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临床心理学重点(四至六章)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96KB
约9页
文档ID:522901467
临床心理学重点(四至六章)_第1页
1/9

第四章 心理应激、应对与健康第一节 心理应激的一般概念1、 应激现象的特点:1) 应激是一种涉及心身两个方面的紧张状态2) 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物的范围广泛,既有物质性的刺激物(如生物学和理化) ,又有象征性或符号 刺激物(心理、社会和文化性刺激物) 3) 应激是一种内部状态,应激一旦产生,便会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在多数情况下,生 理反应同心理反应是并存的4) 在对应激的反应性上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于不同个体的不同身心特点5) 在多数情况下应激既不完全是刺激物作用的结果,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者的身心特点,应激是个体 同刺激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2、 应激 ——是由人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实际上的或认识上的至关重要的内在环境要求所引起的一种倾向 于通过多式多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身心紧张状态3、 心理应激指应激现象的心理方面在心理应激中,心理方面起主导作用在心理应激的发生过程中,对 环境要求的认知起至关重要的作用4、 心理应激(概念) ——是一个人在察觉到或认识到自己正面对着至关重要而又难以应对的环境要求时产 生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各式各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心身紧张状态。

5、 应激原 ——向机体提出适应和应对的要求并进而导致充满紧张性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的各种环境刺激物6、 一种刺激物能否成为应激原,除了同该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有关外,还取决于当事人对它的态度、 认识评价和适应应对能力等主体因素以及环境特点等7、 应激原分为两大类: 躯体性的和心理社会性的前者可称作物质性的;后者则属于“精神性的”或称作 “符号”刺激物躯体性应激原 ——指作用于人的肉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理化和生物学刺激物 心理社会性应激原 分为社会性应激原、生活应激原、工作(学习)应激原、文化性应源原和心理性应激 原1) 社会性应激原 ——指那些造成人生活风格上的变化、并要求对其适应和应对的社会情境和事件2) 生活应激原 ——包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种种变故或生活事件和日常生活小事3) 良性应激 ——由积极的小事引起的应激4) 工作应激原 ——又称职业性应激原,指职业活动或工作中影响劳动者心理和生理稳态的诸因素5) 文化性应激原 ——指要求人们适应和应对的生活的文化方面6) 心理性应激原— —指一个人头脑中的不切实际的预测、预期、凶事预感以及内必的矛盾冲突等心理社会性应激原致应激作用评估中采用的量表: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 SRRS)、杨德森和张亚林编的《生活事件量表》(LES)、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

第二节 应激的生理反应及其调节和整合机制1、 应激期间发生的生理反应既是身体对应激的适应、调整活动,又是在某些情况下导致疾病的生理基础 因为这些反应如果适度,有助于身体对抗应激原所造成的变化、恢复内稳态;但如果它们过于剧烈、过 于持久,便会损害人的适应能力,从而引起身心症状和机体对各种疾病的易感状态,甚至造成疾病2、 影响应激的生理反应的类型和强度的因素:1) 应激原本身的性质和强度;2) 当事人本人的特点(特别是体质和健康状况) ;3) 环境因素3、 应激的生理反应的几个经典模型:1) 坎农的应急反应模型;2) 塞里的全身适应综合征模型( GAS ):分为警戒期、抵抗期、耗竭期三个阶段;3) 英格尔的保存---退缩反应模型第三节 应激的心理反应及其调节与中介机制1、 应激的心理反应包括情绪反应、认知反应和行为反应从功效上可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类型2、 应激下的情绪反应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情绪反应包括快乐、幸福和精神振奋的内心体验,多见于积极的生活事件之后应激条件下主要的情绪反应是消极的, 其中最常见的有焦虑、愤怒、恐惧和抑郁这些消极的情绪反应又称作“情绪应激” 消极的情绪反应的类型:焦虑与恐惧、愤怒和怨恨、抑郁。

3、 抑郁反应的4组特征:悲观、悲哀、失望乃至冷漠或绝望的心境4、 处于较强应激中的人常常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认知功能的障碍5、 在不良情绪与认识功能障碍间会形成恶性循环 :不良情绪t认识功能障碍t失败与挫折增多t不良情绪 反应增强t认识功能进一步下降…6、 自我评价下降的原因:1) 应激原所引起的心理失衡会损害人的自主感和自负感2) 应激常常是同对人生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如健康、友谊、亲人)的威胁或实际的丧失有联系的,这 会使人感到悲伤、忧郁,从而降低了自我价值感3) 应激下的人往往担心自己不能成功地应付应激原的挑战,从而使自信力下降7、 行为反应可以看作是情绪和生理反应的外在表现8、 行为反应一一主要涉及面部表情、手势、目光、身体姿态和动作等,也涉及说话的声调、节奏、语速和 重音等所谓“副言语”方面的变化9、 影响应激的心理反应的类型和强度的因素:1) 刺激特的性质与特点;2) 当事人本身的心身特点;3) 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 10、 躯体性应激原造成心理应激反应的机制:像微生物这样的应激原首先引起生理的应激反应,之后随着 人们对生理反应的认知评价和归因过程,导致心理应激和心理反应。

