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晚清以来湖北省农业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

E****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7.16MB
约131页
文档ID:118060657
晚清以来湖北省农业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_第1页
1/131

武汉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晚清以来湖北省农业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 姓名:任晓华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历史地理 指导教师:蔡述明 20040401 中 文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大量的历史文献的搜集, 包括湖北农业史资料、 地方志, 民国期间的人口 覆查数 据,民国中央地政学院、 农村七 地调杏 委员会、 金陵大学等单位的土地调查资料,民国中央农业 实验研究所的农情报告, 农商部的农商统计报告以 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 普查 数据, 农 业经济统计资料和遥感影像资料等多种信息, 结合本人曾 经做过的有关研究工作, 在吸收外籍和 港台有关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运用历史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 如文献史料分析、 统计分析、 聚类分析、 “ 奇异值分解” 方法以 及3 S 技术, 研究了晚清以 来湖北 农业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 讨论了 这种变化与人口 变动、自 然环境的关系, 指出了 不同时期土地 利用的特点和区域分异的发展趋势,得出了若干基本观点和认识,现分述如下: 一、人口 是土地利用最主要的驱动力 晚清湖北册载人口 数据严重失实,曹树荃在 《 中国人口史》( 清时期)一书中,利用册载人 口数据和其它历史资料, 对清代中后期湖北分府人口 数据进行了 推测修正。

民国初年人口数据延 续清末人M 数据,存在严重的浮夸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对湖北同治 1 2 年 ( 1 8 7 3 年》至民国 2 0 年 ( 1 9 3 3 ) 六十年来的 人口 变化趋势进行了 调查, 曹树基修正的人口 数, 得出这期间的湖北人 口 年均增长 率与农业实验所的调 查结果比 较吻合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于1 9 5 3 年、 1 9 6 4 年、 1 9 8 2 年、19 9 0 年和2 0 0 0 年进行了五 次人口普 查, 资料翔实丰富, 在 这些资 料的基础上, 笔 者分析了 晚清以 来湖北人口 的时空变化, 概括说,分为以下 几个阶段: 1 ,嘉庆二十五年 ( 1 8 2 0 年) 湖北人口1 9 4 反之,人口密度小的Cx 域, 耕地垦殖率低 运用" 3 S技术分析湖北现代土地利用现状, 结果 表明, 耕地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 鄂东沿江 平原和鄂北岗地, 这三个区域、 耕地集中连片, 其余部分分布于山 地和丘陵之中的小 盆地、 河谷 平原0 耕地集中化程度具有由南 部向东、 西、 北递减的特征, 耕地集中 化程度最大的江汉平原( 包 括天门 市、 潜江市、 仙桃市、 荆州市) 耕地占其土地面积的6 8 % 。

从耕地所处的地形部位来看, 全省约 8 2 %的耕地分布在地形平坦的平原 三、 耕地动态变化反映了湖北土地开发的过程< 耕地的数量多少反映了 CX 域土地垦殖率的高低 明清两代的土地数字只是纳税单位, 并不代 表实际的耕地面积, 晚清的土地数字只是应行政上的需要, 人为的延续而已, 晚清载籍耕地数据 包括不少非农业用地 晚消湖北耕地没有 大幅度的增加, 咸丰以 后, 反 有减少的 趋势, 清末耕地有所增加, 民国 时 期耕地面积存在一 些波动, 据调查资 料显 示,从1 8 7 3 年, 一 一 1 9 3 3 年六十年湖北省耕 地面 积逐步 增加,此间耕地增加原因,大多数为荒地开暴A 对比 清代和民壤两个时期 耕地垦殖指数图, 发现耕地分布状况明显受自 然条件制约, 大致相 当 于 今江汉平原的范围, 是全省 垦殖指数最高的 地区; 其次 为丘岗 地区, 鄂西山 区垦 殖指数 最低 但民国第五行政督察区 ( 相当于今襄樊市所辖区域) , 垦殖指数有所提高,反映出该地区土地开 发f y 度的提高我们知道第五行政督察区属鄂北岗 地,俗称 “ 早包子” ,在灌溉条件达不到要求 时, 收成没有保障, 随着水利设施的改进, 灌溉条件的改善, 昔日 的“ 早包子” 变成了 粮食墓地, 这一点在建国后 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是鄂西南山区垦殖指数提高, 说明该区域土地开发得到加强, 在民国 后期 更加显著, 抗战 爆发 后, 湖北省政 府西 迁入恩 施后, 对 鄂西 南土 地开 发程度的 提升起 至 q 了霆要的作用 四、 近代 ( 2 8 4 0 年一一2 9 4 9 年) 农业土地利用具有明显的 商品性特 征. 从 1 8 4 0年中英鸦片战争起, 近代是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产生、形成和畸形发展时期,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湖北农村的自 然经济逐步解体,农业商品生产得以发展,并成为外国 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掠夺廉价原料的基地. 1 9 1 4 年爆发了 第一次 世界大战, 在第一次 世界大战期间以 及此后的 一段时间 里, 受国内 外市 场需求的影响, 湖北省商品性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经济作物如棉花、 烟草、蚕丝、麻等种植 面积进一步扩大 水稻受经济作物排挤, 播种面积 1 9 1 5 年突降, 减少了 近6 0 % , 1 9 1 8 年以后, 播种面积又大 幅度减少 抗日 战争爆发后, 水稻的 播种面积和产量均有不同幅度的减少, 抗战时期作物面积和 产量都极不稳定,抗战结束后,农业生产开始恢复,但未能恢复到民 初水平。

