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网络虚拟形象自我建构机制分析摘要关键词一、引言1.1研究背景: 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智能集多种功能于一身,人们可以使用微博、、等社交软件随时随地的发送新的内容这种由用户自己编辑、制作、发布的内容被称为用户生成内容(UGC),是等自媒体的产物自媒体用户在使用以上社交软件时,有意或者无意间构建了一种自己的“网络形象”,这种“网络形象”区别于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形象,是个人通过发表或转发文字、图片、文章、视频等内容而综合体现在社交网络上的一种虚拟形象,它透露或者建构了个人的身份、爱好、倾向、外貌、职业、位置、活动等信息的“朋友圈”属于强连接型社交网络,朋友圈中“发布任何内容只有好友可见”和“分组可见”的独特隐私保护功能更加激发了用户的发布意愿,使得强链接关系中又兼有弱连接特征将特定内容与特定分组好友匹配,用户可以在网络中进行多种角色扮演并且,由于智能机的普及,网络的特点已经由及时变为即时,网络后台变为用户即时表演的前台,网路虚拟前台与现实角色的异同使得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有了新的发展朋友圈”每天的发布量逐渐赶超微博,影响力巨大,这一类社交网络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1.2研究目的与意义:人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主体,既有自身行为的主动性,又必须遵循相应的社会规则,人在不同的情境中扮演了不同的社会角色,朋友圈分组可见的功能,使得现实中基于情景不同的角色转化更方便,针对不同人群,人们建构的形象是怎样的。
人们通过在网络上塑造真实或理想化的自我形象以获得所期待的来自他人的社会评价与社会形象这是出于何种心理动因,网络形象与现实形象有何异同?研究好这些问题有利于对社交相关理论做出新的拓展与延伸基于此,本研究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用户如何在朋友圈中开展社交活动?2、 用户进行社交活动时呈现了怎样的社交形象?3、 构建的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之间的一致性如何?4、导致这些形象产生的心理动因有哪些?5、用户朋友圈发布的内容和行为与自我建构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6、用户完成社交的自我建构的效果如何?对于用户起到什么作用?1.3研究方法二、相关理论概述及研究综述2.1相关理论概述2.1.1个人与“镜中我”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 1902 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镜中我”的概念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这与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是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研究,而“镜中我”是作为人际传播研究。
库利的“镜中我”的思想是心理学 中极其重要的一种奠基性思想,某种程度上讲是人的一种认知能力,即个人意识层面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个社会化的过程中,这种认知能力的作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自我认定的指导意义在个人的建构中,作者通常建立的是一个被他人认可的“镜中我”的形象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人际传播将会更加广泛,人与人之间会产生更多的交流,甚至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这种交流的前提是我们有思想文化的的共同点,有着共同的评判标准与价值取向,主页又为寻求这种共同点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与平台,这便是“镜中我”的又一深层表现形式因此在建构中,写作者更加注重自己的文化思想内涵,努力使自己呈现在中的形象是一个完美的、赢得更多人更大范围认可的人2.1.2社会认同理论作为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重点,认同这一概念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开始被探讨,从柏拉图、笛卡尔、库利、米德、弗洛伊德到哈贝马斯、吉登斯、布尔迪厄、霍尔,各个领域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我是谁”、“我们是谁”等人类自身最为基本的认同问题而认同理论与角色理论的关系也非常密切,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并且“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发展出自我认同感,以及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因此,一个人无论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还是在既定的社会结构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满足不同的角色期待,其实质都是为了寻求一种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或是得到所在群体和社会的身份认同2.2研究综述每天打开朋友圈,不论我们自己生成内容、转发分享,还是看着别人的各种“晒”,我们不经意间的一个点赞,抑或评论,我们都要以一个非同寻常的角色进入我们自己所构造的朋友圈进行角色扮演,这种饰演或喜或悲,或真或假,或持久或短暂这在无意中就形成了一种形象与真我的同时在场,同时,也建构了一个相对封闭圈层中的自我形象我们的用户,通过个人发表文字、图片、文章、视频等内容而综合体现在社交网络上的一种虚拟网络形象,它在一定程度上透露的是个人的身份、爱好、倾向、外貌、职业、位置、活动等信息鉴于朋友圈的流行程度和传播特性,以及其丰富的用户体验功能,我们新闻学界对此也进行了多层面,多维度的剖析和理解以期能较为全面的对这种不断演进的这种虚拟网络形象做出解释,找出它所表现的发展规律在以往研究中,通过梳理已有文献,不难发现对于这种所构建的网络虚拟形象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2.2.1“符号互动——情境中心”理论范式延展提供了一种视角符号互动论,或者叫象征互动论,这一理论侧重于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或者社会交往环境来研究人类群体生的社会学或者社会心理学现象。
