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普格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cn****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92KB
约132页
文档ID:470348611
普格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_第1页
1/132

第一篇 普格旅游发展环境、现状及前景第一篇 普格县旅游发展环境、现状与前景第一章 普格县旅游发展环境条件第一节 区位条件一、地理区位普格县地处四川省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2°20 ′49″至102°46 ′16″,北纬27°13′至27°50 ′北接西昌,西连德昌,东与昭觉、布拖两县接壤,南与宁南毗邻全县南北长68公里,东西宽46公里,幅员面积为1918平方公里,平面图形约呈长方形见区位关系图)二、行政区位 普格县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下辖5区(普乐区、螺髻山区、洛乌沟区、西洛区、小兴场区)、3镇(普基、荞窝、螺髻山)、31个乡、149个村、710个村民组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普基镇,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通讯、交通中心三、交通区位普格自古以来就是四川通往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之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县城地处省道西(昌)巧(家)公路中段,是川滇交通线路的节点,北距凉山州州府西昌市64公里,并分别距四川省省会成都市、云南省省会昆明市550公里通过西昌与外部联系,有成(都)昆(明)铁路、川滇公路、正在建设中的雅(安)攀(枝花)高速公路以及可供起降大型飞机的青山机场等交通设施,利用飞机、火车、汽车,可通往成都、昆明以及省内外各地区。

随着外部交通设施逐步建设与贯通县域的标美路建成,进入普格的交通条件将进一步改善四、旅游区位普格位于中国西南川滇旅游大环线上,除与西昌市、德昌县共同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螺髻山外,在凉山州外部既联通中国西部重要旅游城市成都、昆明等地,又与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乐山——峨眉山毗邻,北距峨眉山仅300公里在凉山州内部,以半日或一日车程,可与泸沽湖、马湖、金沙江大峡谷、泸山、邛海、卫星发射基地等景区景点相连,共同构成为四川西南自然生态与文化旅游目的地这种在旅游网络上的有利条件,为普格发展建设成为单一旅游目的地以及与周边旅游景区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旅游产品奠定了基础五、经济区位普格县处于攀西工业区的腹心地带,拥有丰富的光热、水利、矿藏以及农业等资源,是国家列为攀西安宁河流域开发的县份之一,也是对外开放县县域内农业生物资源繁多,具有发展“三高”农业的自然基础,有“早、稀、高、优”的特点,其中早市豌豆、蒜苔等蔬菜在全国享有盛誉烤烟、蚕桑、畜牧、林果、甘蔗等支柱产业稳步发展,换代脐橙、蓖麻、芦荟、药材、反季节蔬菜等经济项目也有极大的发展前景县域内矿藏资源丰富,主要金属矿有铜、铅、锌、铋、钼等,并有较丰富的硫铁矿。

