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植物生态学考试重点内容

hs****ma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6.56KB
约8页
文档ID:421545306
植物生态学考试重点内容_第1页
1/8

第一章 绪论L 1866年由德国动物学家欧内斯特•海克尔Ernest haeckel提出生态学的概念,生态 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之间及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2-植物生态学:研究植物与其它生物之间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规律的学科3.植物生态学研究的方向:个体(individual)生态学、种群(population)生 态学、群落 (community)生态学、生态系统(ecosystem)学第二章 植物的环境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 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2•五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生物圈Suess(1875)3. 生境:植物个体,种群或植物群落,在其生长,分布的具体地段上,各种具体环 境因 子的综合作用4. 生态因子:口指环袒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 响的 环境要素5•生态因子类别: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6•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不可代替性和可调剂性、阶段 性.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限制因子7.生态幅: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综合适应范围的大小。

&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就会成为这 种生物 的限制因子第三章 光因子1 •光合作用对0.6-0.7微米的红橙光和0. 4-0.47微米的蓝紫光吸收量最大,对绿光几 乎不吸收2 •林内光照的主要特点:1<强度减弱:太阳光约70%被枝叶吸收,20%反射,透射进入的光只有10%o树种组成不同, 光照也不同季节不同,也不同不同的树种对光的反射.吸收不同,是遥 感测 定的基础2-光质改变:以红外光•绿光为主,橙红、蓝光吸收率80-95%<〉叶片表皮细胞吸收大量紫外 线3. 分布不均(光片、光斑)4. 日照时间缩短由高到低越阴暗,树种耐阴性越强3. 光照强度和光合强度的关系光补偿点(CP):低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弱,当植物合成的产品恰 好等于 呼吸消耗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o*光饱和点(SP):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光合作用增加的幅度逐渐减缓,最 后达到一定限度,不再随光照强度而增加,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 点4•生态类型:阳性树种、中性树种和阴性树种阳性树种和阴性树种主要区别: (1)天然更新:种子萌发.幼苗、幼树生长(2)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阳性树 种(落叶 松•松)光补偿点大于200 lux;阴性树种(械、榆)50 lux⑶树冠外形:阳性树种树冠 较稀疏,枝下高较高;阴性树种树冠较稠密,枝下高较 低(4)叶片分化及颜色:阳 性树种全阳生叶,叶绿素含量较低,淡绿色;阴性 树种有阳生叶也有阴生叶,深绿 色(5)生长发育过程:阳性树种生长快,成熟 早,寿命短;阴性树种生长慢,成熟 晚,寿命长。

5•我国常见的阳性树种:落叶松、马尾松•樟子松•白桦等;阴性树种:云杉、冷杉o 第四章 温度因子1. 温度的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与最冷月平均温度的差值温度的日较差:午后 2时一日出之前2-空间变化a.纬度:纬度每增高1度,年平均气温约下降0. 5-0. 9-Cob•海拔:海拔 每增高1000米,年平均气温约下降5・5八0 c.坡向:南坡、北坡3•植物分布:纬度:我国根据积温(大于等于109的持续期温度总和)和低温 为主 要指标分为5 个热量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每个热 量带的气温 条件及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 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针阔、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梨.苹果、桃不能在热带地区栽培;橡胶.椰子、可可不能在北方地区栽种4 •森林群落内温度的主要特点:昼夜.季节温差较小,自林冠层到地表层温差越来越小; 最高温度低于林外空旷地,最低温度只略高或稍低于林外空旷地,两个温度极 值 均出现在林冠层表面原因:枝叶遮挡太阳辐射;蒸腾作用消耗热量 对周围地区的气温影响:降低气温;减小温差5•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节律所做出的反应6•物候:植物长期适应于温度•水分有规律季节变化,形成与此相应的植物发育节 律。

