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东汉、唐、明三代宦官专权之比较宦官专权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面,同时也是专制政权所特有的毒瘤宦 官的历史几乎和中国的封建史共始终,最早的宦官据说出现在周朝而历史上有 记载的第一个宦官专权应该是嫪毐,在他之后就是臭名昭著的赵高,他才是第一 个由宦官执掌大权的人此先例一开,之后历朝历代都或多或少存在这个问题, 其中尤以东汉唐明三朝最为严重一、 共同点:1. 这三个朝代都是长期统一的朝代,东汉唐明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持 续时间最长的几个统一王朝由于国家的长期统一稳定,往往使得统治者生活腐 化,久而久之皇帝就容易相信他身边的宦官,而愿意把权力交给他们2 .宦官专权大多出现在王朝的中后期,因为一般王朝初期,统治者大多有 出生入死打江山的经历,因此都有着旺盛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面对繁重的国事, 他们往往能坚持下来但到了中后期,皇帝大多生长在宫廷,既没有充沛的体力, 也没有丰富的政治经验来应付繁重的国事,这就给了最接近皇帝的宦官们以窃取 最高权力的机会3 .这三个朝代都是汉人的政权少数民族统治汉人,因为他们在人数上远 远少于汉人,因此他们的统治者警惕性很高,因此他们的皇帝不像汉人那样娇生 惯养,同时生活也不太奢华,对宦官的依赖也就少,宦官也不大容易取得权利。
二、 不同之处:1•起因不同① 东汉的宦官专权是为了对抗外戚而产生的,因为东汉中后期的皇帝大多比 较短命,即位的皇帝年龄小,太后要依赖外戚掌握权力当皇帝长大后,要想夺 权就必须依靠身边的宦官如此宦官在推翻了外戚之后,就得到了信任和皇帝赏 赐的权力,并且宦官容易控制皇帝来打击反对他们的文官集团② 唐代中后期由于藩镇的问题,认为宦官就是家奴,比较容易控制,皇帝就 不断的削弱武将的权力,转而交给宦官,如派往各地的监军就是为了防止武将的 叛变但皇帝把禁卫军的军权也交给宦官时,形势就发生变化了,皇帝就变成了 傀儡了,任由宦官们摆布③ 明朝的宦官专权则是由于制度的原因,皇帝的权力由于宰相被废除而大大 的加强,随之而来的是皇帝要处理的事务也就越来越多,因此在皇帝身边就必须 有人来帮助他,而宦官则是最好的人选这就有了司礼太监和秉笔太监这两个职 务由于皇帝对处理国事的兴趣越来越低,因此就有了为皇帝批阅奏章的秉笔太 监这样大权就落到了宦官的手中2. 专权的形式不同东汉和明代宦官专权的形式有些相似,都是通过皇帝来达到专权的目的,但 又有所区别① 东汉的宦官是通过取得皇帝的信任,向皇帝提出他们的意见,从而达到控 制朝政的目的。
② 明代则是通过代皇帝批阅奏章来达到控制的目的③ 而唐代的宦官则比较直接,他们掌握了皇帝的生杀大权,把皇帝当作了傀 儡,直接掌握权力3. 危害的程度不同① 东汉的宦官对国家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使朝政陷于混乱,尤其是在财政上, 他们大多贪得无厌,是加速王朝灭亡的催化剂② 唐代的宦官对皇帝和皇权的危害比较大,因为他们控制了禁卫军,所以对 皇帝的人身安全有了威胁,甚至直接参与对皇帝的废立③ 明代的宦官则有点区别,因为明代的宦官是机会受正规教育的,他们中间 不少人也有为国为民的,对国家也是有所贡献比如神宗时的冯保,他和张居正 一起执政,正是由于他支持张居正的改革,才延缓了明朝的灭亡,当然更多的是 为满足私欲而危害国家的人三、东汉后期的腐朽政治1.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东汉章帝以后,皇帝多因有病或被害而短命,皇 太后怀抱幼主处理朝政,常常令父兄掌握朝廷实权,把皇帝变为有名无实的傀儡 皇帝长大后,不甘心受制于外戚,往往与宦官定谋,依靠自己的奴才驱逐或削弱 外戚势力在这一过程中,宦官立了大功,接着又控制了朝政这样,便出现了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情况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事件主要有四次:① 和帝时期,和帝即位,年方10岁,由窦太后临朝听政。
窦宪专权,开始 外戚专权92年和帝与宦官郑众定谋,迫使窦宪兄弟自杀,宦官因此得势,开 始参预朝政② 殇安时期,和帝死后,邓太后临朝听政,邓骘掌握国柄邓太后一死,安 帝乳母王圣和宦官李闰等人无情的地铲除了邓氏势力当时朝廷的权要之事,都 由宦官李闰、江京等人处理③ 少顺时期,安帝死后,皇后阎氏立幼刘懿为帝(少帝),阎显处死宦官江 京,独揽大权几个月后,宦官谋杀死阎显,诛锄阎氏自此,在外戚在争权夺 利的斗争中开始居优势④ 冲质桓帝时期,144年冲帝仅2岁,梁太后临朝,梁冀辅政冲帝命短, 梁冀立8岁刘缵为质帝质帝少而聪慧,被梁冀毒死;复立桓帝,外戚势力达到 登峰造极的地步桓帝对梁氏深恶痛绝,与中常侍单超等五人成谋诛冀如此在 东汉大约持续了一百余年2. 党锢之祸:东汉中叶以后,外戚与宦官的争权夺利,宦官专权垄断仕途, 大批太学生和儒生们上进无门,就与官僚士大夫结合,在朝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 官僚士大夫反对宦官专权的社会政治力量他们以清流自命,视宦官为浊流,对 宦官以上奏书的方式进行猛烈地抨击,揭露宦官罪恶,或利用职权直接惩治贪桩 枉法的宦官及其党羽他们〃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兴起 〃清议〃之风。
