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教育西迁宋恩荣(原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1999 年 7月)摘 要 抗战时期,日本侵华给中国教育资源造成了巨大破坏与损失,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极罕见、极野蛮的一幕中国被迫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西迁,各级各类教育在艰难中维持并有所发展,表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顽强不息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历史上极为悲壮的一幕关键词 抗战 教育 西迁分类号 G 529一、背景——教育为何西迁1937年 7月 7日,日军炮击卢沟桥,攻占宛平城,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7月 12日,日军开始进攻天津29 日下午一时左右,日机在天津市上空到处狂轰滥炸,投弹目标集中在市政府、警察局、保安司令部、局、火车站与南开大学等有两架飞机直飞八里台南开大学上空投弹,该校秀山堂、芝琴楼及木斋图书馆顿成灰烬30 日下午3时,四架日机又飞临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投掷燃烧弹,各校一片火海与此同时,日炮队自海光寺向南开大学发射炮弹,并出动骑兵百余人,汽车数辆,满载汽油,抵南开大学射击,对未毁建筑纵火思源堂、教授宿舍及邻近民房尽在火烟之中,"红黑相接、黑白相间,烟云蔽天,翘首观火者,皆磋叹不己"①根据 1943年 9月 25日报告清册统计,南开大学抗战期间损失合时价为 6,630,000 元②;根据 1946年 12月 12日报告清册统计,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损失合时价分别为 1,016,900 元、142,300 元、51,700 元。
③一切迹象表明,对南开大学及附属中小学的轰炸射击纵火是有预谋的投弹轰炸,再加炮击,骑兵步兵一齐上阵,摧毁未尽,继而纵火,必欲彻底摧毁而后快日军把攻击的目标对准了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私立大学,固然与南开大学一直高举抗日爱国旗帜有关日本帝国主义者对南开始终如芒在背,如鲠在喉,视南开为天津抗日救亡中心,必欲彻底摧毁但是,仅以这一原因分析日军之军事攻击仍不全面,日军之所以攻击摧毁南开的更重要的原因,恰恰因为南开是一所优秀的私立大学,是绵续中国文化、培植中国未来的教育机构我们可以举出一系列的事例,加以佐证仅以 1932年至 1938年的情况说明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本驻上海海军陆战队向上海闸北中国驻军发起进攻,淞沪沦为战区所有各大学、文化机关或遭炮火轰击而毁坏无余,或为敌军所占领,虽然房屋仅 存,而书籍木器仅供炊薪④商务印书馆及附属东方图书馆全部被炸毁,损失图书42万余册价值 270万元各类学校被炸 283所,损失资产 10,292,740 元其中被轰炸纵火破坏的高等学校:国立大学有中央大学商学院、医学院、暨南大学、同济大学、劳动大学、交通大学私立大学有复旦大学、大夏大学、东吴大学法律学院、上海法学院、持志学院。
公私立大学直接间接损失总计 7,438,187 元⑤ 1937年 8月 25日,日本宪兵进入北京大学,9 月 3日,日军进驻北大二院和灰楼新宿舍自此,北大落入日伪之手达 8年之久,红楼一度成为日宪兵队队部,中文系门口挂起"小队附属将校室"牌子,文学院院长室成为"南队长室"1937 年 8月 15日至 26日,日军飞机空袭南京,多架飞机连续三次向中央大学投弹,图书馆、实验学校、教师住宅连遭轰炸,毁坏严重1938年 4月 10日,日本重型轰炸机 27架轰炸长沙,向地处岳麓山下的湖南大学投掷燃烧弹 50余枚、炸弹 30余枚,炸死学生、工友 3人,伤 40余人,校图书馆、第 5学生宿舍全部炸毁,仪器设备全部损坏,财产损失 300万元以上⑥1938年 6月 8日,日军飞机飞临广州岭南大学上空,先机枪扫射,继投炮弹三枚,学校紧 急疏散学生,被迫关闭1938年 8月 11日,日机轰炸武汉,悬挂美国国旗的教会学校华中大学也未能幸免,连续遭轰击,三幢教学楼被夷为平地死伤 60余人,邻校华文中学也遭轰击,死伤四、五十人⑦日军将文教机构作为摧毁目标,连中等及初等学校也不放过,以 1932年"八·一三"事变的上海为例,被毁中学损失价值达 219,995 元。
