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笔记15篇

Sup****n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7KB
约39页
文档ID:593836880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笔记15篇_第1页
1/39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笔记15篇《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笔记1 ——提高素养,学会思考,做成功教师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  按照我个人制定的读书计划,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在此从微观细节方面扼要谈谈几点读书感悟  感悟之一:成功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  何为教师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从三个方面阐述教师的教育素养: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广博的知识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教育素养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  塑造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教师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学生娓娓谈心  如何提高教师素养?众所周知,名师、大师的教育素养都是很高的,能够集文学家、艺术家、书法家等大成于一身,而且具备很好的人格修养我自知距离名师还很远,应想尽一切办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好,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把读书当作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读好书能够净化我们的灵魂,开启我们的教育良知,锻造我们的优秀品质,因此静下心来读书是提高教师素养最有效的手段,是教师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感悟之二:成功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  关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例如,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我们若能把带有游戏性质的作业、科技知识、百科知识、趣味故事、趣味实验等列入教师备课的内容,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于课堂提问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教师要能“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  课堂提问便是一种引领,课堂中提问的意义是要激发求知欲,提问点应该恰当到位,应该是铺垫学生获取知识的台阶,好的提问就像节奏明快的韵律操,流畅优美想想自己的课堂上真正有效的问题有多少呢?想来觉得如芒在背!  关于学生注意力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拴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

我在教育教学中体会到,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完全在于教师的引领与调控,教师要抓牢注意力这根“丝线”,使用好这根“缰绳”,才能确保高效课堂  感悟之四:成功教师应善于思考,勤于反思  善于思考才能有创新,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们可以看到苏霍姆林大师的教育智慧,似乎能看到他正在凝神思考,郑重地审视着学校教育的每一细节,我觉得善于思考是他精彩人生中最具魅力之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五条提出“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第一套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源来源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来看,第二套大纲是保证第一套大纲顺利完成的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思考学生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发现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识记和保持在头脑里的知识是很多的,因为它是进行后继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种保障,许多学生却掌握得并不牢固,要么是不理解去死记硬背,保持得不长久,要么是记住了不知道如何去运用,成为一种“死”的知识久而久之学习上失去兴趣,沦落为“差生”,那么如何避免呢?最重要也最有效的一种办法,就是实施第二套大纲具体地说,就是每呈现一种新的知识或材料时,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与此相关的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进行阅读,以使他们更好地去理解这些知识,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疑问,从而进一步激起他们的求知愿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感受性”,教师要“尽力为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

这样,他的智力背景越广阔,他所需要识记的教材就会变得越简单反观我们平常教学,不顾知识积累和学习体验过程,只顾死记硬背结论的做法简直就是一种摧残  再如,关于后进生,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苏霍姆林斯基以成功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为了帮助一个叫费佳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自己亲自编了一本书《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他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收集或编写很多有趣的、能够引起儿童思《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笔记2 对一个教师来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之一粟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变得更丰富”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伟大著作中还精辟地揭示出一个读书的真理: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这几年的的教学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他认为,学习发生困难和形成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正因为“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要“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  阅读优秀书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诲他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 “书籍对少年来说,并不是真理的仓库,而是内心体验的源泉在他看来,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和青少年时期读过哪些书,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其中最重要的习惯应该是读书的习惯学会读书,爱好阅读,是“学会学习”的最主要内容而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和精神需要,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 “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读书爱好,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校风  我坚信,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是教师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学校办成学习的团体,是办学成功的必由之路《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笔记3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读书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母乳,读书可以修身、可以养性   所有的老师都知道,一二年级是小学时期打好基础的重要阶段如何帮学生打好基础,是我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的问题在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时,困扰我许久的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如何打好学生的知识基础?  分解基础知识,遵循记忆规律,减少学生负担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充分利用童年时期灵活、敏感的记忆”,“不使学生负担过重”他举的例子是怎样教学生记最基本的2500个词。

他把这些词语分配到每日学3个,抄在本子上并记住这个方法对我的生字教学有很重要的启发我马上把这种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具体作法是:每天一课生字,用一节课的时间去指导书写,课堂上多余的时间去练写,若能在放学前默写书空,则发送奖励卡片当然还要随机抽查,“轮番轰炸”,遵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把大块的任务分化到平时这样把整本书的书写任务分解到每一天,学生轻松快乐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在轻松环境中习得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孩子创造轻松快乐的课堂环境在这点上他举的例子是让学生自我检查记忆,默写词语的方法有时我会把课堂上需要掌握的字词出示在大屏幕,给一分钟时间记忆,再给三分钟时间默写默写之后进行自我对照评价,同桌帮忙分析出错原因,紧接着进行第二次计时默写在这样一个轻松的氛围中,孩子在毫无听写压力的`环境中完成了识记要求老师适时“缺席”,反而更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不依赖老师,也不受老师的制约和影响,可谓一举两得!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教师要勤读书,多读书,会读书,学以致用,使我们的明天比今天更有智慧,更有眼界,更有力量!《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笔记4 当我再次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获益匪浅。

在100条建议中,说得最多的就是读书,这一点给我的触动也最深   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苏氏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之一粟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变得更丰富”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给教师的建议》P96)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以传授知识为己任不管是在日常生活或者教学过程中,都要以身作则,为人师。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