11、 知觉在心理应激中的中介作用:1) 心理应激产生于应激原或环境要求的知觉觉察和识别;2) 知觉到的信息的数量也同心理应激有关系 过多的刺激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官, 会增加知觉的负担,造成心理超负荷状态,并引起心理应激;3) 知觉也有抵御心理应激的功用;4) 知觉的抵御心理应激的功用还表现在选择性地注意和知觉某些类型的刺激,避免某些类型的刺激信 息进入知觉系统12、 评价一一是一个按照一定标准为某一具体事物确定价值或判断其性质的复杂的认知过程评价意味着 价值或意义的判断,它需要感知、记忆和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广泛参与,所以又称为认知评价评价影响甚至决定应激反应13、 拉扎勒斯关于评价过程的观点 :提出心理应激的评价模型,将评价分成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1) 初级评价 初级评价涉及所遭遇到的问题或情境对个人的意义的判断a) 初级评价有三种不同的结论:第一种是“无关”的评价;第二种是“好事”的评价;第三种是 “应激性”评价b) 第一种评价结论不会引起应激反应;第二种评价结论在多数情况下也不会引起应激反应;第三 种评价结论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导致应激反应c) 拉扎勒斯将第三种评价分为三类:“丧失-伤害”的评价;“威胁”的应激性评价;“挑战”的应激性评价。

2) 次级评价的任务---是对个人的应对资源(能力、经验和技巧)与应激情境的要求间的匹配程度做出 判断14、 影响认知评价的心理社会因素:1)应激原本身的性质和特点a) 应激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消极的生活事件最可能造成心理应激并由此发展成为疾病b) 应激原本身的可控性和可预料性,是影响人们的主观认识、判断与评价的另一个因素2) 心理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支持——指来自于家庭、亲友和社会各方面(同事、组织、团体和社区等)的情绪上和物质上 的帮助和援助3) 当事人本人的心身特点个人心身特点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人口统计学特征,第二类是身体或生物学因素, 第三类是心理特点影响个体对刺激物和态度和认知评价的个人心理特点,主要有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 观和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性格、气质和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自我概念等心理特点:a) 认知和归因风格;b) 人格特点;c) 情绪状态;d) 应对能力和应对风格;e) 人格动力特征;f) 自我概念: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效能感g) 自我效能感——是关于个人有能力控制环境事件的影响或应对环境要求的信念第四节 心理应激的自我防御和应对机制1、 防御机制 ——是人对付体内外各种紧张性刺激(应激刺激) 、维护康宁的无意识的心理手段。

2、 常见的防御机制: 否认、压抑、曲解、倒退、固着、投射、幻想、隔离、转移、转换、反向形成、抵消、 理想化、合理化、补偿、理智化、幽默、升华3、 关于防御机制的一些基本观点:1) 应激条件下,人们可能会采用多种多样的防御机制以摆脱情绪困扰2) 防御机制的适当应用可以有效地减轻或消除情绪应激,为人们赢得时间和条件以便从正面处理应激 情境或外界环境的挑战3) 心理健康的人一般不会极端地或长期单独应用防御机制,而心理障碍者可能唯一地依赖防御机制, 或毫无变通地采用某一机制处理各种不同的问题;防御机制的极端应用和发展会形成神经症和精神 病症状4) 自我防御机制同一个人的人格有密切联系5) 弗洛伊德认为防御机制属于自我的潜意识部分6) 防御机制是通过对人行为方式的观察而推测出来的东西,它们不能完全解释人类在应激条件下的复 杂行为4、 应对 ——又称“应付”和“因应” ,指一个人努力处理充满紧张性的环境要求及其对个人的心理生理影 响的过程5、 关于应对的理论观点:1) 应对的过程理论: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认知评价,第二个阶段是应对行为2) 应对和特质理论:特质论认为一个人在应激条件下所采用的应对方式也具有稳定性或跨情境的、跨 时间的一致性。

3) 应对情境 ---特质理论: 应对的情境 —特质理论认为, 过程(情境) 理论和特质理论不应当互相排斥, 而应当相互补充在应激条件下,一个人的应对方式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毫无规律的变动不 定人格是导致不同的人在相同的应激情境中采用不同应对方式的重要的决定因素,而应激情境则 是造成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的决定因素6、 应对方式的分类:1) 注重情绪的应对——指将应对的重点放到对应激的情绪反应上,努力减轻情绪应激或心理压力,而 不是直接处理造成焦虑等情绪应激反应的应激原2) 情绪的应对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和行为策略3) 注重问题的应对;4) 注重情绪的应对同注重问题的应对相互促进,也会相互干扰或妨碍第五节 心理应激与健康1、 良性应激 ——适度的心理应激对人的健康和功能有促进作用,这类应激被称为“良性应激” 2、 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1) 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人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2) 适度的心理应激是维持人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3、 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1) 心理应激引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可以以症状和体征的形式见于临床,成为人们身体不适、虚弱和心 理痛苦的根源和就医寻求帮助的原因;2) 心理应激可以加重已有的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或使这些疾病复发;3) 心理应激可以造成对疾病的易感状态,并且在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导致新的精神障碍和躯体疾 病。

4、 急性心理应激的临床表现: 急性焦虑反应;血管迷走反应;过度换气综合征5、 慢性心理应激的临床表现: 它是由长期性的应激事件引起的紧张状态慢性心理应激所造成的典型综合 征是“神经血管性虚弱” 第六节 心理应激的管理1、 管理心理应激及其消极影响的策略主要有:1) 消除压力源(紧张性环境要求) ;2) 改变对环境要求的认知评价;3) 改进应对方法和策略;4) 做好时间管理;5) 寻求并利用社会支持;6) 身体应对策略;7) 培育坚韧人格;8) 必要时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第五章 躯体疾病中的心理社会因素1、 人类躯体性疾病的致病原因大体上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生物学因素,一类为心理社会因素2、 医学将人类的疾病分成两大类: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第一节 心理生理疾病概述心理生理疾病 ——又称心身疾病狭义定义:即使不是完全,至少部分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 广义定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