这个理论要论其思想源泉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当时的哲学家就认为想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就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人际间的沟通、风俗习惯和模仿上这一理论的最早提出并运用者是美国的著名社学家米德,他认为事物对于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更倾向于事物本身对于个体的象征意义,而不是車纯的去看事物本身所包含的世俗化的内容和功用而这种事物本身对个体的象征意义的实现,正式通过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过程来实现符号互动论者倾向于自然主义的、描述性的和解释性的方法论,偏爱参与观察、生活史研究、人种史、不透明的被脉络化了的互动片断或行为标本等方法,强调研究过程,而不是研究固定的、静止的、结构的属性;必须研究真实的社会情境,而不是通过运用实验设计或调查研究来构成人造情境这样,“情境”一次就显得颇为重要一定的社会情境也具有符号的意义比如,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吉祥,于是人们把婚姻的场合布置得红火热烈认为“8和6”就是吉祥的数字,于是这种数也经常容易被提及组织中的成员遇到负责人在场且凝重的场面,他会意识到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因为在人们的经验中这种场合代表了特殊的意义在符号互动论那里,情境是指人们在行动之前所面对的情况或场景,包括作为行动主体的人、角色关系、人的行为、时间、地点和具体场合等。
因为人们可以将上述因素进行组合以表达自己的意义实际上,任何具有意义的符号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才能确切地表示出其意义同样,人们只有将符号视为一个系统,或者在一定背景下去理解符号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涵义比如,打了人耳光这一动作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下意义会有不同,甚至意义完全相反于是,解释情境对于理解人的行为和进行互动就十分重要托马斯认为,人们在自觉的行动之前总有一个审视和考虑阶段,即要对他所面对的情景做出解释,赋予这一既定情境以意义,他称此为情境定义(definitionofthesituation)托马斯认为,一个人对情境的主观解释(或定义)会直接影响他的行为在这里,主观的含义包括他把哪些因素纳入考虑之中和怎样去解释它们当然,所谓主观解释并不完全是主观的,实际上一个人对情境的解释是他以往社会化成果的反映在传播的过程中,产生了多种被赋予符号表达意义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图片、语音,也可以是表情、朋友圈但是这些符号载体,只有通过个体与他人的互动才能实现其意义如果说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可以被看做是舞台上的戏剧表演的话,那么则可以称为是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的角色扮演因此,在“符号互动—情景中心”理论的关照下,“镜中我”、“主我与客我”、“角色”扮演、“印象管理”等概念被引进。
《新型交往文化与营销策略分析》一文中就对其有所论述,值得在本文研究中学习2.2.2“角色”真相的探寻“角色”概念在以往的研究中是一个经常被研究者所采用的概念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中讨论了H种类型社会角色他说,第一类社会角色是作为隶属或者"作为"(即群体身份)的角色;第二类是转变或者"成为"(社会化)的角色;第H类是权力(等级)的角色这H种角色将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人群进行了初步的划分,但这种划分并不是完全的绝对,在日常生活中,这王种类型的角色时常会互相重叠交叉每个人可能同时具有这H种角色的职能,在被纳入不同群体之时可能因为处于不同的社会化阶段而扮演不同的角色当然,在提及角色概念时,一般情况下“拟据理论”、“印象管理”、“印象监控”、“形象整饰”、“角色设定”、“投射心理”都会同时在场在《作为场景的社交媒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安大合工京东派福利社群”群的个案考察》研究中,作者认为,作为建构了一种可随身携带的移动场景,通过日常生活的实践实现了个体之间的连接,形成了一种新的在场方式,并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时空共在感"这种建构的移动场景颠覆了传统媒介场景,对个体的思维范式、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破坏"了人们长期来形成的行为习惯,并让个体在接受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新的行为习惯,通过重复的实践过程,形成一种"行为仪式感"。
等新的应用场景的出现使得原有的信息系统内部出现了新一轮的重组,而个体为了适应新的场景必须对个体角色进行"动态化调整"在《社交网络改变世界》一书中,作者认为个人在虚拟社区中呈现出多个自我,这些身份不仅具有虚假成分,而且与现实身份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不清;Erik Qualraan所写的《颠覆:社会化媒体改变世界》,书中认为在社会化媒体之下信息传播变得透明、迅速,因而现实社会中同时保持那些多重的、分裂的、虚伪的人格的情况将会消失,正如前文所提到的《Facebook效应》一书中所说的“你只有一种身份”就国内而言,邓建国的《强大的弱连接——中国Web2.0网络使用行为与网民社会资本关系研究》一书中,作者同样运用了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并运用其社会表演中“前台”和“后台”的概念来说明在Web2.0时代,网民称为表演者从幕后走向了台前相较之下,在期刊论文方面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屈勇所写的《电子网络空间中陌生人互动现象探析基于角色理论的视角》(《东南传播》2011年第3期)一文就是从角色角度出发,分别从社会地位、社会期望和角色行为三个方面对网络中陌生人之间的人际互动进行解释另一篇来自南京大学江爱栋所写的的硕士毕业论文《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及其策略的影响因素》则是从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印象管理”、“印象监控”等概念着手,探讨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的方式和策略以及影响自我呈现的因素。
2.2.3“镜中我”和“主我与客我”理论的互相关照应用“镜中我”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 1902 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库利的“镜中我”的思想是心理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种奠基性思想,某种程度上讲是人的一种认知能力,即个人意识层面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个社会化的过程中,这种认知能力的作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自我认定的指导意义相较“镜中我”理论,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在所要表达的意思上与其同具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是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研究,而“镜中我”是人际传播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在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