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黄鹤楼诗歌论析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昌蛇山之上,它雄踞长江之滨,蛇山之首, 背倚万户林立的武昌城,面临汹涌浩荡的长江,渊临鹦鹉洲,巍然矗 立,扼江汉合流,气势宏伟,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 “江南三大名楼”登临黄鹤楼,武汉三镇之景尽收眼底,颇有“一览众 山小”之感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此期间, 屡建屡废,直至1981年改建到蛇山峰岭上黄鹤楼历史上的原址是 武昌蛇山黄鹄矶头,起初三国时期,黄鹤楼并不是游览胜地,而是一 座瞭望守戍的“军事楼”当时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在形势险 要的夏口城即武昌城西南面朝长江处,修筑了历史上最早的黄鹤楼 随着历史的发展,黄鹤楼逐渐失去了军事价值然而到了唐代,繁荣 的经济,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使得汉阳、鄂州的军事战略地位极大下 降,此时据闫伯理《黄鹤楼记》中载:“上依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 舒,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 累可见黄鹤楼一带风景极为可观,不少文人“游必于是,宴必于是”, 黄鹤楼的游览价值得到了开发,已然成为旅游胜地这些文人墨客或 登临远眺,或宴饮别友,或酾酒临江,或观江吹笛,留下了诸多诗文, 极大程度上丰富了黄鹤楼的文化内涵。
一、唐代黄鹤楼诗歌主题(一)离愁别绪黄鹤楼位于武汉三镇水陆的交通之地,由于亭楼建筑具有驿馆功 能,因此黄鹤楼成为南来北往人们最佳的送别场所故人西辞黄鹤 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李白《江夏送 友人》),“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江夏行》),“分飞黄鹤楼, 流落苍梧野驿使乘云去,征帆沿溜下”(孟浩然《江上别流人》),“黄 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春风三十度,空牛意武昌城”(李白《送储邕之 武昌》),“故人西辞黄鹤楼,西边之水天上流”(顾况《黄鹤楼歌送独 孤助》)等等这些送别诗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文人送别习俗, 首先,唐代文人送别的地点大多在水边,渡口处,这与当时采用舟行 交通运输方式分不开虽然唐代骑乘之风盛行,“青山朝别暮相见,嘶 马出门思旧乡”(《李颀《送陈章甫》),“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 白《送友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一些官僚家族还会养马以供出行之用肃宗时冀国公裴冕家中曾驯养 十几匹良马初唐诗人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中极度详尽地描写了豪 门望族的悠闲娱乐生活:“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 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但此种交通工具大部分局限于达官贵 族阶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出行会选择乘船,唐代造船业的发展, 以及水利交通的便利,船运交通特别发达,据李肇《唐国史补》载: “东南郡邑无不通水,故天下货利,舟楫居多”,江河众多,为船运提 供了便利的条件其次,饮酒送别例如顾况《黄鹤楼歌送独孤助》 中写道:“黄鹤徘徊故人别,离壶酒尽清丝绝送尔难为别,衔杯惜 未倾”(李白《送储邕之武昌》),“离席一挥杯,别愁今尚醉”(刘禹锡《出鄂州界怀表臣》)黄鹤楼前春水阔,一杯还忆故人无?”(杜牧 《送王侍御赴夏口座主幕》)这种饯行风气最早的史料记载来源于 《史记■刺客列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 复返此处记录了燕太子丹和朋友们为荆轲设酒宴送行,至此后,酒 与送行密切相关这些送别诗的对象不尽相同,一种是送友人到外地做官,包括被 贬谪或升迁这些情况例如孟浩然《江上别流人》此诗就属于前一种, 流人即是有罪被流放到荒远之地的人,“以我越乡客”,诗人自己是远 离乡土,四处漂泊之人,恰好逢上“谪居者”,都是仕途不顺之人,不 免心有戚戚焉。
此番离去不知何日才能重逢,“不知从此分,还袂何时 把? ”道出了诗人心中留恋惜别之情然而对于升迁调任的友人,人 们常常表达其美好祝愿例如王维在《送康太守》中送别友人上任时 道了一句“何异临川郡,还劳康乐侯! ”运用谢灵运任临川内史的典故, 表达出对康太守的劝勉与期待同样是为官上任,诗人李白流露更多 的是依依惜别之情,“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徘徊相顾影,泪下汉 江流”(《江夏送友人》)另一种则是送友人远游或归家,例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 江天际流此处的离别在诗人笔下并不显得感伤,最后一句表面上 是对友人不舍之情,实质上展现了一幅广阔的天地之境,宇宙之境, 暗含着诗人对无限与永恒的探索精神,这种开阔豪迈的意境在送别诗 中较为独特除了送别友人之外,文人们登临此处,不免心生乡愁最著名的 一首诗歌莫过于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 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此处展现的不再是物态化的 建筑物,而是将黄鹤楼的神韵充分勾勒出来鹦鹉洲正是东汉末狂生 祢衡被杀之处,尽管才华横溢但最终淹没在这萋萋鹦鹉洲中。
