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化的特点及其精神支柱印度文化的特点及其精神支柱口文化教育印度文化的特点及其精神支柱吴永年在印度文化这个体系里, 由于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与环境不同,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的多样文化如古吠陀文化, 达罗比茶人文化, 雅利安人文化, 婆罗门文化, 佛教文化, 印度教文化, 印度伊斯兰文化等等这些历史悠久、复杂繁多的文化同存于印度这个大的文化体系里, 是否有共同的特点呢.. 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因为世界上任何物体类群, 都由个性与共性两个方面组成, 印度文化这个体系也不例外那么支撑印度文化共同特点的精神支柱又是什么呢.. 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又一个问题一、印度文化的特点概括印度文化的特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 若对印度各种文化个性与特点进行仔细的筛选研究, 可以确定为三方面内容即以宗教为中心, 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和以诗代史三方面 .. 以宗教为中心印度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雕刻都以宗教为中心, 其表现形式和内容也都与宗教有关, 连政治法律的制定, 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 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也都是在宗教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为此, 世界学术界在研讨印度文化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这个问题时, 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宗教, 宗教融于印度文化之中, 无宗教就不成其为印度文化。
在学术界也有人称印度的某些文学作品为纯宗教文学作品世人熟知的《五卷书》这部闻名全球的寓言故事集, 也是宗教人士为后代创造的, 字里行间流露出宗教的情感, 宣扬的是宗教精神印度伟大的民族英雄一圣雄甘地, 在领导全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 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中, 他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也源于印度宗教思想的仁爱主义, 他是从印度教的“ 坚持真理” 、 “ 戒杀” 和“ 自制” 的信条中衍生了非暴力思想圣雄甘地坚信非暴力思想的宗教道德力量最终将使本质上热爱正义的英国殖民者改正自己的错误甘地始终认为, “ 政治上一旦失去宗教也就失去了灵魂” 他运用宗教学说鼓动人民参加反英运动这种由宗教思想激发起来的爱国热情, 牺牲精神和民族自尊心, 其力量是无比巨大的, 它迫使英国殖民者不得不放下武器, 同意印度独立 .. 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据宜要地位我们如果分析研究印度的古、现代戏剧, 电影和音乐舞蹈等剧本, 不难发现一个规律, 即大多以大团圆结尾而从内容上分析都贯穿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的思想, 其中不时反映出仁爱互助的精神实际上这是由于受了印度佛教思想的影响所以在国内学术界也不乏有人认为印度戏剧、电影、音乐、舞蹈中的大团圆结局是佛教从修养上强调了现实生活中的宗教实践, 它不同于基督教仅劝导人们消极地等待死后灵魂升天的悲观主义, 而是注重精学勤修。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实际上, 佛教这一思想的产生, 是在与婆罗门教森严的种姓制度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虽然, 婆罗门教不设庙宇, 不拜偶像, 但是都派生出私人日常生活到国王即位的一套非常繁琐的理论和祭神仪式, 婆罗门祭司被称为“ 人间之神” , 是知识的垄断者和人间生活的指导者他们是人上之人, 为第一种姓, 其余的则为第二、三、四种姓, 种姓的高低决定一个人的生活和在社会上的地位公元前.. 世纪, 作为国王和武士的第二种姓刹帝利的力量不断强大, 第三种姓吠舍也在商业活动中掌握了大量的财富, 作为第四种姓的首陀罗和排除在种姓之外的奴隶一贱民, 他们都对、婆罗门的傲慢和不劳而获强烈不满, 反对婆罗门维护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佛教便在这样的情况下, 应运而生佛祖释边牟尼反对婆罗门的种性制度, 强调梵我不二, 苦身修行主张四姓平等, 取消种姓制度佛教便由此兴盛起来特别是在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倡导下, 佛教发展到了极盛时期山于佛教的兴盛与发展, 随之而来的是受佛教影响的文化繁荣起来无论是在政治、哲学、文学、艺术、雕刻、音乐、舞蹈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 都留下了佛教的烙印, 即便是卷土重来的印度教..亦称作新婆罗门教.. , 它也或多或少地继承了佛教的宗旨。
