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时期中外档案事业之比较09 档案班20 号黄云凤一、档案种类:秦朝: 秦始皇焚烧六国档案典籍,所以秦朝保存的前朝六国的档案较少,多为本朝积累的档案秦朝档案种类按内容分主要有日常政务文书、律法档案、户籍档案、赋役档案、舆图等汉朝:汉朝档案除有政务文书外还有计簿、舆图、法令、工农业的技术档案等专门档案魏晋南北朝: 最主要的档案是行政文书档案,此外还有在官员的人事档案、赋税徭役档案、军事档案、司法档案、谱牒档案等专门档案隋唐: 档案主要有政务文书档案,此外还有记注档案、甲历档案、 赋役档案、 舆图档案、律法档案等,专门档案宋朝: 档案种类有政务文书、赋役档案、律法档案等元朝: 文书档案等明朝: 明朝重视对元朝档案的收集,所以明朝保管的档案一部分为元朝的图籍、地图、簿籍、典籍、天文仪象、地理户口版籍等档案明朝政府也注重对本朝档案的积累,明朝的档案最主要的是文书档案除文书档案外,明代还有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档案,主要有:黄册和鱼鳞图册、军册、贴黄清朝 :主要档案为政务文书档案外国:政府公务档案:包括政府在行政、财政、司法、立法、军事、外交等政府职能活动中形成的档案私人档案: 包括行会、银行、公证机构等民间组织在业务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档案,如行会档案、金融档案、公证档案等。
宗教档案:教会形成的档案殖民地档案:宗主国在管理殖民地的各种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总结对比: 中国的档案内容涉及行政、司法、赋役、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然上述种类丰富的档案的形成者基本上都是封建政府,民间机构或私人的档案比较少,技术档案等专门档案比较少 外国的档案除了政府公务档案还有私人档案、宗教档案、殖民地档案等,档案种类更为丰富政府公务档案在内容上与中国基本一致中国为什么没有或很少政府外的档案,究其原因, 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是建立在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的高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政府对民间的思想、文化进行严格控制,对民进稍具规模的就够都会严格管制,更不会像西方国家那样允许组织规模、权利超出一国范围,甚至凌驾于国家的宗教组织的存在,所以政府外的各种档案较少而外国的国家管理较为松散,农业经济是大规模的农业经济(庄园经济) ,城市的迅速发展也产生了很多的民间组织,各种活动都较为庞大、复杂,这就产生大量的文件,也需要这些文件来支持活动或组织的后续发展及正常运转,这些文件就得以保存下来成为档案二、档案管理机构及档案管理人员中国秦朝: 中央:三公:丞相府下设诸曹椽属各掌其文书档案;太尉府下设曹属各掌军事档案御史府下设御史中丞、御史丞、御史各掌文书档案事务,柱下御史为专门保管户籍、舆图等重要档案的官员。
九卿:除少府中尚书wie 专掌文书档案官员外,其余机构各掌任内档案地方:郡:设门下主簿统领文书档案工作,下设主记室椽史、录事椽史、奏曹椽史等均主文书档案,其余各曹椽史各掌任内档案县:设功曹椽史(又称主吏)、狱椽、仓吏等分掌县的地方具体事务和档案,县下设乡、里、置啬夫、里正等基层治民官、并兼掌赋税、诉讼等档案秦朝依法治国,重视律法档案, 建了专门的档案库保管律法档案,主管官吏为法官、法吏秦朝大量石刻档案分立各地自然保存两汉:中央: 西汉初期,丞相府是总揽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机关,长官为丞相,丞相之下设长史,长史下设丞相史、丞相少史等官员具体掌文书档案工作另设计相、主郡国上计事还分设曹,各曹设椽史、令史保管本部门的档案随着相权削弱,太尉府总领朝政,府内设阁下令史、记室令史、令史管理档案御史府,为中央政府主管文书档案的重要机构,主管官为御史大夫属官为御史中丞,在兰台掌图籍秘书,内领侍御史,侍御史下设十五人分曹掌管档案事务汉武帝后, 尚书台成为主管文书档案的中枢机构,尚书台分曹治事、曹设尚书、尚书郎主管档案事务汉朝还在宫廷内设内朝重要文书官员如中常侍、侍中等, 均为宦官文书官员,为列侯至郎中的加官,尚属兼任,汉武帝时设宦官充任中书令,掌皇帝文书。
