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游戏指导心得[大全]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教学一 (第 一、二章) 教材:《学前儿童游戏》,柳阳辉张兰英主编,郑州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1版 第一章 游戏概述 一、游戏的本质 (一)游戏的定义 1.经典游戏理论对游戏的解释席勒(德)游戏更多的是享乐,使多余生命力摆脱了外部需要的自由表现,愉快是从游戏中得来的 格鲁斯(德):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斯宾塞(英):游戏是健康儿童在正常生活后,有剩余精力需要发泄福禄贝尔(德):游戏是儿童潜在本能的表现,是儿童内在需要与冲突引起的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神的意志的体现 拉察鲁斯和裴茄克(德):游戏是工作疲劳后,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霍尔(美):游戏是种族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加维(美):游戏应当是有内驱力所策动的一种快乐的活动 以上解释说法不一,但都认为游戏是一种本能表现,自发、愉快、自由式游戏的基本特征 2.现代游戏理论对游戏的解释精神分析学派:游戏是表现原始的、受压抑的冲动和和欲望的最好方式。
认知发展学派:游戏不是独立的活动,它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是个体把信息纳入原有认知图式的方式,是同化超过顺应得活动 活动教育学派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儿童对周围现实态度的一种表现,是真实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性材料,再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活动 觉醒理论学派游戏是对环境起作用的方式,可以探寻和调节外部与内部刺激的数量,以产生一个最佳的平衡,从而获得更多的个人满足,游戏是激励探索的手段 元交际理论学派元交际依赖于双方对于隐喻的信息的辨识和理解儿童的游戏就隐喻着“假装的”、“不是真的”,这种言外之意正是元交际的对象因此,他们认为,只有参与者能够携带着“这是玩”的信息的信号,达成协议或进行元交际,游戏才能发生所以,游戏是信息的交际和操作的过程,元交际是其特征 共6页,第1页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3.游戏定义中的困难 游戏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反映了人的主体精神的活动,它具有丰富、复杂的内涵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下定义,每一种解释和定义都预示着一种角度、一种眼光和一种理解 (二)游戏的特征 1.游戏具有主动性,是一种自发行为。
2.游戏具有虚构性,是一种假装行为3.游戏具有愉悦性,是一种娱乐行为4.游戏具有具体性,是一种具体行为 (三)游戏的本质 研究游戏的本质,就是要揭示儿童游戏产生的原因以及要回答儿童为什么游戏的问题1.游戏本能论 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研究、解释儿童的游戏,把游戏看成是一种生物现象,是生物本能的表现如: 席勒、斯宾塞的“剩余精力说”:游戏是由于机体中剩余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认为游戏是儿童本能剩余精力加以释放的最好表现形式拉察鲁斯、施太恩的“能力练习说”:游戏是先于劳动,先于童年,对未来生活无意识的准备霍尔的“复演说”:游戏是个体呈现祖先的动作、习惯和活动,是重演史前人类的祖先向现代人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的“补偿与发泄说”:儿童天生的原始冲动和欲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道德规范等的约束,得不到充分表现,使得儿童内心产生各种抑郁而游戏可以让儿童完全自主地再现自己的经验或精神的创伤,在想象中发泄各种忧郁和烦恼,从而获得快乐 游戏本能论揭示了儿童游戏产生的生物学因素,但认为本能是游戏的根源,这使得对游戏本质的解释具有了唯心主义的色彩 2.游戏社会反映论 从社会学观点去研究、解释儿童的游戏,把儿童游戏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活动的特殊形式,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活动。
维果斯基、艾里康宁等持这种观点我国游戏理论研究也深受这种游戏本直观的影响 这种观点在理论上划清了儿童游戏与动物游戏的界限,也肯定了成人指导和教育影响的 必要性及游戏作为教育手段的有效性,但仅将游戏的本质定位在社会性活 共6页,第2页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动这一层面,掩盖了游戏活动的自由自主的基本属性,否定了游戏作为一种自发的、自由的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3.游戏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 20世纪90年代后,关于人的主体性及主体他发展与培养问题的讨论,为人们认识游戏的本质,重新审视这种自由自发的活动的价值与意义提供了新的视点与理论背景 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与发展起来的功能特征,包括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游戏是儿童主动的活动;是独立的活动(由内部控制);是创造性活动(目的在自身的活动) 把游戏看成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较科学地揭示出游戏区别于人类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 二、游戏的分类 (一)皮亚杰的分类 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分为1.练习性游戏(机能性游戏): 动因在于感觉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由简单的重复运动组成。
在整个幼儿期都能看到,只要有新的机能需要掌握,就会有这种练习是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以后随着其他游戏形式的出现,机能性游戏的比例在下降 2.象征性游戏 是2~7岁幼儿的典型游戏在游戏中以物代物、以人代人是象征的表现形式当幼儿把以前经历过的事情、活动及眼前并不存在的事情作为表象回忆起来的时候,机能性游戏便转化为象征性游戏 3.规则性游戏 以规则为游戏中心,用规则来组织游戏 4、5岁以后发展起来的游戏,根据规则本身的复杂程度及动作机能的要求,可延续到成年 (二)帕顿的分类 按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社会参与水平,分为 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协作游戏、无所事事、旁观 (三)比勒的分类 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不同体验形式,将游戏分为:机能游戏、想象游戏(模仿游戏、角色游戏)、接受游戏、结构游戏(创造游戏) (四)苏联的游戏分类 共6页,第3页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强调社会性,以儿童参与游戏的程度和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依据,分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合作游戏。
