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用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一、艾条灸法(一)评估1.患者意识状态,配合程度,主要症状、体质及心理状况2.施灸部位皮肤情况、对热痛的耐受程度、女病人是否处于妊娠期.3 评估环境,必要时屏风遮挡4.告知患者: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果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如是瘢痕灸会由于艾火烧灼皮肤产生剧痛二)适应症1.经络闭阻所引起的风寒湿痹证、寒凝血滞的胃脘痛、痛经、闭经、菌痢等.2.阳气下陷引起的遗尿、脱肛、崩漏、带下、阴挺、久泻、各种虚寒证、虚脱证、寒厥证和中气不足等.3.防病保健.(三)禁忌症1.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2.颜面部、大血管部、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3.极度疲劳、空腹、过饱或对灸法恐惧者应慎灸.体弱者,刺激量不宜过强,以防晕灸.(四)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快速手消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五)操作流程1.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2.核对医嘱,做好解释,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3.再次核对施灸部位和施灸方法.施灸方法: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三种方法.4.施灸,手持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穴位,距皮肤2-5厘米处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但无灼痛为度,随时弹去艾灰,灸至局部皮肤红晕,每处灸5-15分钟。
5.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体位,酌情开窗通风,告知注意事项,整理用物8.洗手,核对医嘱,做好记录并签名.(六)操作注意事项1.多穴施灸,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3.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采用艾炷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二、拔罐法(一)评估1.患者意识状态,配合程度,主要症状、体质及心理状况2.拔罐部位皮肤情况、女病人是否处于妊娠期3.评估环境,必要时屏风遮挡4.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 (二)适应症1.风湿痹证,各种神经麻痹,以及一些急、慢性疼痛如胃脘痛、腹痛、腰背痛等2.感冒、消化不良、高血压等脏腑功能紊乱的病症3.外科的疮疡、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三)禁忌症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不宜拔罐。
2.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3.孕妇腹部、腰骶部不宜拔罐四)物品准备治疗盘、火罐、火柴、95%酒精棉球、止血钳、小口瓶、快速手消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五)操作流程1.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2.核对医嘱,做好解释,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3.再次核对拔罐部位4.点燃酒精棉球,火焰在罐内转动,使其罐内形成负压后并迅速扣至已经选择的拔罐部位上,待火罐稳定后方可离开,防止火罐脱落,适时留罐5.拔罐过程中应注意询问患者的感觉,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局部皮肤颜色6.起罐时一手扶住罐体,另一手用拇指或中指按压罐口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取下.7.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安排舒适体位8.核对医嘱,告知注意事项,整理用物,洗手9.做好记录并签名六)操作注意事项1.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2.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3.点燃的酒精棉球勿烧烤罐口,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4.起罐后如局部出现水泡,小水泡,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预防感染。
5.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三、耳穴埋籽法(一)评估1.患者意识状态,主要症状、既往史、体质及心理状况2.耳穴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3.女性患者是否处于妊娠期4.告知患者耳穴埋籽局部有热、麻、胀、痛感二)适应症1.内、外、妇、儿、五官科等疾病.2.预防感冒、晕车、晕船三)禁忌症1.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2.年老体弱者慎用四)物品准备治疗盘、菜籽或王不留行籽、胶布、酒精、棉签、镊子、探棒、弯盘、快速手消液五)操作流程1.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2.核对医嘱,做好解释.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3.体位合理舒适,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4.将菜籽或王不留行籽贴附在胶布中央,用镊子夹住,贴敷在选用的耳穴部位,按压5.观察患者局部皮肤及病情变化,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6.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六)操作注意事项1.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2.探穴力度适度、均匀3.埋籽期间,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30-60秒,3-7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四、敷药法(一)评估1.患者意识状态、临床诊断、当前主要症状、药物过敏史及心理状况。
