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人的见面礼仪

kms****2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1.50KB
约7页
文档ID:37311953
古人的见面礼仪_第1页
1/7

古人的见面礼仪古人的见面礼仪古人的见面礼仪我国古代,是没有握手这种礼节的但作为礼仪之邦的我国,在古代人们相互见面时,却有其他与握手不相同的许多的礼节这里对古人的一些常见的见面礼节作一介绍揖: 拱手行礼,是为揖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分为三种:一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长揖: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如“子路拱而立” (《论语》 )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古之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如同揖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 ,这儿的“拜”就是焦仲卿对母亲行的这种礼节后来亦指将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称为“拜” 如《鸿门宴》中的“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这儿的“拜”应是这种跪拜礼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 《周礼》中作“空首” ;也作“拜首” 如“ 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 (《屈原(节选) 》 ) 。

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如“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鸿门宴》 ) 过去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 “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如“……丘迟顿首” (《与陈伯之书》 )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跪而头触地作较长时间停留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后头在地必须停留一段时间稽首是最重的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如“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 ” (《崤之战》 ) 古人的这些礼节在我们今天看来,已经是繁文缛节但是,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倒也能让我们学到不少知识唱诺、地位平等的两人见面,相互拱手打招呼问好剪拂,对尊者弯腰,右胳膊伸直向外拂动施礼,口中说符合时令、场合、身份的礼貌用语下拜、对尊者、长辈行大礼,双膝下跪,双手按地,以头沾地叩首,叩拜 1-3 次,然后直身拱首问安这时候尊者就扶起下跪者,说“贤侄免礼了”一类的套话,下跪者顺势起立。

见面礼节:自唐迄宋,由于汉人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俗,引起礼节上的变化一般是行揖礼,连带有叉手和唱喏 《事林广记》卷 4 有《叉手法》和《祗揖法》 , “凡揖人时,则稍阔其足,其立则稳揖时须是曲其身,以眼看自己鞋头,威仪方美观揖时亦须直其膝,不得曲了,当低其头,使手至膝畔,又不得入膝内喏毕,则手随时起,而叉於胸前揖时须全出手,不得只出一指,谓之鲜礼揖尊位,则手过膝下,喏毕,亦以手随时起,叉手于胸前也” “叉手,以左手紧把右手〔大指〕 ,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皆直其四指,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不得着胸,须令稍离” 唱喏无非是致敬语, 《夷坚支丁》卷 5《李晋仁喏样》说李佑为县令,参拜磁州知州, “初上谒,鞠躬,厉声作揖守惊顾,为之退却” , “明日再至,但俯首拱敬,而不启齿” ,知州“大怒” ,他最后向知州具状说:“高来不可,低来不可,伏乞降到喏样一个,以凭遵禀施行 ”成为当时的一个笑话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夜听琴》第三折,张珙见红娘,称“拜揖小娘子” ,红娘唱“则见他叉手忙将礼数迎,我这里‘万福,先生!’ ”但契丹人、党项人、女真人、蒙古人的见面礼又各不相同 《金史》卷 35《礼志》说:“金之拜制,先袖手,微俯身,稍复却,跪左膝,左右摇肘,若舞蹈状。

凡跪,摇袖,下拂膝,上则至左右肩者,凡四如此者四跪,复以手按右膝,单跪左膝而成礼 ”但有的记载是跪右膝,蹲左膝,左右膝位正好相反蒙古人最初是左膝下跪,后改为双膝跪拜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卷 17 记载自己被俘到元大都,丞相博罗召见,文天祥“长揖” ,通事(翻译)命他“跪” ,文天祥说:“南之揖,即北之跪,吾南人,行南礼毕,可赘跪乎?”小说第二回王进见高俅, “参见太尉,拜了四拜,躬身唱个喏,起来立在一边” 第七回林冲在白虎堂见高俅, “执刀向前声喏” 第十一回林冲见王伦,也是“向前声喏” 第十六回杨志见梁中书, “叉手向前,禀道” 第二十四回武松见潘金莲, “推金山,倒玉柱,纳头便拜,那妇人向前扶住” 潘金莲失手滑竿打了西门庆, “叉手深深地道个‘万福’ ” 第二十五回何九叔见武松, “叉手道” 第三十回“武松到厅下,拜了张都监,叉手立在侧边” 小说中的唱喏也有不同,如第二十四回西门庆初见潘金莲,王婆笑他“却才唱得好个大肥喏” ,第二十六回“武松唱个大喏” ,第三十八回宋江等四人“大家唱个无礼喏” 第四十九回解珍、解宝见毛太公, “声了喏” ,乐和“看着顾大嫂唱个喏” 第五十五回汤隆“叉手向前,说出这般军器和那个人来” 。

