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学古诗:《寻隐者不遇》原文译文赏析

碎****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4.59KB
约5页
文档ID:252062392
小学古诗:《寻隐者不遇》原文译文赏析_第1页
1/5

小学古诗:《寻隐者不遇》原文译文赏析 《寻隐者不遇》 唐代: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解释】 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愿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答复,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知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最终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毕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实行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胜利,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缺乏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擅长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肤浅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盼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绝望;“只在此山中”,在绝望中又萌生了一线盼望;及至最终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

从外表看,这首诗好像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颜色鲜亮,浓淡适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直立中隐含无限生气;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衬托出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学问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缘由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扩展阅读: 人物生平 贾岛早年家境贫寒, 曾居房山石峪口石村,遗有贾岛庵19岁云游,识孟郊等,因和推敲韩愈还俗后屡举进士不第唐文宗时任长江县(今四川蓬溪县)主簿,故被称为“贾长江”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芜、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但后又普州司仓参军,卒于任所有《长江集》10卷,录诗390余首另有小集3卷、《诗格》1卷传世。

他的诗喜爱描写荒芜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言律诗见长注意词句锤炼,刻意求工推敲”的典故,就是由于他的诗句“僧敲(推)月下门”而来的着有《长江集》 贾岛与孟郊并称“郊寒岛瘦”,孟郊人称“诗囚”,贾岛被称为“诗奴”,一生不喜与常人往来,《唐才子传》称他“所交悉尘外之士”他惟喜作诗苦吟,在字句上狠下工夫 元和五年(810年)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长安,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大英县)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年)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年)七月二十八日(8月27日),在普州去世 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非常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贾岛着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