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六年级数学错题集邹平县第二实验小学错例1原题:9/10÷ 5错解1: 9/10÷ 5= 9 /(10 ÷ 5) =9 / 2错解2: 9/10÷ 5= 9/10×5=9 / 2错例2 原题: (1)7/9÷ 7/8 ,(2)5/12 ÷1/5 , 错解:7/9÷ 7/8= 7/9 ×7/8=49/725/12 ÷1/5= 5/12 ÷5=1/12错因分析:以上错因说明学生对于分数 除以整数的算法算理没有搞清楚相应策略:在进一步搞清算法算理的条 件下,强调学生运算时,看清运算符号 ,“两变”要变好,“变符号,变倒数 ”11 2错例3 原题1:一台碾米机, 2/5小时碾 米16/25吨,平均每小时碾米多少 吨?平均碾1吨米需要多少小时?错解: 2/5 ÷ 16/25=5/8(吨) 16/25 ÷ 2/5=8/5(小时 )错因分析:好多同学对于这两个问 题的解答都是混淆不清,没有理解 题意,搞不清楚各个数量之间的关 系相应策略:帮学生进一步分析问题 ,搞清楚工作时间与工作总量、工 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平均每小时碾 米多少吨?实际上就是求工作效率 图 13错例4 原题 Ⅹ÷6=2/3 3/4÷Ⅹ=5/6 错解: Ⅹ÷6=2/3 Ⅹ=2/3÷6Ⅹ=2/3×1/6Ⅹ=1/93/4÷Ⅹ=5/6Ⅹ=5/6×3/4Ⅹ=15/24错因分析: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搞不清 楚Ⅹ在方程中的位置,解题时不知道谁 与谁乘,谁与谁除,除法中的三者关系 还是没有掌握扎实。
这些错误实际上是 对于等式的基本性质不是很清楚相应策略:进一步向学生讲解被除数、 除数、商之间的关系以及等式的基本性 质,学生进行计算时,注意计算的准确 性,这也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所 必需的图 14错例5 原题:小明每分走60米,小亮每分走50 米,小明与小亮速度的比是( ),比 值是( ) 正确答案:小明每分走60米,小亮每分走50 米,小明与小亮速度的比是(6:5 ), 比值是( 6/5 ) 错误答案:小明每分走60米,小亮每分走50 米,小明与小亮速度的比是(60:50), 比值是( 6/5 ) 错因分析:不能把比作为分数进行化简 教学策略:强调计算的结果保留成最简分数 (比)的形式也就是灵活的对结果进行 约分结果必须约成最简分数 1 5错例6 原题:六(1)班共50名学生,其中男生 28名,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为( ),比值是( ) 错误答案: a、六(1)班共50名学生,其中男生28 名,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为( 22:50 ),比值是(22/55 ) b、六(1)班共50名学生,其中男生28 名,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为( 28:50 ),比值是( 28/50) 正确答案:六(1)班共50名学生,其中 男生28名,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为 (11:25 ),比值是(11/25 )( 0.44) 错因分析:(1)对于计算的结果没有进 行化简的意识;(2)没有看清题目要求 ,把男生当作女生;(3)不明白比的前 项与后项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策略:引导理解比的意义;强调认 真审题与化简的意识 图 16错例7 原题:李大伯去年养鸡300只,今年比去 年多养了1/5今年养鸡多少只?错解:300÷(1+1/5) =300×5/6=250(只)错因分析:问题是出在判断单位 “1”的习惯没有,学生不懂得增加或者减 少的1/5是谁的1/5,究竟在题中出现怎么 样的相等关系把分数的乘法和除法的应 用题弄混了,没能找到分数乘除法之间解 题方法的内在联系 教学策略:1、针对学生的错误,在平时的习 题训练中增加单位“1”的判断和等量关系 寻找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解答应用题的 信心,让学生不要畏惧分数应用题2、在日常的训练中多加强分数乘 除法应用题的对比练习,并进行强化1 7错例8 原题:新华小学12月份用水560吨 ,比原计划节约了1/912月份原 计划用水多少吨? 错误解答: 解:设原计划用水x吨 X-1/9=560 X=630答:原计划用水630吨错因分析:不能理解1/9表示原计 划的1/9,比原计划用水实际少 1/9X吨 教学策略:(1)理解1/9表示比原 计划少的占原计划的1/9,1/9表示 的少的与原计划之间的一种关系; (2)用线段图图示出少的分数表 示1/9,少的部分即1/9X。
8错例9 原题判断总价与数量的比表示的是单 价.( ) 错误答案:判断 总价与数量的比表示的是 单价.( × ) 正确答案:判断 总价与数量的比表示的是 单价.( √ ) 错因分析:此题的错误率为37.1%,主要原因在 于学生理解为总价与数量的比值才表示 的是单价比与比值的区别与分数的联 系与区别,对此不清楚 教学策略: 对比、除法、分数之间进行沟通 9错例10 原题: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已经行了全 程的5/8,距乙地还有250公里甲乙两地 相距多少公里?