第五十九回宋江向宿太尉“躬身唱喏” 第七十四回李逵到寿张县做假知县, “两个吏员出来厅上,拜了四拜,跪着道:‘头领到此,必有指使 ’ ” “公吏人来,擎着牙杖、骨朵,打了三通擂鼓,向前声喏” 第八十一回, “燕青便起身,推金山,倒玉柱,拜了八拜” ,为的是压住李师师的“一点邪心” 古代的拜,在席地而坐与改为垂足而坐时,并不相同,小说中的拜应是作揖此类看来都是汉人礼节,而不是蒙古人的礼节我国在汉以前,还没有正式的凳椅人们在进食、议事、看书时,只是在地上铺一条用芦苇、竹篾等编成的铺垫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称“席地而坐” 如果请客人坐正席,则多垫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就连朝廷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席地而坐” ,不过,所坐的东西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如周代每次举行大朝觐时,五者所坐的席位,设有绣着黑白斧形的屏风,屏风前面南向铺设着莞草编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席,左右摆设玉儿,给王者凭依因此,古代所谓“坐”的姿势,和我们现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样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古人的“坐” ,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跪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 ,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 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 (后来,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 “)行顿首礼时,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而拜一般用于下对上的敬礼 (“顿首”两首,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 )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头到手,与心平而不到地,故称“空首” ,又叫“拜手” 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礼的一种其他如振动,不仅要跪拜、顿首,拜后还要“踊” ,即跳踊,一般都在丧事时,拜者往往捶胸、顿足,跳跃而哭,表示极度悲哀,凶拜,即行礼时,先顿首,后空首;吉拜,则在行礼时,先空首,后顿首;奇拜,奇为单数,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为重肃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 肃,手到地的意思。

所以后来在书信来往中,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上“谨肃” 妇女行礼也称“端肃” ,即源于此到了汉代以后才渐渐有高座,凳椅先后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 ,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但跪拜礼仍然存在,却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运用于官场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时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礼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风俗中,仍世代相传后来,又增加了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 、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 、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直到辛亥革命胜利,随着几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灭,才结束了这种跪拜礼古代行礼的等级大致可以分为:三跪九叩、三跪三叩、三跪三拜、八拜、四拜、二拜,这些都是正规场合或举行礼仪或大典或朝廷礼仪时用到而其他情况,只分:嵇首、叩首、顿首、空手、作揖、拱手、颔首(答礼)就可在常礼中,也可以用到这些八拜四拜的1.八拜,通常是对父母,但也只在极正式的场合,如认亲,婚礼时,天地也是这样,但一般正规场合和对待其他长辈一样都是四拜其他长辈,如祖/祖母,外公外婆,曾高祖/祖母,叔伯姑舅姨,岳父母,对老师等都是四拜,夫妻之间拜天地时也是每人四拜,兄弟姐妹结义时也是这样。

而其他平辈亲属兄嫂弟姐妹等则是二拜2.明代规定,对父母叔伯这样亲属中的长辈(也包括老师) ,久别再见面时对其四拜,受礼者也应稍稍颔首答礼,小别,平时见面只需作揖/万福即可夫妻(其他这种情况只是结婚时) ,结义兄弟久别时也应相对四拜,但夫妻之间平时,小别时就不怎么拘礼了平辈亲属,兄弟姐妹之间久别再见面时各二拜,小别只作揖/万福即可(通常是幼者先施)对方还礼,礼数相同,而平时见个面作为主人的一方只需起身,让座即可(古代的家里,分主位,客位,主位就是在大堂正中,客位就是在大堂两侧平时自己的时候,坐在主位上,客位当然是给客人预备的,但通常来访客人时,自己不但要起身相迎,还要把主位让给客人坐,自己坐到客位上,表示礼貌) 对于其他人之间,见个面什么的只需作揖/万福,对方答礼就可以了,施礼和答礼的礼数当然是一样的,一般都是年纪小的或作为晚辈的先施,年长的作为晚辈的后还礼,男士先施,女士还礼而只有同学,同年,朋友这样完全平辈同等级的才同时作揖古代正礼都是:1、稽首:跪拜,两手拱合,叩头至地并停留一段时间用于朝臣见君主;2、顿首:扣头触地即礼毕用于下级见上机;3、空手:类顿首,但俯头至手与心平,不触地用于官员对尊敬的人;常礼:1、揖手: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

用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2、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用于同级;3、答礼:颔首致意用于对下级;两名同级官员相遇时,行揖手或拱手两次地位不同时,低级者向右侧移动,揖手两次,高位者点头答礼如果地位差大,同上,高位者可以不答礼若差别甚大,低级者行顿首或拜首(跪地一次,叩头四次) ,高官不答官员聚会时,主持人只点头致谢胥吏见文官,必下跪,行拜首两次学生见老师,百姓见官员时,行拜首礼百姓间不许拜首明朝对皇帝最大的礼是五拜三扣头——长跪,俯首至手(这叫拜)五次,叩头至地(这叫扣)三次,然后起身,拱手侍立——用于最正式的场合(官员三年一次的入京朝见,贡士在殿试、传胪时行礼) 一般三拜四拜,然后起身侍立接圣旨时要跪官员参与祭祀或对人表达感激时一般到四拜现在的简化行礼:都是男左手压右手女右手压左手一 嵇首(前可加作揖-然后再嵇首)第 1 步:举手齐眉第 2 步:双膝跪下,第 3 步:头伏地一段时间,仍举手齐眉第 4 步:直起上身,仍举手齐眉第 5 步:双膝起,仍举手齐眉第 6 步:手放下二 叩首(前可加作揖-然后再叩首)第 1 步:举手齐眉第 2 步:单膝跪下,第 3 步:头触地手放于两旁第 4 步:直起上身,手复齐眉第 5 步:单膝起,仍举手齐眉第 6 步:手放下拜(若要重复叩首的话,仍跪着但直起上身,手复齐眉,是为兴。

再头触地,手放于两旁,是为拜这样来回重复,就看几拜了)三 顿首第 1 步:双膝跪下第 2 步:手交叠放于地,低头第 3 步:顿首第 4 步:双膝起四 空手第 1 步:双膝跪下第 2。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