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五言五句诗 篇一: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之分 细致说来,押韵的要求是指每首绝句的第一、其次和第四句的最 后一字,可用同一个韵目的字做韵脚,且务必为平声字,但第一句的 结果一字可以用邻韵,也可不压韵如用了不同韵目的字做韵脚,即 为“出韵”或“落韵”七言绝句假设第一句用韵可以增加音乐美,故七 言绝句首句用韵教常见,五言绝句首句不用韵者教底盘一个韵脚的 字不成重复使用第三句的结果一字务必为仄声字 在格律上,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都有固定的格律安置,不管是五 言还是七言,都有平起首句入韵式和平起首句不入韵式、仄起首句入 韵式和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所谓平起仄起,是指第一句的其次个字是平声字还是仄声字,平 声字为平起,仄声字为仄起 概括要求如下:(⊙:表示可平可仄;平:表示务必为平声字; 仄:表示务必为仄声字) 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只需要记住以下几点即可: 1、 韵字务必为平声字; 2、 不管是七言还是五言,记住第一句的双数位置上的字务必平仄 相隔,如七言第一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那么记“仄、平、仄”,单数 上的字分别分别与它紧挨着的双数位置上的字平仄一致; 3、 其次句双数位置上的字与第一句同位置上的字平仄相反,与第 三句同位置上的字平仄一致,如第一句是“仄、平、仄”,其次句、第 三句那么为“平、仄、平”; 4、 第四句与第一句双数位置上的字平仄一致,与第三句同位置上 的字平仄相反; 5、 第三句结果一个字务必为仄声字。
再简化的说,记住三点: 1、 韵字务必为平声字,第三句的结果一字务必为仄声字; 2、 第一句的第2、4、(6)字平仄相隔,第一句与第四句句式格 律一致,其次句和第三句与第一句和第四句句式格律相反五言绝 句每句只有第2、4字) 3、 更换第一句的第2、4、(6)字的平仄,即可换得其他句式的 格律 一、仄起首句不押韵:二、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三、平起首句不押韵: 四、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五言律诗跟这好像,只不过根据粘对的原那么再加上四句而已譬如仄起首句 押韵的五言律诗是: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好了,依照此理类推,就可以写出不同句式的绝句了,到此学习绝句的写作,也算是入门了, 至于绝句写出来诗意、诗境的好坏,就在个人修为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矩。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⑴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⑴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假设首句用韵,那么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 能这样办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⑴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⑵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 ⑴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其次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其次字相 一致概括说来,要使第三句跟其次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 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符合这个规矩的 试看毛主席的《长征》,其次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 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矩的很严格的 作用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
假设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 假设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扶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 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矩来安置平仄 违反了粘的规矩,叫做失粘⑤;违反了对的规矩,叫做失对在王维等人 的律诗中,由于律诗尚未定型化,还有一些不粘的律诗例如: 使至塞上 例子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 ··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里第三句和其次句不粘到了后代,失粘的情形分外罕见至于失对,就更 是 诗人们所留心制止的了 绝句,每首四句,或五言二十字,或七言二十八字形式短小,便于记诵,节奏明快,意味深长 就种类来说,有律绝、古绝、拗体绝句三种 律绝是唐代进展形成的格律诗的一种,它对平仄、押韵有严格的规定,如押韵务必押平声韵字的声调务必按“平仄谱”来写,即有规律地把平声字和仄声字放在一句之中相互更替使用,使诗句节奏和谐,富有音乐性古绝和拗体绝句对平仄没有规定,写起来对比自由 要 重视的是诗中的转折,开头、结尾的技巧。
绝句的写作,应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绝句四句,它的布局模式是“起、承、转、合” 如《端阳杂咏》:这首题为《过蓬莱》的诗,紧扣题目,表现了船过蓬莱阁时的所见所感榴红蒲绿正端阳,农家门庭艾蒿香米粽溢芳思屈子,龙舟竞渡在水乡 第一句是“起”,即开端,描写或陈述这一句要求扣住题目,能吸引人,假设能做到精警突兀更好榴红蒲绿正端阳,农家门庭艾蒿香这首诗紧扣题名,首句即写石榴红、菖蒲绿等端阳景物, 篇二:1.五言古诗(全) 五言古诗 诗人:14位 诗词:33首 1《感遇·其一》:张九龄张九龄(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出名政治家、文学家、 【正文】: 兰叶春葳蕤wēi ruí,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解】:1、葳蕤wēi ruí:枝叶繁茂而纷披2、坐:因而3、本心:天性 【韵译】:泽兰逢春繁茂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新颖兰桂欣欣活力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xié]扬名 【评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 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头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活力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弥漫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冷静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2《感遇·其二》:张九龄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yóu]绿林 岂伊qǐ yī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注解】:1、岂伊:岂唯2、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3、荐:进献 【韵译】: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遇到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莫非丹桔就不成阴? 【评析】: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 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以一个“犹”字,弥漫了赞颂之意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典雅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遇到结果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桃李媚时,丹桔傲冬,邪正自有分别 3《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宏伟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世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自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成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注解】:1、翠微:青翠的山坡2、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 3、机:世俗的心机 【韵译】:从碧山下来,暮色正苍茫,伴随我回归,是皓月寒光我不时回头,把来路顾盼: 茫茫小路,横卧青翠坡上路遇山人,相邀去他草堂,孩儿们听闻,把荆门开放 一条幽径,深入繁茂竹林,枝丫萝蔓,轻拂我的衣裳欢声笑语,仆人留我住宿, 摆设美酒,把盏共话蚕桑长歌吟唱,风入松的乐章,歌罢夜阑,河汉稀星闪亮 我醉得胡涂,你乐得癫狂,快乐迷醉,同把世俗遗忘 【评析】:这是一首田园诗,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写全诗写月夜在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诗写暮色苍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宁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 诗以“暮”开首,为“宿”开拓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迷醉忘机。
这些都是真情实感的流溢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受陶潜田园诗的影响然陶诗显得平淡宁静,既不首意染色,口气也极和缓如“暧暧无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等等而李诗却着意渲染细吟“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就会觉得色调鲜明,神情飞扬可见陶李两者风格迥异 4《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