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齿轮参数测绘实验指导书.doc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89KB
约4页
文档ID:543121427
齿轮参数测绘实验指导书.doc_第1页
1/4

实验三:齿轮参数的测定实验一、 目的l、掌握应用“游标卡尺”测定渐开线直齿轮各基本参数的方法2、巩固并熟悉齿轮的各部分尺寸,参数关系和渐开线的几何性质二、设备和工具l、变位齿轮一对2、游标卡尺(游标读数值为0.02毫米)3、渐开线函数表(自备)4、计算工具(自备)三、原理和方法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有:齿数Z、模数m、齿顶高系数ha*、径向间隙系数c*、分度圆压力角和变位系数X等本实验是用游标卡尺来测量,并通过计算确定齿轮的基本参数,测量方法如图3─2所示 1、确定模数m和压力角(1)利用游标卡尺跨过n个齿,测得齿廓之间的公法线距离为Wn毫米;然后再跨过(n+1)个齿,测得其距离为Wn+1毫米为了保证使卡尺的两个量足与齿廓的渐开线部分相切,n值应根据被测齿轮的齿数Z参照表3一1决定表3—1 按齿数Z确定跨齿数n齿 数 Z12─1718─2627─3536─4445─53跨 齿 数 n23456备注:当按表中跨齿数n测量变位齿轮时,如发现卡尺卡脚在齿廓顶部(或根部)接触时,应减少(或增加)跨齿数2)由渐开线的性质可知,齿廓之间的公法线ab(图3—1)与所对应的基圆上的圆弧长度相等。

因此Wn=(n-1)pb+Sb (3一1)同理 Wn+1=n·pb+Sb (3一2)所以 Wn+1―Wn= pb(毫米) (3一3)(3)根据(3—3)求得的基圆周节pb,可按下式算出模数mm=(毫米) (3—4)由于式(3一4)中的压力角可能是15°也可能是20°,故分别代入式(3—4)算出其相应的模数m,其数值最近于标准值的一组m和即为所求的值4)也可按求得的基圆周节pb,从表3—2来确定m和表3—2 按pb确定m和m22.53456pb(=20°)5.9047.3808.85611.80914.76117.13pb(=15°)6.0697.5869.10412.13815.17318.2072、确定变位系数x(被测齿轮可能是变位齿轮)利用基圆齿厚公式来确定x因为 Sb=Scos+2rbinv =m可得 x= (3—5)式中 Sb=Wn+1―n·pb3、确定齿顶高系数ha*和径向间隙系数C*利用齿顶高公式来确定ha*和C*因为 (3—6)式中df——齿根圆直径,可用游标卡尺测定。

m、x和z均为已知分别用ha*=1,c*=0.25和ha*=0.8,c*=0.3两组标准值代入式(3一6),符合等式的一组,即为所求的值4、确定齿数z由实测用齿轮直接数得5、确定齿顶降低系数υ利用齿顶高公式来确定υ因为 υ (3—7)式中da—齿顶圆直径,可用游标卡尺测定m、ha*、x和z均为已知将式(3—7)中各已知值代入即可得υ的值6、计算啮合角和中心距 = (3—8)= (3—9) 7、用游标卡尺直接测量这对齿轮的实际中心距 测量方法如图3—2所示首先使该对齿轮作无齿侧间隙啮合,然后分别测量齿轮的孔径dk1和dk2以及尺寸或此时即可得: (3—10) (3—11) 四、实验步骤 l、直接计数齿轮的齿数z1和z2 2、测量Wn、 Wn+1和或,对每一个尺寸应测量三次,各次测量位置应相隔120°,取其平均值作为测量数据 3、测量da、df、dk1和dk2 ,对每一个尺寸应测量三次,各次测虽位置度相隔60°,取其平均值作为测量数据 4、计算m、、x、ha*、c*和υ值 5、计算和6、计算,并与相比较 五、实验报告的要求和内容1.在专用实验报告纸上完成实验报告。

2.实验报告内容包括:(1)实验目的(2)实验设备与工具(3)实验原理与方法(4)测量和计算数据齿 轮 编 号计算公式项 目单位测 量 数 据平均测量值或计算值测 量 数 据平均测量值或计算值123123齿 数 z————————直接计数n=Wn————n+1=Wn+1————根 圆 直 径 df————基 圆 周 节 pb(3—3)模 数m(3—4)或表3—2压 力 角 表3—2基 圆 齿 厚 sb(3—2)变 位 系 数 x(3—5)齿顶高系数ha*(3—6)径向间隙系数C*(3—6)齿 轮 孔 径 dk————或测 量 数 据————实际中心距(3—10)或(3—11)啮 合 角(3—8)计算中心距(3—9)误差|-|————1。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