县域内水资源丰富,河流众多,水能理论蕴藏量38.68万千瓦,短期可开发5.25万千瓦,目前仅开发1.4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26.7%六、文化区位 在中国西南金沙江南北地带、北到大渡河、南至红河的广大地区,是彝族同胞世代分布居住的区域,普格所在的大凉山是最大的彝族聚居地,是彝族文化的腹心据学者考证,普格县甘天地乡的日都迪散是彝族的第一个火把场,彝族的火把节即发端于此所以,普格县被誉为火把之乡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分为六个方言区大凉山彝语属北部方言区,是彝族最大的方言区,操用这种方言的占彝族总人口的35%左右北部方言内部又分为圣乍土语、义诺土语、所地土语等在不同的土语分布区里,不但其语言有一定差异,而且服饰也有鲜明的特征, 有“大裤脚”、“中裤脚”、“小裤脚”的俗称普格属于所地土语区,彝族男子身着小裤脚服装,故俗称为“小裤脚”分布区七、区位条件分析从旅游发展的角度看,普格县的区位条件有以下的特点:1、普格县具有较佳的交通位置,距离州府不远,具备了依托西昌市、攀枝花市、成都平原经济圈以及四川省内其它地区和直辖市重庆、云南昆明市作为主要客源市场开发旅游的基本条件 2、普格县拥有较丰富的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尤其是彝族火文化和螺髻山生态独具特色,具备了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又处在川滇旅游大环线与四川西南旅游资源富集区内,可以通过旅游交通环线与周边地区景区景点形成有特色的、互为补充的区域旅游板块,以利于提高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3、普格县属于国家、省、州重点扶持发展的民族地区,有了一定的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具备了一定的通讯、交通、金融、供水、供电、环保、医疗以及住宿、餐饮、娱乐等服务接待能力,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第二节 自然环境一、地质地貌普格地质构造属凉山褶皱带,主要地质构造有螺髻山、乌科两个背斜,中梁子、甘天地两个向斜和则木河、黑水河两个断裂带地貌震旦纪以前,普格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在下元古代以后,晋宁运动使普格所处地区脱离了海洋,形成了高山深谷以后又发生大面积的沉降运动,海水入侵,只有螺髻山中、上山体未被淹没直至泥盆纪,地壳又一次抬升,结束了整个古生代以后相继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四川运动的作用下,形成了现在的地层中间仅缺失石炭系和泥盆系上统地层普格县境是横断山脉南段高山峡谷的一部分,属高山、中山深切割地貌地貌轮廓是三山两谷,岭谷相间,南北走向,南低北高沿走向溪沟纵横,东西交错成网螺髻山与乌科梁子东西对峙,中梁山纵亘其中海拔3500米以下的山地面积较少,以中山(含亚高山)为主,占总面积的67.4%丘陵平坝仅分布在河谷地带纵观普格地貌,山脉河流南北走向,东西群峰并列,中为凹凸,三山夹二水形成狭长的河谷地貌。

县境内最高峰为螺髻山主峰——也俄额哈峰,海拔4359米,最低处为白水河,海拔为1040米,河谷与山地高差达3319米,其地形地貌可概括为“三山夹二谷”,从而构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二、气候水文 普格县位于四川省低纬度地区,气候受西南季风和印度北部干燥大陆性气团交替控制,干雨季分明,年温差较小,日温差较大,年均气温为16.8°C,年平均气温变幅仅13°C,是省内全年气温变化最小的地区之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达2120小时以上,辐射强年降雨量1000-1200毫米,无霜期306天左右气候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有明显的不同,从高海拔到低海拔,从东北到西南,呈现出山地温凉到南亚热带气候的变化趋势,雨量季节分配的显著特点是冬干春旱,干湿分明,构成了“冬无严寒春高温,夏无酷暑秋凉早”的气候特点以气象学上的标准来划分,普格的冬天仅为一个月,夏季只有两个月,春秋两季长达9个月 普格县河流属金沙江的支流,在县境内以中梁子为界,东有西洛河、西有则木河,由北向南流至中梁子南端汇合而成黑水河,南流经宁南县注入金沙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5亿立方米,县内人均占有1万多立方米,水资源较为丰富。

西洛河自北而南流经县境,流长61公里,河床平均比降为3.7%河口多年流量45.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14.3亿立方米,流域面积1236.8平方公里则木河汇集了螺髻山东坡北段、中段和中梁子西坡的地表和地下水流长53.1公里,河床平均比降为4.35%, 流域面积668.2平方公里除了主要的河流外,普格县境内尚有众多的支流溪沟,纵横交错,用于农田灌溉方面,平均每亩可用水1108立方米 普格县因地壳构造运动,形成高山峡谷,地下水出露成泉,出露水量概计年约950万立方米到1995年已开发利用的有白水河、大槽河、油房沟、热水塘和龙洞泉等泉水,年水量为590万立方米,占出露水量的62%泉水多为无色、透明、无臭、无味的重碳酸钙矿泉水,含有对人体有益的钼、锰、溴、锌、碘、氟、锂、钒、锶等元素三、生态植被 普格县由于受地形和立体气温的强烈制约,直接影响到光、热、水、气的再分配,产生了多种植被类型河谷地带主要是稀疏草丛,二半山地带以云南松为主森林覆盖面积为46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6.4%,林木中有国家保护的连香树、长苞冷杉和四川省首次发现并以“普格杜鹃”命名的乳黄色杜鹃花,海拔2000以上地区,红、白、黄、紫诸色杜鹃花分布广,品种多达72个。