虽然它恢复了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 但是, 佛教文化所形成的特点, 它已无法改变, 只能保持现状或任其发展下去佛教的哲学, 印度教吸收了, 佛教的仁爱牺牲精神、因果关系、超脱苦修、乐于施舍, 印度教也加以吸取所以, 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 若要研究印度文化, 必须重视研究佛教文化对印度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 以诗代史印度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以诗代史众所周知, 印度人至今尚未写出一部完整的属于全印度人民的历史书目前印度最权威的历史书是.. 高级印度史.. , 由.. .. .. · 马字达、.. · .. · 赖乔杜里和卡利金尔.. 达塔合著但是, 从全面整体的观念来看这本书, 也还不是属于全印度的历史书, 况且史料尚缺乏, 有不少是以传说和神话为依据的, 有些地方也没有经过严格的考证那么, 印度为何写不出一本完整的属于自己的历史书呢.. 这与古印度人善于以诗代史有关由于印度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 古印度人富于幻想, 爱作诗, 他们往往把古代历史上的大事记和英雄人物加以改编, 并与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混在一起, 写成一本本长诗加以传颂天长日久, 致使后人分不清哪是诗哪是史了。
印度最为著名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就是以诗代史的代表作为此, 世界学术界称这两部文学巨著是印度的古代史书经过学术界多年的考证, 《罗摩衍那》产生于印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 诗中描写的人与事都是那时代的人与事例如, “ 诗中宣扬的道德教条, 已经是封建社会的东西, 罗摩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他持以为生的是农业, 而罗波那则代表没落奴隶主, 他以吃肉为生, 进行游牧活动从民族矛盾来看, 罗摩皮肤是黑色的, 是原始印度人的代表而罗波那, 虽然名义上是一个罗刹, 实际上是一个婆罗门, 他是外来雅利安人的代表整个一部《罗摩衍那》歌颂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而通过一夫一妻制, 强调女子的贞节, 表现子作者对工位继承的纯洁性的关心” 《摩诃婆罗多》这部世界上最长的诗, 实际仁是描写古印度工国.. 相当于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 纷争的史实, 那个时代正是印度次大陆上林立着为数众多的小王国, 大小工国为了称雄一方, 你征我战所以, 国内外学者都认为, 《摩词婆罗多》不是一部单纯的史诗, 它反映了古印度很长一个时期内的社会生活和思想面貌诗里不但有那个时代的人与事的传说, 还有印度教的教规和法典, 以及古印度哲学思想流派形成的记载。
另外, 诗中还有讲述治国之道, 包括政治、法律、道德、风俗等也占了相当大的篇幅所以, 印度学术界亦称《摩诃婆罗多》是古印度的一部百科全书二、印度文化的三大精神支柱印度文化的核心是以宗教哲学为基础, 道德、文学、政治、艺术都是宗教的附庸纵观印度文化发展史, 深入研究印度文化的内涵, 我们可以从中概括出源自于印度宗教哲学的三大精神支柱这三大精神是仁爱和平精神, 超脱精神和强而不暴的自我牺牲精神 仁爱和平精神印度文化的仁爱和平精神是从梵我不二的哲学中推衍出来的在《布列哈奥义书》中一对夫妇的问答足以说明问题雅吉纳瓦卡答复他妻子玛德丽问话说.. “ 丈夫、妻子、儿子、婆罗门、刹帝利以至世界万物, 一切众生, 都因自我而亲爱 ” 因为世界万物都是从大我分化出来的小我, 所以, 应该相亲相爱, 一视同仁, 而且都具有梵性, 都蕴含着真善美的德性因此, 非但人类要互相亲爱, 即使对飞禽走兽、花卉树木, 也要有友爱精神所以, 不能杀生印度教不杀牛, 是他们对动物友爱精神的一个榜样同时印度宗教认为, 人解脱的过程, 也要牺牲小我, 以超渡众生, 方得圆满结果释加牟尼虽然否定了梵天的最高神地位, 但是, 他的修行方式, 还是印度文化中的仁爱牺牲精神, 而且把它发挥得更加光芒四射。