在汉朝, 除上述机关等中央机关各自管理保管本机构档案外,还设有专门的档案库保管档案如石渠阁、兰台、东观,西汉还有麒麟阁、天禄阁等,东汉有石室、宣明、鸿都等还设宗庙保管列侯功臣的有关档案地方:汉代地方各级政府中都有相应的文书档案官吏,具体如下:州:设治中、主簿,主簿统领门亭长、录事、记室等文秘承送机构,在军事系统官吏下设主簿、阁下记室、记室、舍人、门令史等档案官吏郡:文书主管官为主簿,具体掌档案事务的机构有主记室、主官为主记室史, 简称主记,地位逊于主簿,主记室下设主记椽、主记史、记室史、录事、录书史等官吏,统称椽史县:设县丞主官文书档案工作,设主记室,下设书吏从事具体文书档案工作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中央的档案管理机构主要有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各级地方则多设吏员管理档案中央:尚书省,主管官员为隶尚书事,内部分曹治事,曹设尚书,其下又分小曹,每曹设尚书郎,统领都令史、令史、书令史等,负责本部门文书的处理和档案工作中书省:曹魏时中书省主管官员为中书监、中书令(无所执掌,仅存清贵知名),下设通事郎;晋时,中书省主管官员为中书侍郎,下设舍人、通事;东晋合称通事舍人;南朝改称中书舍人门下省:长官为侍中。
三省制度的建立,形成了王朝中央文书档案工作的系统,对后世的文书档案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王朝中央除了三省等机关的档案管理人员外,还有主客令史、 记室令史、 主书、主簿、书佐、等职官分别负责档案的保管工作魏晋南北朝除了各中央机关保管了大批档案,还沿袭前制设有东观、兰台、 宗庙等保管档案,各国还设有专门的户籍档案库,并设有专门的检籍机构,负责户籍档案的检查地方:州:治中从事、诸部从事、主簿、记室书佐、诸曹佐、司马、长史、掌书记;郡:主簿、主记室、门下史、记室史、录事史、书佐、功曹史、功曹书佐等文书档案人员总的来说, 魏晋南北朝时,文书档案机构数量较少,但是文书档案人员数量多,名目繁复隋唐:王朝中央三省为文书档案工作的最高管理机关,三省内部的档案机构组织体系如下: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其副职为中书侍郎,下设的文书档案官员主要有中书舍人(又称内史舍人) 、起居舍人、右补阙;门下省:长官为侍中,副职为黄门侍郎,下设的文书档案官员有给事中、起居郎、门下录事、符宝郎,门下录事下设主事、令史、书令史、甲库令史分掌具体事务;尚书省:尚书省为文书的具体执行机构,下设吏、礼、工、兵、刑、户六部,各部均设有都事主管文书档案工作;此外还设有专门监督检查文书档案的勾官,一为主管官员, 如左右司郎中员外郎,另外具体掌理人员有都事、主事令史、书令史;翰林院:主管官员为翰林供奉、翰林学士,内设学士院,为翰林学士的教习机构,可算作档案教育机构;宦官机构:具体有内枢密使和宣徽使,均有宦官掌管;地方档案管理机构及人员:道的档案管理人员为参谋、掌书记; 州的档案管理人员为录事参军事、参军事等;县的档案官吏有主簿,录事等。
总的说来, 唐朝的档案管理人员分为有官品的官吏和无官品的一般档案管理人员,除上述档案管理人员外,还有主书、 传制、 翻译、 修纂、 校理、 典书、 楷书等一般档案管理人员在唐朝的文书档案监督检查制度——勾检制度下,除中书、 门下外的中央、 地方各级档案机构中的形成了以尚书省为中央领导机构的自上而下的勾检系统,具体负责监督检查档案的人员称为勾检官吏,名称多与一般的档案官吏名称一致除中央机关、 各级地方政府中的档案管理机构、人员, 中书门下尚书三省还分别设置甲库保管甲历档案,甲库是国家机关中现行档案的专职管理机构宋朝:中央机关文书档案机构设置与官吏任用:元丰改制前:中书门下(亦称政事堂)是文书档案最高主管机关,长官称“中书门下平章事” ,副职为“参知政事” ,下设文书档案机构有孔目房、勾销房,各房中文书档案官员有检证官元丰改制后:中书省:主管文书档案工作的长官为中书舍人,下分上案、下案、制诰案、谏官案、记注案五案文书档案机构有主事房、点检房、催驱房、班簿房、制敕库房门下省:文书档案主管官为给事中,下分上、下、封驳、谏官、记注五案,文书档案机构有通进司(给事中掌管)、银台司、章奏房、封驳房、发敕司、进奏院、登闻鼓院(由门下省属官司谏、正言掌管)、登闻检院(由谏议大夫兼管)。
