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打油鼓的意思演变及其现代传承

凹**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0KB
约15页
文档ID:162564690
打油鼓的意思演变及其现代传承_第1页
1/15

打油鼓的意思演变及其现代传承 舞蹈毕业论文第六篇:打油鼓的意思演变及其现代传承      关键词:打油鼓;湘潭;祭神;表征;场域;扩散;   Morphological Changes and Contemporary Inheritance of Oil Drums   XIONG Xiao hui   Abstract:the oil drum is a kind of ritual ritual which is popular in xiangtan area of Hunan province, and later developed into a kind of ritual dance with rich religious nature. The oil drum was originally an oil container. People used the oil drum to worship the ancestors and gods. As a kind of ritual ritual or sacrificial dance, the rituals and folk intentions during the oil drum sacrifice are very common and common. The wizard also tries to cater to other people s witchcraft imagination for the oil drum ritual, and artistically turns a purely broken religious ritual. However, in the spread of the oil drum in the ceremonial field, people seem to be actively building cultural and artistic symbols that represent "self". The author inferred that the oil drum may be a cultural symbol used by people to strengthen ethnic relations, inherit collective memory, and enrich spiritual life. According to the expressions of the inheritors and the literature data handed down, the oil drum has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acrificial procedures, dance forms, lyrics relations, and music forms.   打油鼓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并继续留存于现代社会的一种宗教祭祀舞蹈,主要流行于湖南湘潭地区及湘潭周边区域。

打油鼓是湖南湘潭地区仪式舞蹈类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它有着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而且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故称为"油鼓舞";湘潭地处湘江与浏阳河交汇之间,自古就是湖南的水陆交通要道和商业中心,文化底蕴丰厚明清时期,打油鼓最为普遍,每逢农历五月二十八日,人们都到城隍庙迎神赛会看打油鼓,可以说是湘潭百姓祭祀神灵的盛会据明代嘉靖《湘潭县志》记载:湘潭城区即有三街、九巷、二十六坊,城区依水设肆的格局即已定型城、市分设,城内为县署、监狱、兵营、粮库、文庙、武庙等官方机构,城为郡市,由居民住宅区、商店、票号、会馆、戏坊、码头和非官方庙宇等组成明代末叶,湘潭已开辟码头十余处,自杨梅洲至小东门"‘岸帆杈集,连二十里,廛市日增,蔚为都会’,天下第一壮县也";[1]   图1 清代乾隆年间湘潭县城地图(钱继明提供)   可见,当时湘潭县的繁荣为人们开展打油鼓活动创造了社会条件与经济条件我们又翻开清乾隆年间的《湘潭县志》,其记载:"每至五月迎神引香,则挂绿张灯,讽经演戏,结台阁,排仪仗,鼓乐故事,喧嗔赛于巷";[2]其中,打油鼓就是文献中记载的"排仪仗";据说,当时排仪仗遍及全县各个村堡,之所以排仪仗打油鼓,是因为旧时人们把希望都寄托予神灵,期待着神灵(城隍菩萨)来"巡按";1,以求除魔祛病,人畜平安。

在当地曾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五月迎神张灯挂,三角旗前驱妖魔;一把斧头一根棍,到处皆闻‘嗨嗨’声";湘潭"打油鼓之乡";由此得名   传统仪式中的打油鼓既表述了湘潭地区民间社会对于"万物有灵";观念的认可,同时又表达了艺人(巫师)与观众的秩序与分类,可以说是自我与他者之间的表征差异长期以来,人们不断整合自我表征与他者想象的文化符号,对打油鼓舞蹈进行了文化空间的表述,呈现了神话思维中文化表述的一种复杂关系学者夏锦乾指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不但需要理性的维度,也需要巫性的维度,在巫术世界里,虽然也存在鬼神这种超自然力量,但是它们都臣服于人的意志与力量,听凭人通过仪式来对它们调遣与使唤这种对自身意志与力量的崇拜,是人类的童心显现,表现着人对世界的巨大的热忱与高度的自信,有着人性最可宝贵的一面";[3]舞蹈人类学家们都希望从一种文化整体观的角度,去了解、研究打油鼓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形态,了解它们在多重语境下同艺术结合的发展向度,了解社会转型与打油鼓变迁的历程等等打油鼓作为一种民间祭祀舞蹈,被用于祭神、集会、娱乐、烘托气氛等不同的场合,其表征意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可能用单纯的"现代";与"传统";来划分,因为打油鼓彰显了传统祭神仪式和现代舞蹈表演同时并存的场域,有时把观众与表演艺人都看成了同一场域中的参与者,人们在带有明快节奏的舞蹈活动中容易获得快感。

学术界以此达成了共识,"随着新的舞蹈形态与传统仪式舞蹈成为并存的社会实践,他们通过地方文本与现代化社会语境阐释,为其创造的艺术形态在社群文化秩序中获取了合法席位";[4]就打油鼓而言,它既是一种民间祭神仪式,又是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在许多仪式舞蹈中,其本身的魅力是同巫术祭祀过程结合在一起的,其动作的演绎过程与近乎疯狂的情感体验使表演者和欣赏者获得极大满足,并通过自己的仪式表征激发人们的艺术想象当然,在这样的场域扩散中,人们的功利性与意念性得到满足,因而获得自我肯定   一、打油鼓的祭神表征与传承线路   湖南湘潭地区打油鼓是湖南传统民间艺术的代表,自打油鼓产生的那一天起,历经兴衰,它通过民间仪规的形式把远古的宗教礼仪、歌舞乐剧、民间禁忌、生活习俗等记录和传承下来,堪称民间宗教祭祀仪式舞蹈的"活化石";从打油鼓舞蹈的表演形式上看,我们发现打油鼓虽然有不同形式的舞蹈种类,但同一舞蹈在不同仪式、程序、空间中的出现成为主要祭祀仪式组成部分,这种形式较为普遍如今,舞蹈人类学家们对祭祀仪式舞蹈的研究已经从仪式舞蹈的源流语境转向于文化符号信息的传达,人们更看重仪式舞蹈的文化表征功能,就像英国文化学者斯图亚特·霍尔说的那样:"人们使用的各种记号与符号是作为一个表征系统来运作的,这些符号代表或向他者表征我们的概念、观念和感情。