林中有雪上一枝蒿、贝母、天麻、党参等名贵中药材 主要自然植被带谱,自下而上分为:1、 海拔2000米以下:云南松林;2、 海拔2000-2800米:以黄背栎为主的常绿阔叶林;3、 海拔2800-3100米:以云南铁杉、桦木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4、 海拔3100米以上:川滇冷杉和高山灌丛草甸 野生动物有小熊猫、褐马鸡、扭角羚、大鹦鹉、黑熊、大灵猫、猴、豹等珍稀野生动物由此可见,在普格县开展旅游活动受季节的影响与制约不大,气候宜人,冬暖夏凉,日照充足;水资源丰富,尤其是泉水极具开发价值;植被丰茂,适宜开展阳光之旅、观光旅游以及探险、自驾车、科学考察等专项旅游活动第三节 历史文化背景一、建制沿革普格,彝语,意为山垭子下的草甸子,彝族群众称普基,普格就是由普基转音而得名战国末、西汉初,普格属邛都(今西昌地区)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111年)置越西郡,普格为越西郡辖地唐末入南诏,为阿都训,隶建昌府元世祖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自立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设千户,后升为军民总管府;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府罢为里州,属建昌卫明初承袭元制,仍为里州,属建昌卫军民指挥使司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改建昌卫为宁远府。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7年),在普格设警佐一员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宁远府移驻普格宣统二年,以汉族为主的地区组建普格乡,属西昌管辖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普格设县佐一员民国三年,把普格阿都土司辖区划为西昌县的分县1950年2月,普格解放,组建人民设治局,属西昌署辖1952年,普格由西昌专区划归凉山彝族自治区,同年11月27日正式成立普格县人民政府,属西康省1955年4月15日,凉山彝族自治区更名为凉山彝族自治州,同年西康省撤消,自治州改属四川省1978年,西昌地区建制撤消,除米易、盐边两县划归渡口市(今攀枝花市)外,其余各县并入凉山州,普格仍属其中之一县二、语言文字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东、西、南、北、东南和中部六个方言区彝语各个方言之间有较大分歧,但语法结构基本一致,同源词汇达50%左右四川彝语属北部方言,普格属于其中所地土语分布区,其生活习俗、服饰、文化与其它土语分布有差异和独自的特点彝文创立得很早,在汉文历史文献中被记载为“夷经”、“爨文”,可以上溯到汉代以前历史上,老彝文为彝族祭师“毕摩”所掌握,又称“毕摩文”彝文属音节文字的类型,即一个字形表达彝语中的一个音节。

各地彝文总数有近万个单字,四川彝文单字有8000多个在明清时代,老彝文就广泛运用于社会生产领域,在云、贵、川都出现了大量用彝文著录的典籍和著作解放后,国家加强了对彝语文的研究,1975年在四川彝族地区推行规范彝文,1980年规范彝文方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公布使用普格则是产生彝族著名叙述长诗《阿嫫娌惹》的故乡三、历史文化普格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县两千多年来,彝族在这里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创造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唐宋时期自称“落兰部”,亦称“罗落”,元明时期称“罗罗”,自称“诺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名为“彝族”彝族在历史上曾有过青铜文化和奴隶社会文化在文学方面有神话、童话、史话、民歌、传说、故事、谚语、格言;在美术方面有彩绘、漆绘、刺绣、绘画、雕刻等;在表演艺术等方面有集体、双人、单人舞蹈和民间祭祀、游戏舞蹈;民间音乐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有无数的民歌曲、歌舞曲;民间乐器也丰富多彩,最有代表性的是月琴、口弦和皮鼓 普格长期属奴隶制社会,等级森严,家支林立,元朝以前属彝族日。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