错解:生1:250÷5/8=400(公里)生2:250+250×5/8=406.25 (公里) 错因分析及相应策略:学生的主要错误是不理解题意,没 有养成审题的习惯同时从学生的解答来 看,学生并没有先进行判断比较的标准量 ,没有找题中数量间的关系进行解答的习 惯同时学生对于单位“1”的判断没有掌 握学生同时受过常见关系式的影响,只 知道已行的部分加上未行的部分就是全程 数,但是却不懂得如何找到相应的两个数 量来列出相应的等式 图 110错例11 原题:请在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再 分别求出这个圆的周长和面积正方形 的边长为2厘米) 错误答案:周长:3.14×2×2=12.56厘米;面积 : 3.14×2×2=12.56平方厘米 正确答案:周长:3.14×2=6.28厘米 面积: 3.14×1×1=3.14平方厘米 错因分析:错误率为45.7%;把圆的直径当作半 径来求解. 教学策略:在作图之后想一想并标出圆的半径 与直径是多少后再列式计算. 11错例12原题:求下列圆的周长(1)r=8dm (2) d=3.5cm (3) r=3.5dm错误解答:错因分析:周长的计算方法没有掌握,或者是 已知半径求周长与已知直径求周长混淆。
教学策略: (1)加强周长计算方法的指导 (2)对比练习,引起学生注意图 112错例13原题:求下列圆的面积(1)r=3dm (2)d=8cm错误解答错因分析:没有理解一个数的平方表示 的意义,以为一个数的平方只要乘以2就 可以了 教学策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平方的 意义,以及圆的面积计算方法,计算技 巧13错例14 原题:已知圆的半径是0.6m,它的 面积是多少错误解答错因分析:对于圆的面积计算不熟练, 特别是半径的平方往往计算成半径的2倍 教学策略:进一步巩固圆面积的计算方 法,帮助学生理解平方的意义,并且提 高运算的准确率图 114错例15原题:求下列圆的面积(1) d=3.5cm (2)d=14cm错误解答错因分析:(1)3.5乘2,乘了一次以后,以为没 乘2,又乘多一次2计算粗心,比较随意.( 1)7乘7的意义不理解.(2)"7×7" 是2个7相乘,所以就乘了2 教学策略:让学生明确求面积时,知道的是半 径还是直径,从而用相应的方法计算15错例16 原题:48×(7/48+5/6)错误解答错因分析:1、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运算定律 不理解;2、学生以为只要把任何一个加数 和相同的因数相乘就可以。
教学策略:进一步分析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 算时注意的问题图 116错例17 原题:48×(7/48+5/6) 错误解答错因分析:1、在计算整数乘分数时,学生由 于粗心,计算结果出错; 2、学生在计算整数乘分数时,当分母和整数 约分后,把约分后的得数与分子相加,而不是 相乘 教学策略:进一步讲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应该 注意的问题,以及运用运算律进行计算,注意 计算的准确性17错例:18 原题: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1.4,甲数 与乙数的最简整数比是( 1.4 :1)或 (14:10 ) [错例分析]: 个别学生没有看青题目要求,就开始做 题,所以,导致结果错误;还有学生往 往忽视了“最简”而仓促下笔,最后的 结果没有化到最简;当然也有学生不能 理解题意无从下手 [相应对策] 1、通过讲解,让学生真正明确比与除 法的关系,知道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 1.4,也就就是甲数与乙数的比值是1.4 ,明确了这个关系,下一步的解题就应 仁而解了 2、建议用假设代入法来分析,将乙数 看成1,那么甲数就是1.4,然而当比化 成“1.4:1”时,还需要利用比的基本 性质进行化简图 118错例:19 原题:小圆半径是大圆半径的一半, 小圆与大圆的周长比是( 1:2 ) ,面积比是(1:2 )。
[错例分析]: 圆的半径比、直径比、周长比还有面 积比之间的关系,容易受半径与直径 的关系、半径与周长之间等的负影响 ,思维停留在计算公式上建议专题 分析,假设半径为2厘米,直径周长和 面积变化让学生明白半径比、直径比 和周长比是一样的,而面积比则是前 后项平方倍的比再引导学生剖析形 成的原因,用比的基本性质来解释 [相应对策]: 假设法既假设大圆和小圆的半径分 别为4和2,然后以此计算两个圆的周 长和面积,最后去算两个圆 的周长和 面积的比19错例20: 原题: 用120cm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长 、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 长、宽、高分别是多少?(课本第51页第 5题) 错误解答:120÷(3+2+1)=120÷6=20(cm) 长:20×3=60(cm), 宽:20×2=40(cm), 高:20×1=20(cm),[错例分析]: 这是解决“按比分配”的题目,学生由于 思维惯性常常出现将“120”进行直接分 配的错误,原因是忽视了“长方体各有4 条长、宽和高”的隐藏信息 [相应对策] 建议从长方体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善于 挖掘隐藏条件也就是首先让学生明白 120厘米是长方体棱长的和,既4个长4个 宽4个高,所以,要先把120除以4以后, 才能进行分配。
图 120错例21: 原题: 甲数和乙数的比是4:5,乙数和 丙数的比是2:3.甲数和丙数的比 是多少?错误解答:甲数:乙数=4:5, 乙数:丙数=2:3.=4:6 甲数:丙数=5:6[错例分析]: 此题的思维含量高的原因是在于 学生找不到固定的比较的量[相应对策] 建议利用通分的知识将乙数通分 为10份,随之根据比的基本性质 再调整甲和丙的份数,这样,将 两两相比变成了三个数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