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编小学数学故事范文 为帮助小朋友们了解有趣的数学故事,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提供了小学数学故事范文,希望同学们多多积累,不断进步!做几次简单运算,可以发现一个小小规律任意写一个三位数,例如135把它的数字倒过来写,成为531用其中较大的减去较小的,得到531-135=396换几个另外的三位数,也做同样的计算,分别得到876-678=198,995-599=396,963-369=594以上4个式子里得到的差,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差的中间一位数字都是9再仔细看看,还发现一个共同点:差的首、尾两位数字的和等于9这样,通过观察和归纳,就发现了三位数颠倒相减的规律还可以再随意写很多三位数颠倒相减的例子,来验证上面得到的规律,结果大部分都完全符合,只有两种例外情形第一种例外,如594-495=99,差是两位数99,不是三位数第二种例外,如323-323=0,这时的差是0由此可见,刚才初步归纳出来的规律,需要作两点小补充:第一,如果差的末位数字是9,这个差一定是99;第二,如果差的末位数字是0,这个差一定是0在其他情形下,差都是三位数这样一来,规律就完整了你可以让你的朋友转过身去,在纸上任意写三位数,然后颠倒相减,只要把差的末位数字告诉你,就能猜出差是多少。
例如,朋友说,差的末位数字是8你一看,末位数字非9非0,那么十位一定是9,百位等于用9减去个位,因而立刻说出,差是198朋友说,差的末位数字是5一看这数字非9非0,你就说,差是495朋友说,差的末位数字是9一看见数字是9,赶快小心点,见了9,答99,这时的差是99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朋友说,差的末位数字是0说不定朋友正在暗中发笑,什么末位数字,总共只有一位数字0。
你一看,来者是0,小心了,特殊情形,0就是0,这时的差是0无论哪种情形,只要掌握规律,总能应答如流,一猜就准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小学数学故事范文就为大家整理到这,想要了解更多小学生资料欢迎关注查字典数学网小学频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