其中比较有名的中学吴淤中学、复旦中学、爱国女中、东南体师及附中、麦伦中学、惠群女中、两江体师、市北中学、启秀女中、广东初中、粤东中学等全部被炸毁以上列举,仅各地之零星事例日方以飞机、大炮大规模毁灭中国各级教育文化机关的罪恶暴行,引起了中国文化界人士的极大愤慨在战争初起的 1937年 8月 6日,茅盾、郭沫若、郑伯奇、巴金、胡愈之、张天翼、陈望道、王统照、叶圣陶、夏衍、胡风等 56位著名文学家致电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表示慰问,并谴责日寇罪行⑧中国教育文化界的巨子,如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龄、教授胡适、北平研究院院长李煜瀛、同济大学校长罗家伦、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等 102人,也联合发表长篇英文声明指出:北自北平,南迄广州,东起上海,西迄江西,我国教育机关被日方破坏者,不可胜数此种举动,系有计划、有系统、有预谋中央大学即为日本空军所圈定之轰炸目标,连续被轰炸四次又如南开大学,轰炸不足,继以焚烧,全成焦土日方此种举动,每以军事必要为借口日人之蓄意破坏,殆即以甘为教育机关而毁坏之,且毁坏之使其不能复兴,此实为"世界文明史上之最大污点"声明呼吁世界开明人士,一致谴责制止这种毁坏威胁文明的野蛮暴行。
⑨日本侵略者的罪恶行径,也引起了世界舆论的公愤英国牛津大学格尔伯麦威、伦敦大学唐退、拉斯克等 18个大学的 170名教授,联名致电中国教育部长王世杰,对中国人民表示深切 同情,表示将竭尽全力,督促英国政府采取有效步骤,制止日本侵略⑩美国著名教育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克伯屈(今译 W.H基尔帕里克,设计教学法的创始 人),于 1938年 8月 3日向日本记者发表谈话指出"日本在华行为,实属无耻而愚蠢天津南开大学被毁,不足使该校归于消灭,良以日军炸弹残酷手段之结果,适足以使该有名之学府万古不朽⑾抗战时期的教育西迁(2)二 过程——教育西迁实(一)高等学校的西迁 近代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是伴随着西学东渐,伴随着工业文明兴起而产生的其分布多集中于东部沿海一带据统计,1937 年抗战前,中国专科以上学校共有 108所,其中国立 24所、公立 2所、省立 29所、私立 53所这些学校分布在京、津、沪、宁、江、浙、皖、赣等沿海及东部地区的有 91所,占总数的 84.25 %由于日本侵略者的节节进逼,东部各级各类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已不能进行为谋求各级教育的安全,保存中国教育的命脉实力,1937 年 8月,国民政府行政院举行特别会议,讨论东部高校西迁问题。
9 月 2日,教育部令沿海各公私立学校迁移至内地上课自此,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教育大迁移自东向西展开最先动迁的是平津六校北大蒋梦龄、清华梅贻琦、南开张伯苓三位校长与北京大学教授胡适、中央研究院傅斯年积极策划联合内迁经国民政府议决组成筹备委员会,教育部长王世杰担任筹委会主席,蒋梦龄、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杨振声为秘书主任旋着手筹备校址勘定、院系设置、建筑设备、师资招聘与学生接受等事宜在长沙选定校址,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三校师生 900多人,冲破日军封锁,辗转来到长沙于 1937年10月 25日开学,连同各地借读生 300多人,共计 1300多人11 月 1日正式上课为适应战争形势,三校院系进行了合并调整,将地质、地理、气象合为地学系,教育、心理、哲学三系合并为教育哲学系共设文、理、工、法商四院 18系上课只有两个多月,因南京失陷,形势日紧,日军飞机频繁袭击长沙,长沙临时大学决定再次南迁云南学校于 1938年 2月 20日撤离长沙,分两批转移,一路由女生及体弱者组成,由粤汉路经广州|至香港,绕道越南海防,再经由滇越路进入云南抵昆明;一路则徒步自湖南经贵州赴云南,244人经 73天,行程 1671公里,4 月 28日始抵昆明。
