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重点行动工作计划一、 碳达峰重点行动(一)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1、钢铁碳达峰行动严格落实产能置换、项目备案、节能评估审查、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环境影响评价等相关规定,切实控制钢铁产能促进钢铁行业结构优化和清洁能源替代,提升废钢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推行全废钢电炉工艺推动钢铁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钢材档次,提高高强高韧、耐蚀耐候、节材节能等低碳产品比例积极探索氢冶金等创新性技术到2025年,超过30%的钢铁产能,高炉工序单位产品能耗达到361千克标准煤/吨,转炉工序单位产品能耗达到-30千克标准煤/吨;电炉钢产能占比达到25%左右到2030年,电炉钢产能占比稳定在25%左右2、建材碳达峰行动严格执行水泥、平板玻璃产能置换政策,严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加快全氧、富氧、电熔等工业窑炉节能降耗技术应用,推广水泥高效篦冷机、高效节能粉磨、低阻旋风预热器、浮法玻璃一窑多线、陶瓷干法制粉等节能降碳技术装备鼓励建材企业使用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到2025年,水泥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3%左右到2030年,原燃料替代水平大幅提高,突破玻璃熔窑窑外预热、窑炉氢能煅烧等低碳技术,推动在水泥、玻璃、陶瓷等行业改造建设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绿色低碳生产线,推动实现窑炉碳捕集、封存与利用技术的产业化示范。
3、石化化工碳达峰行动严格项目准入,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调整原料结构,控制新增原料用煤,推动石化化工原料轻质化优化产品结构,促进石化化工与冶金、建材、化纤等产业协同发展,加强炼厂干气、液化气等副产气体高效利用推广应用原油直接裂解制乙烯、新一代离子膜电解槽等技术装备开发可再生资源制取化学品技术,推动油转化等相关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鼓励企业节能升级改造,推动能量梯级利用、物料循环利用到2025年,原油加工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5%以上;超过30%的炼油产能,单位能量因数综合能耗达到7.5千克标准油/吨•能量因数;超过30%的乙烯(石脑烃类)产能,单位产品能耗达到590千克标准油/吨;加快部署大规模碳捕集利用封存产业化示范项目到2030年,推动合成气一步法制烯烃、乙醇等短流程合成技术规模化应用4、消费品碳达峰行动造纸行业推广应用农林生物质剩余物回收储运体系,研发利用生物质替代化石能源技术,推广低能耗蒸煮、氧脱木素、宽压区压榨、污泥余热干燥等低碳技术装备纺织行业发展化学纤维智能化高效柔性制备技术,推广低能耗印染设备,推广低温印染等先进工艺加快推动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到2030年,印染低能耗技术占比达60%。
5、装备制造碳达峰行动围绕电力装备、石化通用设备、重型机械、汽车、船舶、航空等领域绿色低碳需求,聚焦重点用能工序,加强先进铸造、锻压、焊接与热处理等基础制造工艺与新技术融合发展,智能化、绿色化提升制造工艺加快推广抗疲劳制造、轻量化制造等节能节材工艺到2025年,一体化压铸成形、无模铸造、超高强钢热成形、精密冷锻等先进近净成形工艺技术达到一定创新到2030年,创新研发应用一批先进适用绿色低碳工艺,大幅降低生产能耗6、电子碳达峰行动强化行业集聚和低碳发展,进一步降低非电能源的应用比例以电子材料及元器件、典型电子整机产品为重点,大力推进单晶硅、磁性材料、锂电材料等生产工艺的改进加快推广多晶硅闭环制造工艺、先进拉晶技术、节能光纤预制及拉丝技术、印制电路板清洁生产技术等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到2030年,电子材料、电子整机产品制造能耗显著降低二)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提升行动1、构建绿色低碳产品开发推广机制大力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按照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要求,探索产品碳足迹核算聚焦消费者关注度高的工业产品,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目标,鼓励企业采用自我声明方式,发布绿色低碳产品名单,提升绿色低碳产品供给能力落实国家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有关要求。
2、积极发展碳达峰新能源产业壮大锂离子电池、风电、太阳能产业,加快氢能产业布局推动太阳能光伏、新型储能电池、重点终端应用及有关信息技术等能源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智能光伏关键技术创新,推动光伏基础材料、关键设备升级加快先进太阳能电池及部件智能制造,提高光伏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实光伏、锂电等行业规范条件,打造优质企业3、加大碳达峰交通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推动整车企业向电动化转型,加快整车企业导入适销新能源车型,推动电动重卡、氢燃料、太阳能汽车研发及示范应用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充电桩建设,开展多能一体综合充能示范站建设,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电网络体系大力发展绿色船舶,加强船用混合动力、LNG动力、电池动力、氢燃料等低碳清洁能源装备智能船舶研制及示范应用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50%左右4、加大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落实绿色建材产品认证要求,加快绿色建材产品推广应用,推广节能玻璃、高性能门窗、新型保温材料、建筑用热轧型钢和耐候钢、新型墙体材料,推动优先选用获得绿色建材认证标识的建材产品,促进绿色建材与绿色建筑协同发展。
推广高效节能空调、照明器具、电梯等用能设备以及太阳能热水器、分布式光伏、空气热泵等清洁能源设备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二、 低碳城市意义低碳城市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包容那么什么是低碳城市呢?所谓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由于城市是现代社会经济的聚集地,国民收入的主体部分是由位于城市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创造的,同时,城市的碳排放占整个碳排放的70%~80%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其运行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制造出全球80%的污染,而且城市的碳足迹比农村大两倍另外,随着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城市扩张速度越来越快,城市也因此变得越来越脆弱,频繁发生的气候灾害威胁到了城市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因此,城市发展的低碳化在全球的碳减排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意味着城市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作为区域碳减排的重要单元和研究主体,城市是实现全球减碳和低碳城市化的关键所在。