圣雄甘地有一个巧妙的比喻.. “ 真理好像一枚钱币, 一面印着真理, 一面印着爱, 这样才可以到处流通” 这便是印度文化的仁爱和平精神 超脱精神印度宗教哲学认为, “ 业” 为轮回之因, 以致人死后不能归真, 顺受轮回之苦, 为消除“ 业” 因, 只有不工作, 只有出世一法因而静生沉思, 出家修道之风日盛, 以至佛教兴起而达到了极点这种不慕名利、敝履公卿、蔑视富贵、远离尘世的观念, 形成了印度人一种超脱精神但是, 这种精神有一定的破坏性, 也造成了印度佛教由盛转衰, 最终导致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 在《薄伽梵歌》里强调了各阶级人用超脱的精神从事各种工作, 这就健全了印度人的超脱精神, 不至于大家都不劳动, 都去静修, 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此, 先前的超脱精神逐渐变成.. 不能热衷于自我的超脱, 要以超脱的精神忘我地工作这便是一个印度人追求的最高真理于是就不会受“ 业” 的束缚, 把出世的方法变为人世的方式, 而又保持发扬了超脱精神印度文学巨匠泰戈尔称印度人的这种超脱精神是“ 完成了印度精神的哲学理论和实际之完满阶段” 这便是印度文化的超脱精神 强而不撰的牺牲精神在吠陀经典中, 竭力颂扬人的勇猛果敢的自我牺牲精神、强而不暴的美德。
南印度诗人婆罗帝曾为《吠陀经》所记的大无畏者作赞美诗.. “ 举国皆敌, 诽谤交集, 珍宝散尽, 乞食求生, 友朋成仇, 毒藏食中, 武器何凶, 万千来攻, 天崩地裂, 突然现出其虽如此, 我不知何为恐怖, 我心至大极安息 ” 这首诗在当今的印度社会几乎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它歌颂英雄面临强敌内奸, 不畏强暴、无所畏惧、勇于战斗、敢于拚杀、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牺牲精神这种精神在佛教兴盛时期加人了仁爱牺牲精神后, 逐渐发展成“ 我不人地狱, 谁人地狱” 的舍己救人的精神在《薄伽梵歌》里又导向了非暴力主义之路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把印度文化强而不暴的牺牲精神发展到最为完善的顶峰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实际上是印度文化三大精神融合的结晶非暴力抵抗本质是以爱的力量达到和平的目的, 而非暴力主义要除私念、不急功近利、用超脱的精神坚持真理, 永远不懈怠地奋斗下去圣雄甘地认为,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印度人民争取独立的法宝在与英国殖民者斗争的过程中, 圣雄甘地自己也曾.. 次人狱, .. .. 次绝食, 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强而不暴的牺牲精神也是印度人性最完美的体现, 更是一些印度人追求真善美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注释.. ..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 .. 页 上接第.... 页.. 呼唤新的伦理规范终身教育的发展, 不仅要求构建与.... 世纪相适应的新的教育模式和体系, 不仅只考虑智力开发, 而且应建立相应的新的伦理规范, 倡导一种反映时代精神的, 新型的“ 关心” 价值观, 提倡“ 学会关心” 首先要关心和树立儿童的自尊, 使他们从生活的早期开始就建立起积极的自我意识和对待周围环境的积极态度一种积极的自我意识对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成长至关重要同时, 关心和教育年轻一代树立更高境界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 并学会“ 关心他人” , “ 关心国家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利益” , “ 关心地球上的生存条件” , 实现“ 从为私利而学习向为公共利益而学习的转变” , 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和崭新的精神风貌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终身教育和教育哲学的发展, 引发了越来越强烈的教育的彻底变革, 加速着教育实践自我超越的步伐, 使人们对教育客观规律的认识在新的领域达到新的水平 人只有在不断超越他已经达到的水平时, 才能找到他的天职和幸福新的认识水平和新的活动领域是终身教育的源泉, 也是终身教育的结果” .. 姜有信、刘建国编译.. 《论终身教育》, 第.... 页.. 。
终身教育和发展中的教育哲学不仅使教育领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奇迹, 而且正在推动着人类的自我意识、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新飞跃, 并不断引导人类更加自觉地开拓光辉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