物候期:植物这种发芽.生长.现蕾.开花.结实、果实成熟、落叶 休眠等生长.发 育阶段7•积温:通常把在植物整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发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度数以上 的日平均温度总和,称为某植物或某发育阶段的积温8•有效积温:从某一时期内的平均温度减去生物学零度(即机能进行的最低点温 度),将其结果乘以该时期的天数计算K =N (T-To)K:某植物为完成发育阶段或生活周期所需要的有效积温T: n天的平均温度N:某植物为完成发育阶段或生活周期所经的天数To:某植物为完成发育阶段或生活周期的起始温度(生物学零度)9•活动积温:从某一时期内的平均温度减去物理学零度,将其结果乘以该时期的天 数 Kn ( T-0) =nT例:桃树开花期需15天,开花期的平均气温为12-C,开花期的最低气温为6-C,求桃树开花所需的有效积温和活动积温K=15*(12 °C -6 °C ) =90 °CK' =15*12 C =450 C10•低温伤害寒害:气温在or以上植物所受到的伤害危害喜暖南方植物,o-5°c呼吸受阻)冻 害:气温在(TC以下植物所受到的伤害危害北方植物) 冻害发生的生理机制:植物组织内结冰时,细胞壁外面的纯水膜首先结冰,以 后温 度每下降1 -C,压力增加12巴。

温度继续下降,冰晶进一步扩大,•结果一方面使细 胞失水,引起细胞原生质浓缩,造成胶体物质(酶)的沉淀;另 一方面压力增加, 能促使细胞膜变性和细胞壁破裂,最后导致植物死亡11・生理干旱:初春季节,当土壤结冰时,树木根系处于休眠中,这时期如果地 上部 分进行蒸腾,不断失水而根系又不能进行水分补充,时间长了就会引起枝 条干枯死 亡考试)12 ・低温适应 叶和芽有油脂,芽具芽鳞,体具蜡粉和密毛,树干木栓层厚,矮小,匍匐状.垫状 贝格曼规律:体形大的恒温动物,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 变短 的趋势第五章水分因子L 水分几种形态气态水:水汽 相对大气湿度(%);降低光合,不利于传粉;是土壤水分的一种来源,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液态 水:降雨 生长期的降雨对树木高生长.直径生长(正相关)影响;缺雨顶芽提早形成 在一 个大的地理范围内,森林的分布与降水密切相关,森林是得到温度保证 的湿润气 候下的产物新SS天山植被我国常用干燥度K判断气候及植被K=0.16*10 °C以上的活动积温/r (同期降水量)固态水: 降雲:保护作用;雪害:雪倒.雪折;常绿树大于落叶树;单层林大于复层 林 雨淞、雾淞.冰雹、对树木的作用2. 水分对植物的里要性组成物质;作为反应物直接参与体内的生理生化反应; 良好 的溶剂;产生膨压;比热大,调节体温。

3・林内的水分状况的主要特点:地表蒸发比空旷地明显减少、空气湿度较大, 一般 大 10-20%,有时 40%,越到下层越大,越稳定;土壤湿度表层土壤含水量 髙于空旷 地,深层 35-50cm 土壤含水量低于空旷地有利于林下幼苗.幼树. 灌草本植物的生 长,也为一些病菌提供条件4. 生态类型: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陆生植物:(1)耐旱植物主要特点:渗透压高;根系发达;叶器官较不 发 达,甚而退化,或具有控制蒸腾作用的结构常见的耐旱树种有:樟子松. 马尾松. 园柏.侧柏等2)中生植物3)湿生植物主要特点:渗透压低; 根系不发 达;控制蒸腾作用的结构很弱,通气组织常见的湿生树种:赤杨、 柳.枫杨等5. 森林对水分的影响:*森林增加垂直降水其理论依据是森林地区的空气湿度高,气温较低,森 林上 空的空气涡动较盛,使空气的交流更为强烈,有利于水汽的凝结,同时, 森林减少 了地表径流,促使更多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进入大气,增加了空气中 水分含量,这 些都造成林区有利于形成降水的条件森林减少地表径流、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促进水流均匀进入河流或水库, 在 枯水期间仍能维持一定量的水进入河流或水库。