自2008年初,国家建设部与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大陆以上海和保定.中国电谷两市为试点联合推出低碳城市以后,低碳城市迅速蹿红,成为中国大陆城市自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之后的最热目标,该目标将具有长期的特性三、 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概念碳中和是指国家和地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体系优化,调控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最终实现二氧化碳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内的产销平衡,一般来说是通过坚持节能减排战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增强森林碳汇等途径将人类社会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抵消掉,构建一个零碳社会实现碳中和目标并不能一蹴而就,而碳达峰则是实现碳中和这个远景目标的关键性节点,于中国而言,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和社会各行各业正呈现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而这背后需要庞大的资源和能源支撑,大量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同时也会带来二氧化碳排放的进一步增加但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完善,以及绿色低碳等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终将迎来下降的拐点,这就是的碳达峰目标四、 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重要意义这首先需要回到气候变化这一具有时代特点的问题上来目前气候变化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规模空前的影响,极端天气的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天气模式的改变导致粮食生产面临威胁,海平面上升造成发生灾难性洪灾的风险不断增加,临海城市和国家面临巨大生存危机,全球生态平衡时刻遭到破坏。
而这些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温室气体导致的严重后果,温室气体本来可以阻挡部分太阳光反射回太空,使地球保持在一个适合生物居住的温度下,这对人类以及其他数以百万计的物种生存至关重要但是在经历了150多年的工业化发展、大规模砍伐森林以及规模化农业生产之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增长到了300万年以来前所未有的水平,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也不断增加目前根据全球范围内学者的研究得到一些基本科学关联,比如: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直接影响全球平均气温;自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浓度持续上升,全球平均气温也随之增加;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温室气体是由焚烧化石燃料得到的二氧化碳,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二因此,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加碳汇能力,实现碳循环平衡,提出和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碳中和是系统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工作,覆盖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高耗能高排放部门,涉及生产与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等各方面碳达峰和碳中和发展目标顺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发展,助推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碳中和目标倒逼下,为各部门绿色低碳发展带来了压力与机遇,未来在低碳领域将提供众多就业机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助力我国经济保持稳健增长据有关机构预测,实现碳中和目标将带来超过百万亿元投资规模以及超过4000万工作岗位碳中和将引领生产方式革新,以传统钢铁行业为例,绿氢替代焦炭是钢铁工业已知的最佳减排技术碳中和会影响生活消费模式,深入树立节能减排观念是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此外,终端电气化和氢能利用体系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必由之路,以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绿色出行方式将成为人们的首选实现碳中和目标有利于推动污染源头治理,在降碳的同时减少污染物排放,进而与环境质量改善产生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当下大气污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由从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总量控制转变为降低PM2.5浓度而在碳中和目标下,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交通运输方式革新都为大气污染防治创造了条件以能源结构调整为例,目前我国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结构决定了能源领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力,2019年我国碳排放量占全球的比重达到29%,其中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98亿吨,占全社会总量的87%通过能源转型,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以及以电力和氢能为双核的能源供应体系,将大幅降低传统火电以及化石能源利用造成的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其他气体污染物的排放。
五、 中国碳排放现状分析从2020年底以来,我国多次在重要场合和政策文件中提及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是指在2030年之前,我国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随后不断下降;碳中和是指在2060年之前,我国的碳排放量和吸收量可以正负抵消,达到相对意义上的零排放科学研究表明,过量的碳排放会导致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我国碳排放量情况从建国初7858万吨到改革开放14.6亿吨,呈缓慢增长进入2000年以后,快速增长,到2019年根据数据显示我国二碳排放量已达到101.7亿吨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我国经济快速恢复,碳排放量增长0.08%,达102.51亿吨为节能减排,我国从十一五阶段就开始提出相应要求随着2005年以后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尤其是工业领域的不断加大管控力度,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从2.524千克/美元迅速下降至2010年的1.39千克/美元,说明十一五以来我国节能减排效果明显,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仅为0.653千克/美元,仅为2005年的四分之一左右从1950年到2020年我国碳排放来源占比的数据来看,煤炭也的确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2020年,传统三大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合计碳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