一路上栉风沐雨,吃尽了种种苦难但师生们情绪始终饱满,共赴国难的爱国情怀紧紧将大家团结在一起1938 年 4月,长沙临时大学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5 月正式上课冯友兰为西南联合大学撰写的纪念碑文中写道"痛南渡,辞宫阙驻衡阳,又离别更长征,经尧臬望中原,遍洒血"著名教授冯友兰、闻一多、吴俊升、朱自清、叶公超、赵忠尧、陈岱孙、张佛泉、张文裕、方显廷、饶毓泰、杨石先、江泽涵、李继伺、孙云峰、孙云铸、李辑祥、张子丹、柳无忌、吴宓、钱钟书、卞之琳、冯至、雷宗海、郑天挺、钱穆、姚从吾、向达、陈寅恪、吴晗、汤用彤、贺麟、金岳霖、姜立夫、华罗庚、陈省身、吴有训、周培源、吴大献、王竹溪、曾昭抡、牛满江、李景汉、陈序经、费孝通等百余人随学生迁来任教学校设文、理、工、法商、师范五院 26系并恢复各科研究所全校学生约 3000人,教师 350人,职工近 500人,联大时期共毕业学生 2000 余人,从军者 800余人⑿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三校师生转移至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李燕、袁敦礼、童冠贤、陈剑修、徐朗明、胡庶华等教授随迁西安11 月 25日学校开学,学生达 1000余 人因日机时来袭击,1938 年西安临时大学再迁陕南城固、南郑等处,更名西北联合大学。
后因故各校恢复独立,各在西北办学⒀以联合大学名义西迁的学校还有上海的复旦大学和大夏大学迁校分二部行动1937年 10 月,一部以复旦为主体的文、理、法、商、教育 19个系科迁至江西庐山牯岭,再迁至四川重庆北碚黄角镇;二部以大夏为主体的文、法、理、工、教育 13个系科迁至贵州贵阳1938 年 2月二校恢复独立⒁中央大学于 1937年 10月开始从南京向四川重庆迁移携带必要的图书、仪器、标本等物资,并将优良的外国动物品种牛、羊、猪、鸡、鸭等一齐装船从浦口出发,直到1938年 11月中 旬才到达重庆迁渝后,分别借重庆大学、华西大学、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校址复课,另建柏溪分校、磐溪分校医学院及附属国立牙科学校则暂借成都华西大学开学中大全校设 7院(文学、理学、法学、师范、农学、工学、医学)36 系科并设研究院、实验学校有教职员 300余人,学生 1000余人⒂浙江大学,于 1937年 11月从杭州先迁天目山、建德,再迁江西吉安、泰和,又迁广西宜山第一次桂南战役起,再迁至贵州青岩、遵义农学院、化学系又迁湄潭在两年零三个月的时里,五度迁移,跨越 5省,行程 2600公里每到一地,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复课。
1939 年 2月 5日,敌机 18架入侵广西宜山,在浙大校址上空投弹 118枚,损失惨重但师生只停课三天抢救整理,2 月 9日又照常上课浙大设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师范学院 5院 22系,在校生 1937年度为 460人,1938 年度为 962人,1939 年度为1054人据统计,浙大在不断迁移中,上课周数远远超过教育部规定数之上⒃暨南大学位于上海真如,1938 年"八·一三"日军进攻上海,遭日机轰炸,炮火射击,校园夷为瓦砾场学校立即迁入市内公共租界地由于公共租界地宣布"中立",暨大得以在这"孤 岛"内继续上课后迁至英租界康脑脱路,直至 1940年 3月 30日汪伪"国民政府"成立1941 年 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攻入租界12 月暨大师生举校南迁,由校长何炳松带领于 6月迁抵福建北部偏僻的小城建阳设文、理、商三院 9系学生达 1300余人,教授达百人之多,名家荟萃,人才济济如周予同、王子瑜、周宪文、杜佐周、胡寄南、孙怀仁、方光焘、盛叙功、许杰、沈炼之、卓如、周谷城、邢文锋、陈文彬、王秀南等迁校后的暨大保持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先后毕业学生 5届共 577人同济大学地处吴淞镇北,1937 年 8月 28、29 日连遭飞机轰炸,校舍皆遭破坏。
学校被迫迁往上海公共租界地丰路上课10 月迁往浙江金华,再迁江西赣州1938 年 7月,九江危急,局势突变,学校第五次迁至云南昆明1940 年 9月,第六次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