(五)我国的分类 按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分类: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规则性游戏(包括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 三、游戏的价值 1.能够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 2.能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扩展和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促进想象力的发展;发展思维能力) 3.能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提供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社会交往的能力;使幼儿学习社会角色,掌握社会性行为规范;锻炼了幼儿的意志) 4.能促进幼儿情感发展(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和美感;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 第二章 现代儿童游戏理论 一、认知学派的游戏理论 是皮亚杰在其认知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他把游戏放在儿童智力发展的总背景中去考察,认为游戏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是思维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游戏方式 1.游戏是一种同化超过顺应的活动 2.与认知发展相适应的游戏阶段: (1)练习性游戏(又称实践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0~2岁,发生于认知发展的感知运动时期的游戏形式。
游戏的目的是要取得一种机能性的快乐,满足生理上的要求,其形式为重复偶然习得的动作图式游戏的愉悦来自儿童控制自身和环境的感觉,当这种控制能力被反复证实后,儿童便沉溺于发展着的能力和自信的情感中 (2)象征性游戏2~7岁,发生于认知发展的前运算时期的游戏形式反映了符号(初步的语言和表象)功能的产生和发展,也反映了一种对环境的同化性倾向象征性游戏是作为表现价值而存在的 (3)规则游戏7~12岁,发生于具体运算阶段以后的游戏形式,延续到成年规则游戏是继续在表现着对现实的同化倾向,规则导致娱乐活动的集体形式 皮亚杰独特的研究方式对儿童游戏的研究具有新的意义,但其游戏理论过于强调认知作用和智力的作用,忽视了其他因素,如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儿童的生活经验及社会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共6页,第4页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认为游戏是宣泄受压抑的原始冲动的最好途径,因为游戏远离了现实,是一个完全受控于自己的自由天地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 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完全植根于他的人格构成说。
他认为人格由三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受唯乐原则支配,自我受现实原则的支配,超我受理想原则的支配弗洛伊德认为婴儿完全受本我支配,随着经验的积累,自我和超我才一起得到发展个体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要建立和形成自我 游戏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矛盾的机制,是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是受“唯乐原则”的驱使(游戏满足儿童想做大人的愿望;游戏帮助儿童掌握或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事件(强迫重复现象)) 2.新精神分析学派埃里克森的游戏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是心理性欲(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游戏是自我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机能,是生物性因素与社会性因素的协调与整合游戏的形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或人格的发展而不同:儿童游戏的形式是使用玩具的游戏,而成人的游戏是创造性想象,表现在艺术、科学和日常生活等活动中 把人格的发展划分为八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如果发展任务解决得好,就能形成理想的人格,解决不好,则形成与理想人格相反的另一种人格对学前儿童而言有三个阶段:对人信赖与不信赖的冲突(2岁内);活泼与羞怯的冲突(2~3岁);主动与退缩的冲突(3~7岁)。
三、原苏联的游戏理论代表人物有维果斯基、乌申斯基、艾里康宁等,强调儿童游戏的社会性 1.维果斯基的游戏理论 他提出了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受社会文化历史制约的,活动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产生与发展中有巨大的作用 他对游戏的基本观点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游戏对于学前期儿童而言是主导活动);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儿童的游戏具有社会历史起源);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认为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在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他认为游戏是社会性实践活动,儿童的游戏活动是在真实的实践情况之外,创造了一种想象的情境游戏 共6页,第5页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2.艾里康宁的游戏学说 他重点研究了角色游戏,认为角色游戏是儿童的典型游戏,研究儿童的游戏应当以角色游戏为主要对象他探讨了角色游戏的社会起源,认为角色游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儿童在社会关系中地位的变化而产生的他认为游戏的结构包括角色、游戏行动、游戏式地运用物体、游戏者间的真实关系。
儿童的周围现实对角色游戏有决定性影响 四、游戏的觉醒理论也可称为内驱力理论,它试图解释游戏的生理机制代表人物有伯莱因、艾利斯、亨特等人 觉醒理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