桓帝时,以司隶校尉李膺、太尉陈蕃、王畅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 郭泰、贾彪为首的三万余太学生联合起来,结成朋党,抨击宦官专权的黑暗统治 宦官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大规模和残酷迫害活动,史称“党锢之祸” 一 是166年,宦官党羽张成教唆其子杀人,被李膺处死宦官遂派人诬告李膺等, 在宦官的操纵下,桓帝下令在全国范围内逮捕“党人”,赦归田里,禁锢终身, 不许做官二是发生在169年,山阳督邮张俭上书告发大宦官侯鉴依仗权势,残 害百姓,强占民女,侵夺田宅,请加赤族之诛侯览反唇相讥,再度搜捕“党人” 李膺、杜密、范滂等一百余位知名人士皆死狱中,太学生千余人被捕凡党人父 子兄弟、门生故吏,及五服以内诸亲,皆免官禁锢经过这场浩劫,天下儒生几 乎被一网打尽党锢之祸”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产物但“党人”推崇 贤臣,反对宦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党锢之祸”的发生,标志着士大夫反 对宦官斗争的失败,说明统治阶级的腐朽,已达到了不能自救的地步四、 唐后期的政治斗争1. 宦官专权:玄宗时,宦官数量逐渐增加,高力士尤被重用,后逐渐宦官 专权的局面① 掌握兵权,掌握禁军,出任督军使,安史乱后,凡有兵马处,莫不有监军;② 控制将相,代宗以后,宦官二人充内枢密使,权势日重,任免将相;③ 废立皇帝,唐朝皇帝,从肃宗起,除哀帝外,都是由宦官拥立的。
2. 牛李党争:唐后期朝官内部历时最久、斗争最为激烈的一次朋党之争 这次党争源于唐代科举和门荫取仕的两种不同途径其中牛党首领李宗闵和牛僧 孺是科举派的代表,李党的首领李德裕和郑覃则是门荫派的代表两党斗争从唐 宪宗元和三年(808)制举考试发端,直到唐宣宗大中初年结束,历时近40年 双方围绕选官制度、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等关系国家大政方针的问题,各持己见, 互争高下,各有曲直但从李党首领李德裕辅佐武宗时裁抑宦官、打击藩镇和禁 断佛教等为政举措来看,不失为一个颇有才干的政治家只是由于朋党积习太深, 使他的政治才能受到限制3•南衙北司之争:朝官和宦官的冲突与斗争,一直持续到唐王朝灭亡永贞革新:唐朝后期宦官专政,永贞兀年,顺宗即位后,任用王叔文、王伾、 柳宗元、刘禹锡等进行改革革除官吏在正税以外的进奉,罢去宦官扰民的宫市 和五坊小儿,并准备夺去宦官手中的兵权可惜计划被视破,宦官首领俱文珍逼 顺宗退位,二王被贬逐,柳宗元等被贬为边州司马,革新失败历史上也称作“二 王八司马事件”甘露之变:唐文帝即位后,深恶宦官专权乱政,乃以李训为宰相,以郑注为 凤翔节度使,谋内外结合而除之大和九年(835)十一月,李训、舒元舆与金 吾将军韩约、河东节度使王璠、邠宁节度使郭行余、御史中丞李孝本等合谋,以 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为名,诱使神策军中尉仇士良、鱼志弘等往视, 但被宦官发觉,仇士良等人立劫文帝入宫,封闭宫门,发禁兵五百人,杀死金吾 吏卒六百余人,诸司吏卒及民酤贩死者,又千余人。
宰相舒元舆、王涯、李训、 贾餗及王璠、郭行余、郑注等皆被执杀,妻女不死者皆被没为官婢朝列几为之 一空,宦官更为专横,文宗郁郁而死五、 明朝宦官之祸:明初鉴于前代宦官之祸,制铁牌置于宫门,规定“内臣 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防范严密,宦官无机可乘朱棣起兵“靖难”刺探宫 中事,多以建文帝左右为耳目,许多宦官立过战功李兴、郑和始受到重用宦官专权主要表现在:1.利用司礼监干预朝政在宦官24衙门中,司礼监提督、掌印、秉笔、 随堂等太监,权力极大,“秉笔批朱”,势焰在内阁之上;2•操纵政府官员的任免,甚至左右内阁大臣的去留;3. 提督京营和监军统兵;4•担任镇守和守备等职务;5•操纵厂卫,实行特务统治,残害官民明代宦官之祸迭起,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即成化以前的王振专权;成化年 间的汪直专权;武宗时期的刘瑾专权;熹宗时期的魏忠贤专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