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历史学论文-环境史:历史、理论和方法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6.50KB
约16页
文档ID:7426627
历史学论文-环境史:历史、理论和方法 _第1页
1/16

历史学论文-环境史:历史、理论和方法 环境和生态危机是当今世界最引人关注的突出问题之一它不但促成了席卷全球的环保运动,还引起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广泛兴趣,历史学也不例外环境史的形成和发展已成为国际史学界 70 年代以来最引人关注的新领域之一[1]我国早已把环境保护定为基本国策其它学科研究环境问题的成果层出不穷,历史学的反应却相当迟缓本文将从全球视野对环境史的兴起、发展、理论、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 一、环境史的定义及其兴起的原因 “人猿揖别”标志着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开始然而,以此为研究对象的环境史直到本世纪 60 年代才在美国出现,其标志是 S.海斯的《保护与效率主义》(1959 年)和 R. 纳什的《荒野和美国思想》(1967 年)的出版[3]前者注重环境保护的政治史; 后者超越了游牧理想,把荒野理想当成美国精神形成的关键 什么是环境史?不同的环境史学家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R.纳什第一次使用了环境史这个术语他认为,环境史是“人类与其居住环境的历史联系,是包括过去与现在的连续统一体”,因而,环境史“不是人类历史事件的总和,而是一个综合的整体。

环境史研究需要诸多学科的合作”[4]L.比尔斯基认为,环境史研究过去人类与自然界究竟是如何进行双向而非单向的联系,其内容具有多样性但该领域目前还没有对学科范围进行精确界定[5] T. 泰特认为,环境史学家不能把一切人类历史看成是某种程度上的环境史,要把非常丰富的文献控制在一个能够处理的范围内环境史研究应该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感知和态度;其次是对环境有影响的、从石斧到核反应堆的技术创新;第三是对生态过程的理解;第四是公众对有关环境问题的辩论、立法、政治规定及对“旧保护史”中大量文献资料的思考只有把这些主题有序连接起来,才能全面均衡地理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6] D.沃斯特认为, 环境史仍挣扎于出生中,因为在自然研究中几乎没有历史,在历史研究中几乎没有自然历史研究确实需要生态学观点,因此环境史就是历史与自然相结合的研究领域如果这样的环境史诞生,人类将拥有两类历史,一是自己国家的历史;二是人类共有的地球之史[7]尔后他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观点, 认为环境史是研究自然在人类生活中的角色与地位的历史,应包括三项内容:一是自然在历史上是如何组织和发挥作用的?二是社会经济领域是如何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即生产工具、劳动、社会关系、生产方式等与环境的关系。

三是人类是如何通过感知、神话、法律、伦理以及其它意义上的结构形态与自然界对话的[8]K.贝利认为,环境史不仅讨论人类本身的问题;还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其研究范围包括四个层次:一是人类对自然评价、态度之变化以及意义之探讨;二是人类经济行为对环境之影响及人类环境价值观对经济之影响;三是森林与水资源保护即资源保护运动和环境运动的历史;四是专业团体的作用——如科学家、工程师的贡献及其与环境思想和环境运动的关系[9]W.克罗农认为,环境史是个大雨伞,下设三个研究范围:一是探讨某一特定地区的特别的和正在变化的生态系统内人类社会的活动;二是探讨不同文化中有关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三是对环境政治与政策的研究[10]C.麦茜特认为,环境史是给人们提供一个审视历史的地球之眼,探讨在时间长河中人类与自然互动的多种方式[11] 由以上叙述可以看出,环境史的概念仍在发展变化中,其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笔者认为,环境史就是以建立在环境科学和生态学基础上的当代环境主义为指导,利用跨学科的方法,研究历史上人类及其社会与环境之相互作用的关系;通过反对环境决定论、反思人类中心主义文明观来为濒临失衡的地球和人类文明寻找一条新路,即生态中心主义文明观。

