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甸县板庚乡板庚村“文明示范村”建设规划(2009—2012年)罗甸县板庚乡板庚村“文明示范村”建设领导小组二00九年八月罗甸县板庚乡板庚村“文明示范村”建设规划(2009—2012年)根据贵州省新阶段文明工作的总体部署和省、州、县关于建设文明示范村的要求,结合板庚实际,经上级部门认真考察、调研、选点,拟将板庚乡板庚村作为“文明示范村”进行综合整治、建设,特制定本规划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打牢基础,发展经济,促进文明,激发活力”的要求,扎实推进区域文明进步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集中力量打造一个产业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富裕、管理科学民主、民族风情浓郁、民族关系和睦的文明示范村二、基本概况罗甸县板庚乡板庚村位于罗甸县城北部,距县城23公里,距逢亭镇22公里,距边阳镇19公里,距贵阳143公里,交通便利总面积5.6km2,海拔479米,气候温和区位优势明显,地处乡政府所在地,是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村辖10个组479户2082人,其中布依族人口占85%土地面积7.89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978亩。
有灌木林1296亩,经济林550亩,荒山荒坡地3200亩,森林覆盖率达51%是一个以石山为主、人多地少的民族村寨板庚村人文资源丰富,有世界绝无仅有的两亿多年前形成的三叠纪大贵州滩·地质公园,由板庚滩、葫芦寨、金钟山、观音洞、马灵桥古驿道等大大小小10个景点组成历史上曾是贵阳通往广西百色等地的交通要道之一元末至民国初年,为土司亭目所辖,是封建土司时代板庚亭的所在地有传统的布依族手工土布制作和浸染、扎染工艺,当地布依族妇女手工纺织的纯棉土花布冬暖夏凉,做工精细,图案新颖,花色素雅,品种繁多,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有三月十三、牛魂节(俗称洗牛脚杆)、七月半、尝新节(重阳节前后)等民族节日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主要有民间故事、布依歌、汉山歌、打花包、踢毽、芦笙舞、花灯舞、腰鼓舞、秧歌舞、花竿(钱竿)舞、铙钹舞等,都是当地历史流传、群众自编自演的原生态节目自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以来,板庚村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各项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210元,70%的农户修通了水泥串户路,80%的农户修建了水泥平房,100%的农户实现了水、电、路三通,村级集体经济为25000元,几乎家家有固定、移动,40%的农户开始走向第三产业,并初步形成以农家休闲旅游服务区雏形。
三、总体构想板庚村文明示范村建设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及省创建文明示范村的标准,结合《贵州省罗甸县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板庚乡规划》,从板庚村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和本身具有的特色出发,把开发地域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民族小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规划牵动、基础带动、投资拉动、结构互动、重点推动、整体联动”的六动战略开展创建工作,利用3--5年时间,对板庚村的村容村貌、人文景观、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功能设置等因素进行规划、布局、改造、完善,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功能齐全、经济快速稳步发展、文化功能完善、民族风情凸显、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民族团结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文明示范窗口四、创建目标通过创建,至2015年末示范村实现以下目标1、村级经济快速发展,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处于全县领先水平,助民增收成效明显,村民年人均现金收入7000元以上2、民族民间文化得到系统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开发利用步入正轨3、基础设施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人与自然和谐。
4、基层组织有力,民族关系融洽,精神风貌饱满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尊重,宗教管理机制健全,各民族团结和谐,合法权益得到维护,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共同发展、繁荣、进步5、对周边村乃至全乡、全县村寨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突出,争取通过省级检查验收,获省级示范村命名五、创建具体内容依托县直各工作部门、各类工作载体和配套政策措施,将示范村创建优先列入工作计划,优先提供政策支持,通过各级配套资金投入,各级各部门捆绑作业,部门资源有效整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推进一)民族特色文化建设1、修复改造布依族民居按照保留传统风格、完善使用功能、显现民族特色的原则要求,整合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异地移民资金、少数民族建房补助资金项目,依次对葫芦寨、街上、纳劳、纳卡、下寨、董茅、移民点等布依族自然村寨民居建筑进行修复改造,打造一批集布依族民居特色、现代使用功能于一体,具有观赏性、实用性的布依族民居建筑群2、添置布依族园林文化建筑设施在惠罗路137公里处、古驿道与惠罗路交接口分别建造布依族仿古建筑牌楼一座,牌楼总高10m以上,门框空间高度5m以上,总宽16m,中间门框跨宽7.5米。
在金钟山莲花井西南侧步行桥边建布依族对歌亭一座,占地16㎡在古驿道、古牌附近建休闲游廊一座供游人歇息在观音洞入口处建20m长、3m宽文化长廊一座,两端主柱各嵌刻对联一幅,内壁绘花鸟图案,并抄录吟颂板庚滩的诗词在下寨沿河分别建灌溉水车3座、葫芦寨观光水车1座3、建设大贵州滩民族纺织工艺加工展演作坊充分利用板庚村布依族家家有织布机,中青年妇女人人会纺织土布的优势,在移民定居点附近选址建一个占地420㎡,集开发、研究、生产、展演为一体的多功能、多品位的民族纺织工艺品加工作坊,作坊布局按布依族土布的生产流程为:纺花、导纱、浣纱、浆纱、布线、织布、染布、扎染、服饰制作等4、搭建民族歌舞表演场所和体育运动场所在乡政府办公楼西侧分别建造一个占地300㎡的民族歌舞表演场和一个标准面积篮球场5、组建民族歌舞表演队充分挖掘和展示布依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从当地群众中挑选出能歌善舞者,组建一支松散型的民族歌舞表演队伍从民族文化标识、民族个人形象、节目编排、表演形式等方面着手,将具本土民族特色的山歌、芦笙舞、花灯舞、腰鼓舞、秧歌舞、花竿舞等单纯性表演艺术与发展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出一台具有观赏性和代表性的民族原生态节目。
