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名校图片及简介

wt****5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52MB
约13页
文档ID:33928575
名校图片及简介_第1页
1/13

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是 1937 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1950 年 10 月 3 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从 1950 年至今,国家历次确立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均位居其中学校是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的国家“ 985 工程” 和“ 211 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学校拥有 17 名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有 14 名教授入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人数居全国高校前列[1]在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发布了 2012 年中国大学 50 强排行榜中,中国人民大学以 86.22 分总成绩居第四位在 2013 年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排名中,中国人民大学位列第十二位截至 2010 年 12 月,中国人民大学共有全日制在校生 23999 人,其中本科生 11074 人,硕士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 7527 人,博士生 3317 人,外国留学生总人数 1648 人,其他全日制学生 433 人 。

外国留学生中攻读学位的有 1400 人,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茅此外,学校还有在职“单证 ”硕士生 3603 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 10412 人,网络教育注册生 46533 人中国人民大学面向中国的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同时也招收留学生其中本科生招生分为普通本科生、保送生、自主招生、国防生、小语种、艺术类、艺术特长生、体育特长生、港澳台侨生和第二学士学位生等类别复旦大学创建于 1905 年(清朝光绪 31 年) ,原名复旦公学,首任校董为国父孙中山先生1917 年,复旦公学更名为私立复旦大学;1941 年被确立为国立复旦大学[1]该校现任校长为杨玉良院士,党委书记为朱之文该校是中央部属高校,首批全国重点大学,国家 985 工程和 211 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 111 计划 ”和“珠峰计划”首批大学,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 、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九校联盟(c9) 、 21 世纪国际大学联盟的成员;综合实力在亚洲名列前茅,在全球也享有较高声誉该校设有直属院(系)30 个,设有本科专业 70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9 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 154 个(其中自设 30 个,专业学位 1 个) ,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 229 个(其中自设 51 个,专业学位 10 个) ,并设有 29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11 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9 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 20 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 5 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4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2 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9 个,总后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1 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7 个,“985 工程”科技创新平台 5 个, “985 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7 个。

该校设立学科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和医学10 大学科门类,拥有哲学、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经济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 9 个国家文科,拥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技术、软件工程、集成电路 3 个国家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共有 300 余个科研机构,包含 150 余个跨学科研究中心截至 2010 年,该校有专任教师 2346 人(高级职称 1538 人) ,中科院、工程院院士 35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7 人,教育部“ 奖励计划” 教授 92 人(特聘教授 58 人、讲座教授 34 人)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项目首席科学家共 24人在校学生 7 万余人,其中普通本专科生 13237 人,研究生 13851 人,留学生 3805 人(其中攻读学位的留学生 2706 人) ,成人教育、网络教育本专科生 16611 人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1]是一所以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综合性[2] 高等学府,在中国师范类高校中居领先地位。

北京师范大学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并称北京“四大名校” 学校的前身是 1902 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 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 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 年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师范大学1931 年、1952 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百余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在五· 四、 一二· 九等爱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吴承仕、黎锦熙、陈垣、范文澜、侯外庐、白寿彝、钟敬文、启功、胡先骕、汪堃仁、周廷儒等为代表,一大批名师先贤在这里弘文励教2012 年 10 月 11 日,该校校友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中国籍文学奖获得者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学校秉承“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的校训精神,形成了“治学修身,兼济天下” 的育人理念七五”、 “八五”期间,北京师范大学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十所大学之一九五 ”期间,又被首批列入“ 211 工程” 建设计划2002 年百年校庆之际,教育部和北京市决定重建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将北京师范大学列入支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同时,该校正式转型为综合性大学。

“十五”期间,学校进入国家“ 985 工程” 建设计划 “111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高校之一 2012 年 11 月,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到本世纪中叶把北京师范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2010年作为 16 所著名学府之一参加国家教育部“珠峰计划 ”在 2012 年 9 月公布的年度 QS 世界大学排名中,北京师范大学排名世界第 252,亚洲第 45,中国大陆第 8 位南开大学坐落于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的天津,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创建于 1919 年,国家首批 211 工程、 985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首批国家“ 111 计划”和“珠峰计划”高校,国际大学联盟(IAU)、全球大学校长论坛(GULF)、公立大学校长论坛的重要成员抗日战争时期,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昆明组成举世闻名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中国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南开大学培养了以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郭永怀、曹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该校设有专业学院 21 个,设有本科专业 76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4 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 172 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 231 个,27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设有 6 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覆盖 35 个二级学科重点学科)、9 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省市级重点学科 48 个,有国家数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8 个,科技部重点实验室 1 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1 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3 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 11 个,985 工程”科技创新平台 4 个,“985 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7 个 该校拥有经济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历史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 9 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中国 APEC 研究中心、公司治理研究中心等 8 个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及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合作创建一流的医学基地厦门大学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 1921 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国家“ 211 工程”和“ 985 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厦门大学是中国唯一的从未改名的百年名校,[1]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公共服务体系。

学校分为校本部、漳州校区以及翔安校区学校总占地面积近 9000 亩,其中校本部位于厦门岛南端,占地 2500 多亩,漳州校区占地 2568 亩,翔安校区规划建设用地 3645 亩,校舍建筑总面积 141 万平方米截至 2012 年 3 月,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了 20 多万名本科生、大专生、研究生,在厦大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达 60 多人厦门大学在校生近 40000 人(本科生 20454 人,硕士生 16546 人,博士生 2797 人) ,其中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2500 余人校园依山傍海、风光秀丽,已成为公认的环境最优美的中国大学校园之一2005 年底,厦门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评估 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福建省内唯一经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012 年,学校成立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马两国教育部经过多次商讨,提出由厦门大学到马来西亚设分校马来西亚政府和民间都对此持十分积极的态度,马来西亚政府正积极选择与厦大的合作方和相关办学资源的捐赠者厦大不出一分钱,也不带走一分钱分校有了收益和盈余,扣除成本后设立奖学金,用于支持、鼓励、帮助马来西亚青年学生到厦大来留学。

90 年来,学校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居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大学建校迄今,已先后为国家培养了 20 万多名本科生、大专生、研究生,在厦大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达 60 多人南京大学拥有鼓楼、浦口、仙林三个校区,有 28 个直属院系,全日制在校生28000 余名全校设本科专业 86 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8 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3 个;博士后流动站 35 个有国家实验室(筹)1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7 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 12 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1 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4 个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29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3 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4 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1 人,加拿大皇家科学学院院士 1 人, “”创新人才 23 人、创业人才14 人,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67 人、讲座教授 22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85 人,国家级教学名师 10 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19 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 17 人, 973 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25 人, “青年”入选者 19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188 人,国家人事部、教育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人选 9 人,国家人事部、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人选 17 人。

曾被誉为“中国科学社的大本营”和“中国科学发展的主要基地” ,被杨振宁和普林斯顿大学中国大学研究专家菲莱德称赞为“中国最顶尖的大学” 儒雅博爱、厚重大气的南京大学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掷地有声的业绩,赢得社会“中国最温和的大学”的美誉在 Science 唯一发布的大学排行榜中位居中国高校第二在英国著名高等教育研究机构 QS 与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 THES 共同推出的全球大学排行榜中,跻身世界高校 200 强,位居亚洲高校第 27,中国高校第 5南京大学是国家“ 985 工程”首批九所高水平大学中唯一未合并其他院校,坚持“内涵发展” ,保持“原汁原味”办学优势与特色的高。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