环境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人与环境基本和谐相处——环境与前现代文明;人类中心主义——现代文明对环境的征服;走向生态中心主义——超越现代文明的新文明观分界点是 1492 年和1969 年哥伦布航行美洲,两大半球汇合,地球连为一体,人类和其它物种实现跨洲交流,造成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发展之巨大变化差不多与此同时,科学的发展把人与环境完全割烈开来,形成二元对立、机械论和还原论的分析方法在基督教文明圈,宗教改革强化了我为上帝、万物为我的传统思想这种种变化凑合在一起促成了以工业主义为代表的人类中心主义文明这种文明促成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但也造成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几乎把人类文明逼入难以为继的绝境《增长的极限》就是工业主义时代的盛世危言1969 年人类登月成功,意味着人类跳出地球本体,从太空俯视我们生存的地球,进而能够超脱于人类中心主义差不多与此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从理论上彻底摧垮了二元论、机械决定论和还原论后现代主义思潮首先对现代性进行反动,然后通过科学的返魅来重建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这种种因素一起促成人类文明正在走向生态中心主义,即从整体论、有机论出发,承认环境中每个因素的平等内在价值。

但它并不是要把关注点从人类转向非人类,而是要扩大和深化对所有环境因素的关注[12] 为什么环境史于 60 年代在美国兴起?环境史的诞生是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的客观要求和许多学科知识不断积累相结合的产物 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欧洲人登上北美大陆到本世纪 20 年代欧洲人以“世界是为人创造”的理性精神和“我为上帝,万物为我”的价值观为指导,对北美进行疯狂征服与此同时,深受欧洲浪漫主义和美国超验论影响的 H.索罗主张人要尊重其它生命体1890 年,边疆的消失预示着国家权力指导的征服完全击败了索罗倡导的人与自然同一和谐的田园梦想以 G.平托为代表的一批官僚知识分子提出了对国家资源进行“聪明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功利主义环境保护思想(Conservation)这一主张被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接受并发起了资源保护运动然而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是 J.缪尔的把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结合起来的超功利的自然保护主义(Preservation)第二阶段从经济大萧条和尘暴开始尘暴和旱灾迫使美国人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重新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主流思想并开始改变传统的价值观生态学是德国科学家 E.海克尔在 1866 年提出的,但在它的美国化过程中,F.克莱门茨 1916 年出版的《植物演替:对植被发展的探讨》是一个里程碑。

他认为地球上每个区域的植被都经历了从幼小不稳定状态发展到复杂平衡的“顶极”、形成“顶极群落”的生态演替过程,生态学正是研究这个过程,因而生态学家也是自然史学家大平原的顶级群落是原始草原,但在 19 世纪末完全被外来群落破坏,那是因为美国人输入了由随意开发自然的价值观指导的、大草原不能适应的农业系统因此生态学家同时也是历史学家A.利奥泊德揭露了纯粹由政府包办或以个人经济利益为基础的环保体制的片面性,从生态学出发构建了内部结构是生物区系金字塔的土地共同体强调其中每个成员都有继续生存的权利;人类只是其中一员,必须尊重其它成员和共同体倡导用审美道德观念指导人们的行动,以保护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稳定和美丽1962 年,R.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指出在我们时代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环境污染 卡逊指出,DDT 不仅能杀死害虫,还危害那些食用了经过食物链染上 DDT 的食品的人类核试验和核战争不仅威胁人类的生存,还会渗透到遗传细胞中,造成发育的变异卡逊的著作激起了全民环境意识觉醒和声势浩大的环境主义运动生态学的普及客观上要求研究环境史,环保运动的发展也要求历史学家提供历史依据和理论 许多学科的发展为环境史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