由于战争造 成食品性 原料5 F, 乏, 刺激了 湖北省麦类作物生产规模的 扩张, 与 此同时, 麦 类的 播种面积从 1 9 1 6年开始有大幅度的提高,抗日 战争爆发后,麦类面积和产量均不同程度减少, 抗战时期, 为解决前方战士和后方百姓的吃饭问 题, 湖北省政府为提高 粮食产量, 增加小麦生产,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小麦生产,1 9 4 6 年小麦播种面积达到了民国以来的最高峰 从 1 9 1 8年开始,受其它作物的排挤,玉米的播种面积大 幅减小, 产量下降,这种情形一直 维持到 1 9 3 7 年, 抗战爆发后, 玉米的播种面积大幅增长, 甘薯的 播种面积相对比 较稳定, 稳中 有升,反映出动乱时期,农民为解决生计,首选成本低贱的 粗粮作物 五、建国以来湖北农业土地利用波动性大且地域分 异加大 1 , 1 9 4 9 年 —1 9 7 8 年期间, 人口 大幅 度增长,1 9 6 5 年以 前耕地逐年增加, 随后逐渐减 少; 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并且减少的幅度越来越大: 复种指数逐年提高: 粮食总产和单产稳步增 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逐年减少。

1 9 7 8 年以 来, 人口 在计划控制下增长, 耕地面积一直逐年减少, 但减少幅度逐渐降低; 人 均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但减少的幅度和速度逐渐降低;耕地复种指数稳中 有升,多熟制面积扩大: 耕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继续减少,占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 例加速降低 2 、土 地利用区域分异性明显 通过动态聚类法分析,结果表明,全省土地利用区域分异明 显加大,共分七个区,即: ( 1 ) 鄂西北山地农业区: ( 2 ) 鄂北岗 地丘陵农业区; ( 3 ) 鄂东北丘陵 低山农业区:( 4 ) 武鄂黄城郊农业区;( 5 ) 鄂东南丘陵低山 农业区:( 6 ) 江汉平原农业区:( 7 ) 鄂西南中山农业区 3 、各种农作物种植面积与 耕地面积变化具有明显的正负相关和多样性 湖北省分县人口 与耕地面积总体上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 人口 与耕地面积的 变化在绝大多 数 地区呈反相关, 在人口 增加的事实背景下, 耕地面积却相应地有所减少, 这一现象在鄂东, 鄂南 和鄂西北 ( 除郧西外)更为明显 大豆种植面积与耕地面积总体上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 在鄂西, 除三峡河谷地区、 鄂西南的 宣恩和咸丰以 及鄂西北外,大豆种植面积与耕地面积呈正相关, 在鄂东, 除沸水、 英山、 r 春和 洪湖外,其他地区的大豆种植面积与耕地面积呈反相关。

除崇阳、京山和孝感外,全省粮食种植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空间相关呈反向变化 除咸宁、阳新以及红安、随州、 京山、 荆门和宜昌呈同向变化外,全省棉花种植面积与耕地 面积的空间相关呈反向变化 全省油料种植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空间相关呈显著的同向 变化,这一现象在南部地区尤为明 显 关键词:耕地变化农作物结构与地域分布土地利用区划人口变化湖北 Ab s t r a c t I n t h e p a p e r , a b u n d a n t h i s t o r i c a l d o c u m e n t s a n d m a t e r i a l s o f H u b e i P r o v i n c e w a s c o l l e c t e d , i n c l u d i n g t h e m a t e r i a l s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h i s t o r y , L o c a l c h r o n i c l e , t h e d a t a o f p o p u l a t i o n d u r i n g t h e p e r i o d o f l a t e Q i n g 勿n a s t y a n d t h e R e p u b l i c o f C h i n a , L a n d s u r v e y f r o m c e n t r a l i n s t i t u t e o f g e o g r a p h y a n d p o l i c y o f t h e R e p u b l i c 时C h i n a , E n q u i r y c o m m i t t e e o f r u r a l l a n d , 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t h e r e p o r t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e f r o m I n s t i t u t e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R e s e a r c h o f t h e R e p u b l i c o f C h i n a , t h e s t a t is t i c a l re p o r t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e a n d c o m m e r c e f r o m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a g ri c u l t u r e a n d c o m m e r c e i n B e ij i n g , a n d C e n s u s d a t a o f p o p u la t i o n a n d s t a t i s t i c a l d a t a o f a g r i c u lt u r a l e c o n o m y , i m a g e o f R S , e t c , a ft e r n e w C h i n a . I n t h e s a m e t i m e i t C o m b i n e d r e le v a n t re s e a r c h w o r k t h a t I h a d d i d , a b s o r b e d m u c h r e s e a r c h r e s u l t o f f o re i g n e c o n o m is t , H o n g k o n g a n d T a iw a n e c o n o m i s t , a n d u s e d t h e r e s e a r c h a p p r o a c h o f h is to r ic a l g e o g r a p 勺 a n d m o d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