2.患者敷药部位的皮肤情况3.既往是否接受过相同的治疗,效果如何4.患者对敷药法的认识及配合程度5.告知患者局部可能出现丘疹、水泡等,敷油膏类或新鲜中草药者局部有污染衣物的可能二)适应症1.外科的疖、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烫伤、肠痈等病.2内科的哮喘、肺痈、高血压、面瘫、头痛、盗汗、自汗等病三)禁忌症皮肤过敏者慎用.(四)物品准备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物、无菌压舌板、无菌棉纸、0.9%生理盐水棉球、无菌镊、无菌弯盘、无菌治疗碗、无菌棉垫或纱布、胶布或绷带、快速手消液,必要时备屏风、毛毯五)操作流程1.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2.核对医嘱,做好解释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充分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3.再次核对敷药部位首次敷药患者,用0.9%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局部皮肤;更换敷料者,取下原敷料,用0.9%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疮面情况及敷药效果4.遵医嘱使用已经配制的药物并根据病灶范围,选择大小合适的棉纸,用压舌板将药物均匀的平摊于棉纸上,薄厚均匀.5.将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上盖纱布,用胶布或绷带固定6.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安置舒适的体位.7.清理用物,洗手,记录并签字。
六)操作注意事项1.敷药时必须注意厚薄均匀,固定松紧适宜2. 敷药面积应大于患处且保持一定的湿度3.敷药后应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反应,如出现皮肤发红,起丘疹、水疱、瘙痒、糜烂时,停止用药,及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五、刮痧法(一)评估1.意识状态、目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体质、心理状态2.刮痧部位皮肤情况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4.告知患者刮痧部位出现紫红色痧点或瘀斑,数日后方可消失;刮痧部位的皮肤有疼痛、灼热的感觉二)适应症1.外感湿邪所致高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2.感受暑湿之邪所致的中暑、腹痛腹泻等症三)禁忌症1.年老体弱、体型过于消瘦、有出血倾向、皮肤病变处禁用.2.孕妇的腹部、腰骶部禁用四)物品准备治疗盘、牛角刮板、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治疗巾或纸巾、快速手消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五)操作流程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2.核对医嘱,做好解释,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3.遵医嘱确定刮痧部位.4.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5.蘸湿刮具在确定的刮痧部位刮擦,用力均匀,使刮痧用具始终与皮肤保持45~90度,从上至下,由内向外,单一方向,皮肤呈现出红、紫色痧点为宜。
6.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调节手法力度7.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字六)操作注意事项1.保持空气新鲜,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3.刮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刮,报告医师,配合处理4.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安定,饮食清淡,忌食生冷油腻之品;刮出痧后30分钟内忌洗凉水澡.5.使用过的刮具,应消毒后备用 两次刮痧应间隔3~6天,以皮肤痧退为准,3~5次为一个疗程六、穴位按摩法(一)评估1.意识状态、主要症状、发病部位、既往史及心理状况.2.患者体质及按摩部位皮肤情况3.评估室内温度、环境,必要时屏风遮挡.4 告知患者按摩时局部出现酸胀的感觉腰腹部按摩时,需排空小便.(二)适应症各种急慢性疾病,如胃痛、肩周炎、失眠、便秘、牙痛、头痛等病症三)禁忌症各种出血疾患、急性传染病、骨折移位或关节脱位、内脏器质性病变、妇女月经期、孕妇腰腹部、皮肤破损及瘢痕等部位四)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巾、介质(如葱姜水、麻油、冬青膏、红花油等)、快速手消液,必要时备屏风五)操作流程1.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2.核对医嘱,做好解释,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3.遵医嘱准确取穴,选用适宜的手法和刺激强度进行按摩.4.操作过程中观察患者对手法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力度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5.操作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卧位.6.洗手,核对医嘱,做好记录并签字.(六)操作注意事项1.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2.双手温度不要过凉3.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七、熏洗法(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既往史、药物过敏史及心理状况、配合程度2.患者体质及熏洗部位的皮肤情况.3.女性患者评估胎、产、经、带情况.4.评估环境,必要时屏风遮挡5.告知患者熏洗过程中有可能出汗,不要紧张二)适应症1.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皮肤瘙痒等症状2.减轻眼科疾病引起的眼结膜红肿、疼痛、糜烂等症状3.促进肛肠疾患的伤口愈合.4.治疗妇科会阴部瘙痒等症状.(三)禁忌症1.高热、出血疾患、活动性结核患者禁用.2.妊娠、月经期禁用坐浴3.严重心功能不全、带有心脏起搏器患者禁用四)物品准备治疗盘、根据医嘱配制药液(测量药液温度,使之保持在50~70度)、水温计、换药用品、毛巾(患者自备)、熏洗盆(根据熏洗部位的不同,可备浴椅有孔木盖浴盆或治疗碗)、快速手消液,必要时备屏风。
五)操作流程1.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2.核对医嘱,做好解释,根据熏洗部位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熏洗部位,注意保暖及隐私保护,必要时屏风遮挡3.再次核对熏洗部位将熏洗部位置于熏洗盆上方,用毛巾盖在上面.4.15~20分钟后,再次测量药液温度,降至38~45℃,帮助病人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