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学寓言教学研究

cn****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6.73KB
约17页
文档ID:505586008
小学寓言教学研究_第1页
1/17

一、 什么是寓言?寓言是将生活哲理寄托在一个假想的、具体形象的、具有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里的一种文学体裁"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寓言》篇:"寓言十九,藉外论之",及《天下篇》"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前者指出寓言假借外物以立论的技巧,后者则视寓言为传达意念的工具二、 寓言的特点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鹬蚌相争》、《东郭先生和狼》等都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寓言名篇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角”更多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或现象4.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三、寓言故事及成语故事,童话故事的区别1、寓言故事及成语故事的区别成语故事很大部分是历史典故,是发生过的事情,然后人们用一个成语将这些事情总结、浓缩为一个简短的句子或短语,以方便地表达整个故事和故事要讲述的内容,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积极的寓意比如“百步穿杨”、“沉鱼落雁”这些,只是具备一种描述、形容的作用,并不需要给人启发 寓言故事是根据事实或者编造的故事向人们讲述一个道理,给人以启发。

并且大部分寓言,是为了讲述一个道理而编造的,并没有真实的根据 在收编成语故事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也会把寓言收编进去,并且历史本身就带有很多值得人们思考的道理,因此,很多成语都能带给人一些道理 说白了,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的分类主要是在讲述故事的目的上有不同,成语故事的目的是补充成语没有完全表达的内容,使成语更容易理解,寓言故事的目的就是讲述道理,两者不矛盾,只是分类不同很多成语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寓言故事,但不能因此就说成语故事就是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是有区别的2、 寓言故事及童话故事的区别A. 从概念上看:  童话是一种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是童话的核心,也是童话的灵魂如《田螺姑娘》、《神笔马良》等  寓言,就是含有劝喻和讽刺意味的故事寓,就是寄托,即借助于某种故事形式来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汉书·叙传上》里的“邯郸学步”:“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尽管文字简洁,但已形成有相对完整情节的简短故事,而故事本身又寓含某种深刻的道理,故堪为一篇典型的寓言B. 从篇幅上看:  童话,故事完整,篇幅较长,情节神奇曲折如《皇帝的新装》、《蚕和蚂蚁》等。

  寓言,结构简单,篇幅短小,情节单纯有趣如《塞翁失马》、《黔驴技穷》等C. 从题材上看:  童话多表现幻想世界,充满幻想色彩从风霜雨雪到星辰日月,从花木草石到鱼鸟虫兽,对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可加以人格化,以物拟人,妙趣横生如《渔夫的故事》  寓言多来自现实生活,内容多以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看法,或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批评,或对某种人的有所讽刺和箴戒虽然具有虚构的成份,但却是社会现象的高度提炼和概括,更容易为人所接受如《孟子》“揠苗助长”D. 从体裁特点看:  童话,表现为形式多样,除用散文形式写的童话外,还有童话诗和童话剧想象丰富,幻想奇特,抒情说理,寓教于乐,突出形象性,注重趣味性,讲究可读性,如《宝葫芦的秘密》、《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寓言,表现为借题发挥,由此和彼,托古讽今,小中见大,突出讽刺性,注重实用性,讲究哲理性善于启发性如《自相矛盾》《刻舟求剑》E. 从阅读对象看:童话,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它的读者是儿童,因此,它属于儿童文学有些成人童心未泯,仍喜爱童话,因另当别论寓言的创作主要并非为了孩子,只是寓言中有一部分篇幅短小,且寓意浅显的可以视作儿童文学四、寓言故事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1、陶冶道德情操寓言是通过具体的人物或人格化的动植物、无生物的艺术形象来寄托某一道理。

以此而引发学生的思维、想象,以此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学生在领会寓意的过程中得到了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的教育2、榜样力量的激励  寓言故事以其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起了许多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的形象、传统美德的形象、道德规范的形象,这些形象神勇无敌,而机智聪颖《南辕北辙》、《农夫及蛇》、《鹬蚌相争》、《亡羊补牢》、《滥竽充数》这些故事中的形象无疑都激励着学生学做善人、智人3、 丰富口头和书面语言寓言的语言精炼、形象,儿童读了它,通过向他人讲诉,可以丰富口头和书面语言4、 启迪思维火花,激发创造性寓言中的动植物、无生物,赋予了人类生活的装饰,易于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想象寓言故事里所蕴涵的哲理需要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思考、归纳,揭示寓意,学生的学习寓言过程中所得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就是学生思维训练的途径之一而且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故事续写,改写等活动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五、寓言在小学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寓言在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中的分布情况年级册数单元名称总篇数一年级1九14、乌鸦喝水12二年级3六19、寓言两则:坐井观天、亡羊补牢22、三个和尚23、我要的是葫芦34三年级5五23、寓言两则:水滴石穿、守株待兔5六27、父子骑驴28、一只梅花鹿其它积累及运用(一):狐假虎威积累及运用(三):揠苗助长6四年级7积累及运用(四):纸上谈兵28积累及运用(八):刮目相看五年级9七25、鹬蚌相争110六年级11八29古文两篇其二:矛盾112分布特点总结:主要集中在二三年级,高年级的以自学为主,西师大版将寓言均安排在教材的上册,寓言故事内容也是由易到难。

