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沙之书读后感范文2

亦***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4.50KB
约4页
文档ID:226882102
沙之书读后感范文2_第1页
1/4

沙之书 读后感范文 读《沙之书》有感 从未接触过,听到过博尔赫斯更别说博尔赫斯的作品在这堂课开始前,一切都是熟悉的唯有博尔赫斯!读了十几年的书了,不曾知道博尔赫斯不知道算不算是浅薄大师级别的文章也多多少少读过一些脑海里正搜寻着似乎“听”到的关于博尔赫斯的这个人老师的开场白将我思绪打断!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隐藏在虚构故事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往往是时间和永恒,存在的荒唐,个性的磨灭以及人对自身价值的探究和对绝对真理的无望追求在短篇小说《沙之书》中,那本虚构的“沙之书”——《圣书》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象征着无穷无尽,小说的主题揭示了人类面对着无限时,进入了无所适从难以摆脱的真实困境至此将我引进博尔赫斯的世界 博尔赫斯煞有介事地描述了一本“无限之书”这本书像沙子一样无始无终,页与页之间总还有的页,无穷无荆小说最出人意料的地方有两处:一是“沙之书”奇妙特性的显现;一是“我”将“沙之书”藏在图书馆里在作品的开头,读者根本不可能想到会有这样一本“沙之书”;而当读者读到小说中间时,也根本不可能想到“沙之书”最后的结局是被藏在图书馆里博尔赫斯的小说就是这样,总是让人充满期待和惊喜,让人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而当读者读完全篇,又能有无穷的想像和回味。

《沙之书》讲述一个波澜起伏的小故事虽然短,但并不阻碍作者在如此短小的篇幅里施展他表达的才能 博尔赫斯曾经说:文学即游戏,尽管是一种严肃的游戏《沙之书》这篇小说可以看成是一篇游戏之作,是老年博尔赫斯童心未泯的标记但同时,“沙之书”代表的“无限之物”,也可以做多方面的阐释它可以看做是对无穷尽的存在的隐喻,可以看做是无限时间空间的模型,可以看做是对人类浩瀚知识的象征,还可以看做是对文学的某种认知:制造一本无始无终的小说博尔赫斯所钟的卡夫卡的小说其实就近似于无始无终的小说卡夫卡的长篇都是没有写完的,但没有写完可能恰恰是卡夫卡的长篇所应有的结局,因为现代人的荒唐同样是未完成的,还在向未来延伸 “沙之书”是某种神秘之物,小说主人公“我”对待它的态度先是好奇,然后是钻研,然后发现对它了解得越多,那么不了解的局部也越多,就越意识到自己的渺小;然后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再然后是恐惧,最后是逃避这个过程前面的几个步骤和人类科学探索的步骤是一样的,只是最后一步:是逃避还是坚持显示了博尔赫斯与崇信科学的人的分歧——对于笃信科学万能的人来说,他们会用进取的心态坚持;而对于相信神秘主义的博尔赫斯来说,在令人敬畏之物面前,他会选择停步。

不管,《沙之书》提供了一个人遭遇“无限之物”的心理感受过程,这经验是新鲜的、独到的,因而是迷人的 作为一个“玄想型”作家,虚构在博尔赫斯的写作中无疑占有重要地位在《沙之书》里,作者虚构了一本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沙之书”这是小说的核心意象,是整篇小说得以存在的支点为了让这本书显得合情合理,作者设置了小说的其他附属情节:一个去过孟买的《圣经》推销员,交易的详细过程我面对“沙之书”的先喜后惧以及“沙之书”的最后下落,这一切使故事丰厚起来之所以把“沙之书”的地确定为印度的孟买,源于博尔赫斯对于东方的神秘想像,他的许多小说都是以东方异国情调为背景的这之间有一个神来之笔:“我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无限的书烧起来也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这是典型的博尔赫斯式的充满幽默和睿智的想像,同样有助于使表达显得煞有介事在这些情节中,除了这本“沙之书”是非现实的之外,其他的都是现实生活场景这些现实场景让“沙之书”也显得像一个现实之物一样合情合理这里涉及到博尔赫斯对待虚构和梦想的态度:他想努力抹去梦想和现实的界线,让虚构嵌入现实之中,与现实浑然一体似乎对他来说,梦想即是现实,现实也是梦想,生活之中处处有神迹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曾说:不是艺术模仿了生活,而是生活模仿了艺术。

对于博尔赫斯来说,同样可以说:不是小说应该遵循现实的逻辑,而是现实应该向小说靠拢 《沙之书》开头一段博尔赫斯即说明了他对待虚构的态度:“如今人们讲虚构的故事时总是声明它千真万确;不过我的故事一点儿不假这里,“人们”可以理解为是那些主张写作忠于现实的人,他们的小说强调尽可能地贴近现实,但在博尔赫斯看来,反而可能是“虚构”的;而他的故事虽然看起来荒唐不经,但可能反倒是“一点儿不假”这和博尔赫斯对“虚构”一向的看法有关在《论惠特曼》一文中,他说:“一件虚假的事可能本质上是实在的对博尔赫斯而言,虚构是艺术创造的根本点,是抵达更高实在的方式;通过虚构,写作这门活动往往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的复杂活动 以《沙之书》为例,尽管我们在现实中谁也没有看见这样一本书,但我们都曾经被无限的星空所震撼,被无穷尽的人类历史卷入沉思《沙之书》所表达的正是人类面对无限之物时心灵的真实深度这样,“沙之书”便类似于一种透镜,它人类的智慧,可以穿越现实的障碍《沙之书》也证实了“虚构”作为一种写作方式的有效性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