翻倒就事理而言也确实如此,一个人一旦有了骄狂的态度,就容易招致他人的嫉恨,于是千方百计设法陷害,那么这个人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岂有不败之理? 战国末年,韩国阴谋用派水工帮助秦国修理灌溉用水渠为名,企图削弱秦国的势力。

事发后,秦皇室震惊,乃至上下草木皆兵,请秦王驱逐在秦朝廷的一切外援客卿 当时,楚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在被逐之前,李斯冒死给秦王上了一表,此表乃历史上有名的《谏逐客书》,表说:“今日秦国能如此强大繁荣,都是秦历代君主起用贤能之士的结果秦能容士,故天下贤士纷纷慕名而来自春秋五霸之一的穆公任用降臣百里奚以来,外援贤能之士来秦国者,络绎不绝所以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海洋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服其德对国家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寻求贤能的人才只要是人才,就该畅其所用而不能因为臣子是异国人,而就怀疑他、驱逐他眼下这种逐卿的做法,对秦国有百害而无一利呀!人才尽去,永无贤人复来,又怎么能期望国家长治久安呢?” 看了《谏逐客书》后,秦王恍然大悟,为了秦国前途,万不可自减其势于是,立刻废除了逐客令 秦王听信李斯的忠言,采取了明智的方法,各方人才纷纷涌进秦国,为后来秦国统一全国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只有虚怀若谷,才能容纳百川,实践告诉我们这是一切成功者必有的胸怀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

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200 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208 年,孙权西征黄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 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随后周瑜割长江南岸给刘备,但刘备至京口见孙权,要求得到整个荆州,孙权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养伤,在生病期间周瑜提醒孙权要提防刘备210 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 36 岁孙权闻讯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 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至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

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刘备的关系,周瑜一方面主动割长江南岸地给刘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交行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刘备的枭雄本色,不愿刘备一天天壮大,因此上书孙权,要求孙权将刘备软禁在京口(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美人计的由来,但其实周瑜本人并未施美人计,孙尚香也是由孙权主动嫁给刘备的),但孙权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