寓言在北师大版中的分布情况年级册数单元名称总篇数一年级12二年级3二7.狐狸和乌鸦24五19.亡羊补牢三年级5七26. 1掩耳盗铃 2自相矛盾46七26.1郑人买履 2鹬蚌相争四年级7六22.1滥竽充数2狐假虎威48六23.1刻舟求剑2守株待兔五年级9四15.2奕秋败弈310五19.1人有之鈇者2玄鹤献珠六年级11六22.螳螂扑蝉112分布特点总结:主要集中在三四五年级,高年级的以文言文形式为主,寓言故事内容也是由易到难寓言在人教版中的分布情况年级册数单元名称总篇数一年级112五18、狮子和鹿二年级3四13、坐井观天34七27、寓言两则——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三年级5七36三9、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四年级728八29、寓言两则——纪昌学射、扁鹊治病五年级9010六年级11212一1、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三个版本的寓言故事比较北师大版西师大版人教版总篇数141311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三四五年级 主要集中在二三年级主要集中在二三四年级特色高年级的以文言文形式为主寓言均安排在教材的上册,高年级的以自学为主相同点都集中在二三四年级,寓言故事内容由易到难 相同的寓言故事在三个版本中的比较北师大版西师大版人教版亡羊补牢二(上)二(上)三(下)坐井观天二(上)二(上)守株待兔四(下)三(上)二(下)狐假虎威四(下)三(上)揠苗助长三(上)二(下)鹬蚌相争三(下)五(上)六、关于寓言教学(一)小学寓言教学的基本原则。

1、哲理性:是指以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故事情节中所在地蕴涵的哲理帮助引导学生去认识故事本身,揭示寓意本质 2、相关性:是指立足于寓言故事本身,抓住寓言中的人物事物特征组织教学,同时又要注意寓言及童话、成语以和历史故事的内容联系;又要注意寓言教学及其他文体的教学以和作文教学的关系,使寓言教学既保持独立性又注重及其他教学的联系性3、拓展性:是指立足于教材,对语文教材中的现有课文进行分层分类分析、教学另外,还应作出相应的扩展如《中外寓言名著故事精品》、《中国古代寓言》、《中国少数民族寓言故事选》、《伊索寓言》等都是开展寓言教学实践活动的补充教材4、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指教师一定要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低年级教学中要有童心,珍爱童趣,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品论寓言;高年级教学中要让学生有独特的见解,不能抹杀学生的创意,注重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寓言教学的一般环节回忆故事,唤醒认知——初读课文,感知晓事——研读体会,感悟明理——拓展延伸,依理悟情首先为了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顺利过渡,开头应该有一个唤醒学生记忆的环节,我们称之为“回忆故事,唤醒认知”。

这是因为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寓言故事都是分学段编排的,所以每当接触一篇新的寓言时,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寓言故事,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顺利过渡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的《扁鹊治病》这篇寓言前,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坐井观天》《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使学生能想起寓言故事的学习方法其次引领学生走进寓言故事,恰当把握故事情节,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那么,这篇寓言故事的学习就成功了一半我们将这一环节称为“初读课文,感知晓事”比如在《扁鹊治病》教学中,让学生在读熟的基础上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扁鹊看出蔡桓公有病,蔡桓公不相信不治疗,最后病死了——这个环节的任务就算很好的完成了 再次,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寓言的灵魂,就好似人类必须要有思维一样重要好的寓言的寓意,会随着读者的阅读进程而逐渐明晰这是寓言独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魅力所在因此,我们在引领学生理解故事的过程中,要时刻留心找出并抓住这根“看不见的线”,沿着这条线顺藤摸瓜,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抓住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故事中的一切事物都活动起来,让他们来到学生的生活中,从而使学生自己悟出其中的“理”我们将这一环节称为“研读体会,感悟明理”。

比如《扁鹊治病》这篇故事中看不见的线在哪里呢?扁鹊的“拜见、又拜见、再拜见、远望掉头跑”和蔡桓公的“不相信、很不高兴、非常不高兴、奇怪”,都是故事情节中的明线,从这里是看不到深层的寓意的,而在蔡桓公的“不相信、很不高兴、非常不高兴、奇怪”的背后所隐藏的“讥讽、反感、厌烦、请”,才是这条看不见的线,在这条线上我们看到了蔡桓公的霸气、傲气和对扁鹊的藐视,以和在最后病入膏肓时的恐惧,只有在这条线上认识到这一层,才能得出——不虚心、不诚恳、不耐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就会产生不良后果,直至后悔莫和——这样的道理来最后,当故事学习结束后,如果不能及现实进行联系,那么这样学习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我们还设计了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拓展延伸,依理悟情”比如在学习完《扁鹊治病》这篇寓言后,可以让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像齐桓公一样的人,也可以让学生续写故事或改写故事等,从而使学生更加理解寓意,并运用于生活之中三)、关于寓言教学的探究1、创设情境,明晓情节李吉林。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