尚书省:文书档案机构有开拆房、催驱房、制敕库房、都知杂房,由左、右司郎中和员外郎负责各房的文书档案工作;尚书省下设的六部也有负责文书档案工作的机构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关,负责文书档案工作的机构有教阅房、兵籍房、吏房;另外,还设有检详官专掌机要文书,设编修敕令所,一般由宰相衔的人掌领三司:为最高财政机关,负责文书档案工作的机构有都磨勘司、开拆司、发放司、勾曹司、催驱司翰林学士院:下设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等宋朝还建立了一些大型的王朝中央档案库(如金耀门文书库、崇文院和秘阁, 秘阁设直秘阁、秘阁校理等官管理)和皇帝档案库(如龙图阁、天章阁等)专门保管档案地方机关文书档案机构设置与官吏:路:下设帅、漕、宪、仓四司,四司中文书档案官员有主管机宜文字官、主管书写机宜文字官,主管文字关府、州、军、监:多设有孔目官负责文书档案工作,孔目官有都孔目官、副孔目官、节度孔目官、观察孔目官等多种名称县:主簿仍为文书档案主管官出上述机构及人员外,宋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全国各级机关档案专职机构——架阁库,中央机关架阁库主管官员多为进士及第者,一般的中央和地方架阁库的主管认为八、九品的低级官员,称管勾,具体掌管档案的吏员称守当官、守分等。
其中六部档案在六部架阁库存放一定时间后集中到金耀门文书库宋代各级官府设置的文书档案官吏基本沿袭前代,官为任期制、 吏为常任制, 文书档案吏员有一定资格要求新增加的书吏名称有押司和贴司,押司是一些中央和地方官府中掌案牍事务的吏员,贴司在押司之下,人数相对较多元朝:元朝的文书工作机构不太健全,从中央到地方, 各级官府内的专门文书机构很少,一般设有承发司、经历司掌文书事宜,设照磨所作为文书档案工作的监察机构元朝各级官府中的文书档案人员都由本部门的首领官管束,首领官是文书档案工作的主管,高级首领官有辅助掌管的权利首领官名称不一,主要分两类,一类是经历、都事、主事等有官品的首领官,一类是知事、照磨、管勾、架阁库管勾、提控案牍、都目、吏目、典吏等无官品的首领官,首领官下则是令史、译史、奏差、知印等档案管理吏员,吏员任期满无过错则有可能出职为官元朝沿袭宋、金架阁库制度,在各级官府中设置架阁库,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主管官为管勾明朝: 明朝建立后, 档案工作机构的设置由分散趋向统一,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洪武八年设照磨和管勾人员管、理档案之后,中央各文书机构、军政机关纷纷建立档案机构,地方各级机关设置架格阁库、黄册库、 案牍库等档案库。
明朝档案库除了架阁库等地方档案库之外,还有一些王朝中央档案库,属大型的档案库,主要有:大本堂——由秘书监掌管,保存前朝典籍图书和本朝档案;后湖黄册库——保管全国赋役档案的专门档案库,先由户部侍郎兼管,后由南京通政使司户科给事中、 户部清吏司主事主管,库内的档案管理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固定编制人员,有办事吏、库匠、监生;一类是大造黄册之年临时增加的人员,有匠、胥、监察御史、户科给事中、户部主事、督监生皇史宬——是皇家档案库的集中代表,收藏皇帝的实训、圣训和玉牒, 皇史宬有专门监管人员,明代记载不详;文渊阁库楼——收藏明王朝中枢机要档案,由内阁大学士统领;古今通集库——保管皇帝赐封功臣、名将、藩王的诰封、铁券,还保存京官、外官的诰封底簿,具体管理人员不详;总的看,明代档案库有很大发展,建筑技术上注重对档案的保护,规模大, 不同档案库分别保管不同的档案,有些已具有专门档案库的性质清朝: 清朝的档案管理机构可分为中央各行政机关和地方各级官府内部的文书档案机构一)中央一级的档案管理机构主要有内阁、军机处和其它各部院1.内阁、军机处随着封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内阁和军机处的行政职能逐渐淡化,其文书档案工作职能大大加强,成为中央两大文书档案工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