其原因(1)林冠截流:指降 水时, 有一部分降水被林冠层阻流的现象可截留15-40%降水,通过蒸腾.蒸 发保留在林 内,使林内湿度较大耐阴树种大于阳性,复层林大于单层林;林 龄等云杉林林 冠截留量 28% (2)苔薛层和死地被物层能使雨水冲击地面的力 量削弱,同时也能吸 收大量的降水,从而减少地表径流量3) 土壤层疏松, 空隙多,富含腐殖质,水分 容易被吸收和渗透下去,使地表径流转为地下径流;土壤60cm处,土壤稳渗速度 〉6mm/min,而林区瞬时最大降水速度V3mm/min,降 水可以全部下渗(4)春季融雪八林 内比林外晚,而且缓慢,雪水容易被土壤吸 收渗透下去第六章 大气因子1. 林内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是320ppm.最低值出现在午后的林冠层,最高值出现在 夜晚的地表层360ppm,对于最大限度保证林木的光合作用,远远不够二氧 化碳浓 度是森林生产力的重要限制因子提高林内二氧化碳浓度:(1)直接二 氧化碳施肥 工 业废气-液态•固态二氧化碳(干冰)(2)施有机肥2•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象玻璃温室一样,能透过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的红 外线热能很难散发出去,使温度升高的效应3•氧气对植物的作用:是植物呼吸的必需物质,植物呼吸时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 碳,借助氧气进行生命的生理过程,没有氧气植物就不能生存。

氧还参与 岩石.土 壤、水所发生的各种氧化反应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 光合作用释放 的氧比呼吸作用消耗的氧大 20倍;还可以来自高空大气层水汽的 光解,紫外线照 射,分解为氢和氧空气中的氧对植物来说足够用了,但土壤 层缺氧,10-12%,造成 根系无氧中毒4. 大气污染发生的气象、地形条件(分析兰州市大气污染发生的原因)风速: 冬季 风小,不利于污染物的飘散风向:污染源的下风向污染严重,厂址的选 择地 形:封闭地形谷地或盆地,常形成逆温层,烟雾不易飘散5•植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效应:吸收二氧化碳与放岀氧的作用;吸滞尘埃作用;吸 收有毒气体作用;杀菌作用:许多植物的叶、芽和花能分泌一种可挥发的杀 菌素, 能杀死细菌、真菌及原生动物如黑胡桃、法国梧桐.柏木.白皮松、 雪松等;减少 噪音的作用第七章 土壤因子1•土壤质地:土壤的矿质颗粒即石块•砂•粉砂、粘粒的相对含量粘粒含量 越多, 保持的养分越多砂土、壤土.粘土土壤结构:土壤颗粒排列的状况团粒状.片状.柱状、块状、核状等 土壤水分:过少,植物萎驀;过多,土壤缺氧,根系腐烂2. 土壤化学性质与树木生长土壤酸碱反应•酸性土-中性土•碱件土。

针叶树叶片灰分少,树脂、单宁酸性物质多,增强土壤酸度;阔叶树叶片灰分 多, 土壤酸性弱;郁闭度大,酸性越大;土壤有机质越多,酸性越大,有机质 分解,产 生酸根离子;树种适应生长的土壤PH范围3-8;通常能适应PH3.7-4.5的为大多数针 叶树种;适应 PH 4 5-5.5 为大多数针叶树和一些阔叶树种;适 应 PH 5. 5-6. 9为大 多数阔叶树;PH大于8的多数森林植物难以生长3. 固氮微生物 豆科植物 根瘤 非豆科植物(罗汉松、赤杨、木麻黄)叶瘤、游离细菌和蓝绿藻等菌根真菌 菌根:真菌与树木根系的共生体 类型: (1)内生型:真菌菌 丝深入根的 表皮细胞内部不形成根套械树•南洋杉、鹅掌楸等藻状菌(2)内外兼生型八既有 内生菌根,又有外生菌根。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