诗人也 曾因狂傲而名陷轻薄,回顾自身,空茫感顿上心头,作为沧海一粟的 “我”归宿又在哪里?此处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家乡,在意蕴上耐人寻 味综上所述,黄鹤楼上伤离别,这与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同时也与唐代政治背景紧密相连,唐朝科举制度的盛行为广大寒士提 供了入仕的机会,无数文人怀着建功立业的抱负开始了漫长的宦游生 涯入仕后的贬谪、流放、背井离乡这些变动,时常会导致亲友间的 分离,诗人惟写在作品里得以慰藉二)抒怀述志儒道两家思想在中国文人心中根深蒂固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 想要求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 语■子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强调 个人的社会价值,体现“入世”精神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崇尚 自然,追求感性,反对礼教束缚,主张返朴归真如魏晋时期竹林七 贤大多都“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 法而崇放达”,体现出率性自然的一面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 之外”,形成中国古代哲学唐代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杜甫《忆昔》曾 描述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 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 耕女织不相失对于众多文人来说,此时是一个大展抱负的好时机 不少文人怀着远大志向来长安实现政治理想,却一再陷入困境乾元 二年五月,唐代诗人李白被流放到夜郎,经过武昌之时,登临黄鹤楼,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 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借用贾谊受诬陷被贬的经历自 比,政治上的打击却没有让他抛却国事,依然一心向长安虽在五月 初夏季节,但听到笛曲《梅花落》,却像处在纷飞大雪的寒冬中,凄 凉孤寂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唐元和十年,四十三岁诗人白居易因越 职向朝廷上书,急请捉拿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而被贬为江州司马, 途经武昌,朋友得知后在黄鹤楼设宴为其接风送行,此时作《卢侍御 与崔评事为予于黄鹤楼置宴,宴罢同望》一首但最美好的风景在诗 人眼中也只是“楚思淼茫云水冷”,悦耳的音乐却是“商声清脆管弦秋”, 从中流露出悲凉之感纵然有酒可消愁,登楼四望可消忧,但被贬后 心中愤懑不平,怅然失意是无法除却的落寞失意的诗人贾岛笔下的 黄鹤楼也显得格外凄清,“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字字 无愁字,却读来句句有愁这种怀才不遇之叹也蕴含在诗人罗隐《黄 鹤驿偶题》中。
野云芳草绕离鞭,敢对青楼倚少年”,即使拥有满腔 志气与才干,未得重用,也只能过着“古人头白尽林泉”的隐居生活从上述黄鹤楼诗歌主题可以看出,在大多唐代文人笔下,黄鹤楼 只是他们抒情吟咏的陪衬,真正涉及到黄鹤楼景观描写却较少二、李白的黄鹤楼情结:黄鹤楼最独特之处在于费祎驾鹤,吕洞宾吹笛等神话传说这给 此地蒙上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尤其是鹤这种意象,早在先秦H寺期,《庄子■天运》篇中载道:“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这里的 鹄即是鹤,因此后代文人纷纷以鹤喻君子或高洁品行例如白居易《感 鹤》:“鹤有不群者,飞飞在田野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以鹤代 君子,突出其卓尔不凡其后鹤更成为隐士高洁脱俗的象征,例如韦 应物《赠王侍御》:“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赞颂他人人 格如鹤一样高洁超逸鹤,在文人心中,是高洁脱俗,孤傲非凡,独 立自由的象征,带有浓厚的道家色彩对于仙风道骨的诗人李白,必 然青睐此地他向往神仙生活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一朝向蓬 海,千载空石室”(《望黄鹤楼》)当寻求政治出路的希望破灭后,一 首《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表明了他决心在求仙访道中寻求解脱,“我 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可以说,黄鹤楼在诗人李白心中占有重要位置 据其作品记载,诗人李白一生中至少三次登临黄鹤楼,如在《经乱离 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一诗中写道:“一忝青 云客,三登黄鹤楼”,吟咏黄鹤楼的诗句不占少数: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望黄鹤 山》)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江夏送友人》)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江上吟》)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江夏行》)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 京》)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江夏赠韦南陵冰》)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 笛》)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如此钟爱黄鹤楼很大程度上由于黄鹤楼这种浪漫高洁的神韵黄鹤楼是他们心灵栖息地,仕途上的失意在此得到释怀,在此可 以享受超脱尘世的自由天地黄鹤楼已然象征着道家的自由浪漫精神, 这与诗人李白的内心达到了深深的共鸣黄鹤楼的美具有内涵性,美在别致的建筑结构,更美在丰富的人 文气息,它不仅是物化的楼阁,更是历代文人墨客寄托情感与志向的 “心楼”。
它将传承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世世代代屹立江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