考古学不再只对挖掘文化遗存感兴趣,还开始使用环境科学的技术和方法探讨古人怎么生活、如何利用技术进步适应环境环境考古学的形成给环境史学家探讨史前史和没有文字资料的历史提供了方便地理学从环境决定论向可能论的转变和 40 年代历史地理学的出现,对科学的环境史的形成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13]R.布朗在 1948 年出版的《美国历史地理》中不但强调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中,还着重探讨了由于人的活动引起的某一地区在历史时期发生的巨大变化[14]人类学发展出了与生态学相结合的生态人类学它着重探讨人及其文化通过资源分布、生产方式、繁殖方式和消费方式与环境发生的关系生态人类学给环境史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它把文化引入了人与环境关系史的研究[15]新社会史的“自下而上”和注重普通人生活的方法突破了历史学只注重社会上层精英人物的传统,为环境史中以“草根”方法(Grass roots approach)研究地区史和生物区域主义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历史学研究一改过去只注重“明显的历史”(Manifest history)[16]的风格,出现了强调环境因素的新现象法国年鉴史学的崛起促使历史学家不但关注微观事件,更要研究长时段,特别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F.布罗代尔在《菲力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的开篇就强调了环境在历史中的作用,把环境作为结构性因素来分析人类经济、社会、文化和历史发展并预测未来美国边疆史学派在五六十年代虽然已过 F.特纳学说的鼎盛期,但仍然吸引着年轻的历史学家抛弃环境决定论,改用现代生态学、环境学对边疆问题和美国文明的成长进行新的解释这是环境史之所以在美国诞生的内在基因K.魏特夫在政治立场上是的,世人皆知,但他在《东方专制主义》中提出的“治水社会”理论对环境史研究有重要启发性,这一点也不能忽略他认为,环境与人都在不断变化,环境通过人的活动与社会互动,促使社会结构重建,进而导致专制主义历史学的这些变化为环境史的出现提供了可能由此可见,环境史的诞生本身就是多种学科研究发展和深化的结果 二、环境史的发展和理论建设 环境史的发展可以从两方面来反映,一是专业团体和杂志的变化;二是研究范围的扩大 环境史诞生后,发展势头迅猛,成果纷纷涌现1970 年春季学期,纳什教授首次在加州大学开设了“美国环境史”课程, 选课学生达 450 名环境史终于挤进大学的课程目录,进而成为必修课程1973 年,当时供职于新泽西技术学院的 J.欧皮开始策划筹组专业学会。

1974 年,一批从事环境史研究的历史学家利用美国历史学家协会开会之机,坚定地离开美国历史学会,组成“美国环境史学会”,不久还公开出版了自己的专业杂志《环境评论》和内部交流刊物《环境史通讯》[17]时任美国历史学家协会主席的 P. 柯廷虽然对此不满,[18]但亦无可奈何这实际上是美国历史学开始从整体的“和谐”史观向“碎化”和多元化的新趋势转变的客观反映 《环境评论》的首任主编是 J.欧皮在长达十年的任职期间,他苦心经营,设计规范和方向,在该领域留下难以磨灭的影响1983 年,丹佛大学教授 D.休斯接任主编,给杂志注入新活力,并把它改成季刊在这一时期,美国环境史受政治影响较大,着重研究环境保护运动史、荒野的概念,目的是通过评估人类社会对环境的破坏来引起公众的广泛注意1985 年,W.罗宾斯担任第三任主编1988 年,J.欧皮再任主编,于 1990 年把杂志更名为《环境历史评论》,1996年与“森林史学会”的《森林和资源保护史》合并为《环境史》,由 H.罗斯曼任主编在这一时期,环境史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吸收了城市史、伦理史等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理论上采用混沌理论、盖娅学说、种族、阶级、性别等方法;还对本领域进行严肃的自我反省,致力于理论整和,这反映了美国历史学 80 年代后转向“综合”和国际化的新变化。

另外,在环境史的发展过程中,几本杂志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的《太平洋历史评论》和《美国历史杂志》分别在 1972 年 8 月和 1990 年 3 月设专刊法国的《年鉴:经济、社会和文明》也在 1974 年 5—6 月设专刊英国还在 1995 年出版了环境史的专业杂志《环境与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