表演时间为即兴演出40分钟,晚会演出120分钟同时抓好民间艺术接班人的选拔、培训和培养,一方面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方面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发展和繁荣6、成立板庚滩诗词楹联书画学会依托县诗联学会,组织发动乡机关、学校、农村的诗词楹联书画爱好者组建学会,开展诗词楹联书画培训、研究、创作,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7、抓好宗教场所整治按程序办理申报审批手续,对观音殿及观音洞陈旧的宗教场所进行修复,按布依村寨风俗搭建一个300㎡的平台,作为村民“议榔”的场所8、建造宣传牌坊在文化表演场侧建高2m、长15m木质宣传牌坊一道,宣传内容为民族政策法规知识、板庚村景点分布示意图、历史沿革、民族风情简介、大贵州滩地质公园简介、人文景观图片在古驿道入口旁、观音洞口、莲花井、板庚关关隘等处分别设置一道景点简介牌坊二)基础设施建设板庚村为乡人民政府驻地,规划范围:北至巴叶坨,南至下寨,西抵葫芦寨,东至八醒规划面积0.98km2(详见《乡政府驻地建设规划图》)1、道路设施:根据现状适当调整拓宽,并增设纵向与横向的联系通道,建成村南环公路,道路按16m、14m、12m、6.5m四种红线控制对乡政府430m过境公路进行油路改造。
打通板庚滩景区金钟山、美女山、马脑山、斧头山、鳄鱼山五座山峰的旅游步道(按2.5设计)乡政府驻地附近选址新建1000 m2停车场一个,解决泊车问题规划广场用地5.56hm2,11.12m22、绿化设施:改造河道,河道两侧建宽6米的河滨绿化带同时搞好板庚村乡政府驻地内道路两侧行道树的种植工作,充分利用机关、学校、仓库等空地绿化环境;对驻地周围的荒坡、陡坡进行绿化,丰富景观,提高绿化率规划绿化(公共绿地)2.56hm2,人均5.3m23、供水设施:新建板庚水厂,水源为葫芦寨莲花井地下水,完善村自来水设施,饮用水经卫生消毒处理,保证户户吃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4、教育设施:根据实际情况在规划的8号路段新建幼儿园1所,对板庚中学原地扩建,板庚小学选址新建,规划用地3.58 hm25、医疗设施:进一步完善乡卫生院服务功能,建成卫生院污水处理系统,配备有相应的常见疾病治疗药品及基本设施,能够全面开展初级卫生保健各项业务村卫生员经培训均达到或相当于大专水平,能掌握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及预防保健的技术6、文化设施:建成一个集村级文化室、青少年之家、娱乐室为一体的文体科技中心规划用地1.06 hm27、电信设施:现状程控装机容量600左右门,实际安装500左右门,规划期间实现装机容量100%,普及率有所提高。
新建道路时电信缆与其它管线同步建设8、环保设施:建立垃圾及污水处理系统,建1个转运能力为1.5T/日的垃圾转运站,同时设置适当数量的垃圾池、果皮箱,设置水冲式公厕1座9、消防设施:未经规划部门许可严禁建设各种永久性和临时性的构筑物和建筑物,消火栓设在使用方便、易于寻找的街道口三)民族团结和谐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对文明工作的领导,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人民关系,加速推进示范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1、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三级联创”为载体,以创建“五好”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为契机,把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推进村党支部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2、加强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充分发挥群众创建文明示范村的主体作用,大力宣传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尊重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凝聚群众力量,增强各部门做好文明工作的责任感,激发群众支持文明工作的自觉性,营造部门协作配合,群众广泛参与创建氛围3、加强党员干部及群众教育培训加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抓好民间艺人、农家致富能手、宣传接待能手、技艺表演能手和种养植业技术能手挖掘培训,激发全村各民族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活力。
4、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建立一个防范网络严密、防范队伍健全、防控能力提高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及时排查调处社会矛盾纠纷,加大信访工作处理力度,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严厉打击破坏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各类犯罪行为,确保社会团结稳定,集中精力搞发展健全完善村规民约,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建设民主法制示范村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结合文明团结月、双拥工作、“五五”普法、整脏治乱等活动,深入开展以创建文明村、文明家庭为载体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的素质6、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充分发挥军民共建单位的载体作用,成建制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参与串户(村、组)公路、农田水利、生态环境建设,3年内支持完成村寨道路1500m,植树600株建立“青年民兵之家”,在退伍军人、民兵预备役人员中普及科技致富知识,树立示范户典型,在民兵训练期间开展科技进农家、进农田培训,3年内每户到少有2人参加培训抓好“精神文明、示范标兵户”创建活动,在群众中普及国防教育知识,3年内国防教育知识普及率达80%以上7、开展布依族传统节日活动每年春节开展一次为期3-5天的民族运动会,组织本村村民表演丢花包、拔河、斗鸡、挑水、背新媳妇、陀螺、篮球比赛。
举办文艺晚会,表演山歌对唱、花灯舞、铙钹舞等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