传统社会中的仪式为我们呈现了社会秩序,艺术作为社会文化表征符号之一,是地方社会分类与秩序的表达";[5]从打油鼓舞蹈的起源来看,打油鼓是一项群体性的族群祭祀活动,在打油鼓中的许多动作程式都几乎承载着一个族群的信仰观念、审美取向、价值标准及民族心理可见,打油鼓舞蹈是湖南湘潭地区人们文化记忆的最重要的形式表征之一   打油鼓的历史非常悠久,但其形成的具体年代是无法定论的,除了个别学者认为打油鼓源自隋唐时期,其他研究者均认为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因为从一些出土文物与文献典籍来看,打油鼓已经具有三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历史,它主要源于古代先民的祭祀巫风汉代王逸曾在《楚辞章句》中描述:"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6]《楚辞章句》中叙述的沅湘,也就是打油鼓的流行区域又据清代学者顾炎武在其《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记载:"湘楚之俗商鬼,自古以然岁晚用巫者鸣锣击鼓,男作女妆,始则两人执手而舞,终则数人牵手而舞";[7]其就是对湘楚巫风的描述在湘潭市窑湾出土的宋代瓷片上,绘有人们祭祀时三人围打油鼓的图案,旁边绘有小图案,有三人,有俩人,表演着"开弓";"起步";"贴花";"梳头";"照镜";"化装";等动作。

虽然瓷片已经残破,但能看出油鼓舞已从民间祭祀转向民俗生活,昔日打鼓的巫师已经不复存在湘潭是打油鼓的流行地域,古代属于楚地,这里曾经巫风盛行据夏振荣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湘潭卷》中指出:"迨至民国年间,巫仍弥漫于湘潭城乡之间,巫师以舞降神为民祈祷,以及用烧油火的方法驱除所谓精灵鬼怪的事家,猷到处可见浅见认为湘潭的打油鼓源于古代巫风,不仅只是对当地巫风的传承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考证,而更重要的是,从打油鼓的舞姿舞具和装饰等方面,证得它与古代巫风的血缘关系";[8]由于是在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城隍迎神赛会时表演的一种仪式舞蹈,打油鼓一直演绎着崇尚神灵的内容,因为宗教舞蹈一般都保持着鬼神崇拜、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观念,人们普遍相信"万物有灵";,巫师们在舞蹈的时候,也都陷入一种痴狂的心理,他们已经具有无意识的神话表征   千百年来,湘潭地区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表演打油鼓,迎神赛会,极具强烈的表征意义,已经成为一种宗教祭祀仪式上的表征符号巫师与艺人们认为,打油鼓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文化表征符号,这足以让湘潭百姓与周边少数民族实现文化空间的隔离但是,由于湘潭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之历史上巫文化在该地区的盛行,由此导致了楚巫文化与儒家、道教、佛教的文化元素的融合交汇,最后形成以湘潭文化为背景,具有多元充分的湘中文化,打油鼓就是其最为典型的一种表现形式。

关于这一仪式舞蹈以"油鼓";命名之由来,民间历来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为鼓身似古代盛油之容器而得名;另一种说法叙述的是该舞蹈演绎时,须要烧"油火";而得名打油鼓虽然是一种宗教祭祀舞蹈,但从民族风格上观察,打油鼓同时又属于一种民俗事象,因为表演的特殊性,因此呈现了别具一格的民族与地方特色打油鼓祭神表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祭祀活动中,通过"鼓手";(一般为巫师)来沟通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油鼓舞中,击鼓主要由"鼓手";"雷公";"电母";及一些手拿三角旗的人等组成,他们的步伐为"禹步";,具有较强的巫风色彩明清时期,资料记载油鼓表演均为两人,鼓手(多为巫师)表演"梳头";"洗脸";"照镜";"理鬓";"贴花";"点珠";"开弓";等动作,这些动作都与"巫祭";有关联湘潭油鼓专家钱继明解释为前六个动作是女巫在娱神前,为表示心意虔诚修饰容貌的艺术形象,后一个动作则是表示使用弓矢去制服精灵鬼怪的艺术形象1   其二,巫师利用油鼓为道具,在表演中,击鼓人不断将硫黄硝撒向火炬上,使火炬上的火苗腾空而起,象征着用"油火";驱除和烧掉精灵鬼怪此时,手拿三角旗的人站立于鼓手身后,而且背后需插上长方形、三角形等形状各异的大旗,旗杆上绘有羽毛状花纹,鼓手身穿黑色对襟衫,下系黄色虎纹三角裙,赤脚露胸,随着鼓点与呐喊声,整个场景显得十分热烈肃穆。

  其三,在宗教信仰上,人们信仰多神教,但有一部分主要还是信仰家神与祖先共同信仰的有道教、佛教、儒教诸神,不同之处就是人们分别祭祀自己的祖神,如彭家神、田家神、毛家神等   其四,人们祭祀与演绎的场所有同有异,有的在庙。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