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爱情故事缠绵悱恻 有一则神话传说哀婉动人 有一首叙事长诗回肠荡气 这首长篇叙事诗就是---------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 2、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主题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品味作者的语言,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 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学习目标: 他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 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 得古原草送别》 据说,他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 顾况顾况闻其名,便开玩笑说:“长 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 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 吊白居易唐宣宗李忱chn 缀玉联珠六十年, 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白居易, 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怆然 v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 香山,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 v 以四十四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一生可分为 前后两个时期 v 1.前期: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在仕途上一 帆风顺,主要是“兼济天下”作品以针砭时弊 、反映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为主,如《新乐府 》《秦中吟》,三十五岁写《长恨歌》。
v 2.后期: 815年因造谣中伤被贬(宰相武 元衡),从此过上了“独善其身”的生活 v 另著有《白氏长庆集》 v诗歌主张: v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 v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寄唐生》 v为君、为臣、为民、为事而作 ,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 最大的艺术成就——倡导新乐府运动 v中唐诗歌流派 v形式:即事名篇,采用乐府诗歌的形式而不沿 用古乐府名称 v内容:多反映现实生活,关心民生疾苦,揭露 社会弊端,力求使诗歌起到干预社会、补救时 政的作用 v诗人:白居易、元稹等 v诗风:多平易朴实,语言通俗直切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 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 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 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 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 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李商 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梧桐 雨》、洪昇《长生殿》等 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 ,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 无人知是荔枝来 。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与友人陈鸿 、王质夫一起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暇游,谈 及李、杨之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离奇特出 之事,如没有大手笔为它加工润色,就会随着 时间的迁移而消没失传于是他鼓励白居易, “乐天深于诗,多于 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 写下了此诗 解读标题:长恨歌 谁长恨? 长恨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长恨”? 诗题激发我们思考的问题: 谁长恨: 长恨什么: 李隆基和杨贵妃 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 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概述内容: v玉环进宫,隆基宠爱: 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 v逃难途中,玉环被杀: 渔阳鼙鼓动地来……不见玉颜空死处 v乱后回京,痛思玉环: 君臣相顾尽沾衣……魂魄不曾来入梦 v道士施法,寻觅玉环: 临邛道士鸿都客……梨花一枝春带雨 v玉环送钗,天人永隔: 含情凝睇谢君王……此恨绵绵无绝期 日高起 不早朝 无闲暇 夜专夜 看不足 重色 乐 救不得 血泪相和流 伤心色 不泪垂 未成眠 悲 长 恨 哀伤 长恨歌 李杨相爱 (极乐) 李杨共恨 (极悲) 杨妃受宠 明皇迷色 李思 杨思: 马嵬死别,蜀中伤心 还都断肠,回宫相思 道士施法,寻觅玉环 玉环送钗,遥寄誓词 安史之乱 政治悲剧 爱情悲剧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至“ 缓歌慢舞 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 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 仅自己“夜专夜” 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 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女之死——恨之直接原因 (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长恨”? 深入思考 哪一句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运用了什么 手法?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运用夸张和对比,反衬出杨玉环倾国倾城的美貌 这一句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像电影里的特写镜 头,在一瞬间,镜头由远拉近,杨玉环的花容月 貌非常张扬地一闪,顷刻之间,皇宫里所有的宫 娥嫔妃都黯然失色!诗人用非常夸张的手法,反 衬出杨玉环的倾城倾国之貌其实这是虚写,杨 玉环到底有多漂亮,我们是不得而知的,只知道 她能让所有的宫娥彩女黯然失色! v“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v 这一小节是美人沐浴的一组镜头诗人写 这几句,一是为了显示杨玉环得到了皇帝的宠幸 所享受的特殊待遇,另一个方面,也从一个侧面 凸现了杨玉环美丽和妩媚气质。
诗人抓住了美人 沐浴的两个典型细节——洗凝脂、娇无力,进行 点染,使诗句的想象空间很大,杨玉环的美丽动 人和她的千娇百媚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君王从此不早朝 v这一小节再次写出了杨玉环在盛装 之下的无比美丽和李杨之间缠绵悱 恻的宫闱之欢,由于芙蓉帐暖、情 意缠绵,反衬出君王春宵苦短、早 朝之烦的苦恼!语言精练传神,描 写点到为止,把握得恰到好处! v杨贵妃:美丽娇媚 v唐玄宗:迷恋声色,荒废政事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专宠纵情 无闲暇,夜专夜 形影不离 三千宠爱在一身 被宠的程度 夸张 金屋藏娇 典故 比喻 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 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 极度的乐 极度的恨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杨家显贵 三姐妹→韩国夫人 虢国夫人 秦国夫人 哥哥→殿中少监 父亲→齐国公 母亲→凉国夫人 堂哥杨国忠→右丞相 京城歌谣 “生女勿酸悲 生男勿喜欢” “男不封候女作妃 看女却为门上楣” 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宠爱表现在哪些方面? v从此君王不早朝 夸张 v三千宠爱在一身 v姊妹弟兄皆列土 v不重生男重生女 侧面 作者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意在表达 什么思想感情? 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 ——长恨的内因 杨妃入宫 一、 李杨欢爱 杨家显赫 这一段既写了杨妃的入宫和李隆基对她 的专宠,以至发展到纵情的经过,又寄寓了 诗人对他们纵情误国行为的极大的痛心和无 限的感慨之情 。
作用 交代长恨之因 讽刺唐明皇荒淫误国 郦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过华清宫 杜 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统治集团昏庸腐朽 阶级矛盾尖锐 安史之乱 这一小节写李杨逸乐误国,整天沉溺于歌舞 升平之中在无比美丽无比繁华无比荣耀的背 景下,一个使唐朝由盛及衰的悲剧故事正在酝 酿之中 v 沉溺于歌舞升平之中的大唐皇帝和她的 爱妃可能做梦也不会想到,一场酝酿已久的叛 乱终于爆发了!宴饮、游乐、欢娱、歌舞、酒 色,昔日的无限繁华和荣耀,也即将成为昨夜 的残梦,因为叛军惊天动地的喊杀声已隐约可 闻,兵临城下,国将不国,美妙的《霓裳羽衣 曲》也被惊得散碎如天边的云烟,仓皇逃窜的 君臣们顷刻乱作一团……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描写安史之乱到来情景的句子是: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此处描写有何特点? 概括、简洁 类似的句子还有: 天旋地转回龙驭 v马嵬兵变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范阳,六郡 附之次年长安失守,玄宗率1300人和24名 宫女出逃大将陈元礼护驾,西行至马嵬驿 ,将士们怨恨杨氏兄妹不肯前进,诬说杨国 忠通敌谋反而杀之陈又对皇帝说:“既然 杨国忠通敌,杨贵妃也不宜留下李隆基 无可奈何 ,用白绫让其自缢,时38岁,已追 随皇帝17年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这几句诗交待了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 君臣仓皇出逃,在马嵬兵变中贵妃殒命的情 形 杨贵妃的死 爱情悲剧的开始 马嵬坡一幕,生离死别的悲惨时刻,明皇 的泪与杨妃的泪已“相和流”了!不忍割爱 ,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跃然纸 上大唐皇帝在白乐天的笔下显得是那样的 痴情,他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同情的痴情种! 可怜一个柔弱的女人竟成了封建王朝的牺 牲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 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融情入景:诗人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 景物 ,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 以哀景衬哀情 正面衬托 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 ,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萧索 、孤凄、暗淡的景物色彩,渲染入蜀路途中的悲 凉气氛以悲凉的景色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秋风萧瑟,黄土弥漫,曲折婉转的栈道穿行山 间,如行云间,如汉皇心中缠绵悱恻、揪心裂肺 的“恨”寂静的山路暗淡的日色,使行程和内 心更显凄凉与落寞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v蜀地的青山绿水,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 中,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 ,朝夕不能忘情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 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 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 ,景色愈丽,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 层 借景传情:借助人物周围富有特征的景物, 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深处的感情 以美景写哀情 反衬 v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 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给予唐玄宗特殊感觉的事物,把人 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 ,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 苦凄清,这又是一层。
v行宫见月,想那曾一同望月的人,如今何在呢?月圆了 月缺了,似乎都不再是往昔的月,“思君如满月,夜夜 减清辉”啊夜雨闻铃,定然有风,有风而铃声闻,可 见夜之空寂,人之心情更加悲凉风声,雨声,铃声, 清晰入耳,声声扰人心绪,撩人愁思无限的伤感、痛 苦和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